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家父子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除了千古风流的苏东坡之外,但比起他的妹妹苏小妹来说,他在老百姓这的地位还是稍稍逊色了那么一点。可是这么多史书上,也没有对苏小妹的记载,她也只是存活在民间传说里。
老苏在晚年时期得到这么一个姑娘,可以说是十分疼爱。苏家本来就是书香门第,苏小妹每天沉浸在“书香”之中,学习的兴趣也是十分的浓厚。另外苏小妹自身也就天资聪慧,当然也是十分的招人稀罕。
关于她的形象,当今的影视界也是将她塑造成“聪慧”的代表。相传在十岁的时候,她跟随自己的父亲到汴梁城游玩。苏洵在看到此景后,性情大发,直接提笔就开始作诗:“天巧玲珑玉一丘,迎眸烂漫总清幽……”这还没写完,就被一个客人的到来给打断了。
苏小妹见状后,进行了一番略微的思考,就又给续上四句诗“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苏洵在会见完客人之后,发现了苏小妹这样的才华,决定教它读书识字。
因为当时思想比较封建,女子出嫁也都比较早。苏小妹眼看到了16岁,也到了出嫁的年纪。苏洵为了自己孩子在官场上的顺利,特意叫来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请他喝酒吃饭。在尽兴之后,王安石说了这样一句话:小儿王雱,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
苏家能看着别人这样吹捧自己儿子?你这是瞧不起谁呢?苏洵也回答:别说儿子过目不忘,我家闺女都能做到。王安石听了之后心里非常不爽,表示“天下的才华都在你家了”?苏洵也意识到了这句话的严重性,连忙向王安石道歉。
不过话说回来要巴结就好好巴结,搞这些攀比干什么?人家给你机会,你这不是在自己作?在告辞之际,王安石又说了一句话:“此乃小儿王雱窗课,相烦点定”,同时也拿出了一篇文章,交到苏洵的手里。
其实这句话说出来苏洵也知道什么意思,说是点定,其实就是在向苏家提亲。回到家他也和自己的夫人商量这件事,说王安石是宰相,咱们也不敢得罪,这到底该怎么办?他的夫人也不知如何是好,便说:“让小妹自己看吧,如果能瞧得上那可能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苏小妹在拿到文章之后,说写这文章的是谁?竟然可以拥有这样好的才华,实在不简单呀。同时也点出了文章的缺陷:多辞藻修饰,有些华而不实,笔迹缺少力度,恐怕此人难以长寿。苏洵在听了后连忙捂住小妹的嘴,让她不要乱说。
熙宁九年时,王雱迁龙图阁直学士,但不幸身患疾病,在33岁时不辞而别。苏小妹多年以前的猜测,如今也成了现实。由此可见,她的识人能力不一般,仅仅通过一个笔迹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未来。
其实整件事我们也不难得出一个道理,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将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王安石这个人性情暴躁,但对孩子的要求却十分严格,他教育出的王雱自然也是那种比较呆板的“伪君子”;可苏洵教育出来的孩子没有花多大的努力,反而才华横溢,所有孩子都属于天赋型人才。
当然的许多家长都是替孩子选择成长道路,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交给”孩子来完成。孩子根本不能有任何怨言,不然就会遭到所谓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等言论反击。殊不知这对孩子来说只是“体力劳动”,更是无形之中的压力,这又是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