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崔琰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为何要杀他?有可能是因为嫉妒

崔琰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为何要杀他?有可能是因为嫉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骆春琴 访问量:1008 更新时间:2023/12/8 5:28:10

文/元哥说历史

前言【毫无疑问,曹操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他既有宽宏大量的一面,又有心胸狭隘的一面,既有真实可爱的一面,又有阴险狡诈的一面,有时深信不疑,有时却又疑神疑鬼。比如,有人多次背叛他,他却选择原谅,照样封官进爵,比如张绣;很多人吃里扒外,暗地里跟袁绍互通书信,他却选择将书信全部烧毁,一概不咎。而孔融许攸只是骂了他曹操几句,他就要置他们于死地。善恶交织,真假难辨,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呀,三国时期的崔琰(yǎn),是曹操手下的谋臣,他为人正直、受人尊重,却被曹操逼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这篇文文章中,我就来给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一、崔琰生平简介

崔琰,子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他从小敦厚淳朴,喜欢舞剑,崇尚武术。年仅23岁的他,就被家乡的人公认是个正直善良的人。崔琰心怀感激,于是开始发奋读书,读《论语》、《韩诗》之类的经典古籍。29岁的时候,崔琰就结交一些人,一同师从郑玄

可惜的是,崔琰学习还未能结束,恰逢黄巾叛乱。

是呀,崔琰所处的时代,战乱纷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一个人,能在乱世中幸免于难,就值得庆幸了。

中止学习后,崔琰只好到处去避难。逃难的那段日子里,极大地锤炼和塑造了崔琰的高尚人格,他常常弹琴、看书,权当自娱自乐,以排遣内心的抑郁之情。

毋庸置疑,在乱世的时候,人才是难能可贵的。每一个致力于一统天下的诸侯,都在为争夺人才,绞尽脑汁,曹操也罢,刘备也好,袁绍也罢。

很快,袁绍经过打听,知道了崔琰这个人,就将他纳到自己门下。

袁绍大家都知道,是个平庸、无为的人,也没有什么远大抱负。他手下的兵,横征暴敛,打到哪里,抢光哪里,还盗掘古墓。

崔琰当然看不下去,于是当着袁绍的面,狠狠地劝谏他:

“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荀卿,指的是荀子,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崔琰的意思再简单不过,就是劝袁绍不要放纵士兵,要严加管教,善待百姓,否则将来只有死路一条。

袁绍一听,觉得崔琰说的有道理,就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后,袁绍嫉妒得不得了,非要跟曹操一决雌雄,争个你死我活。

崔琰再次劝谏袁绍:

“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

可惜,袁绍就像一头拉不回的牛,对崔琰的话不当回事。结果,官渡之战,袁绍一败涂地。

二、崔琰拜入曹操门下

崔琰义正言辞,让曹操难堪袁绍死后不久,曹操当上了冀州牧,封崔琰为别驾从事,还对他说:

我昨天让人看了下户籍,估计冀州这个地方呀,有三十万老百姓,真的是个大州呀。

谁知崔琰听到后,大声呵斥曹操,说现在天下大乱,他非但不想法子治理天下,让百姓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反而想着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

毫无疑问,曹操尴尬了,他本想向崔琰炫耀一番,彰显自己的功德,却被崔琰给“羞辱”了一番。不光是曹操,当时听到崔琰说话的人,无不改颜易色,羞愧不已。

崔琰劝曹丕,不要得意忘形曹操讨伐并州的时候,留下崔琰辅佐曹丕。

曹丕等到曹操一走,就天天出去狩猎,过上了优哉游哉的生活。崔琰当然看不下去,当即谏言,跟曹丕讲了大道理,还把古代圣贤周公孔子这些人的言行举止搬出来,希望曹丕做事要符合“礼”,不能重蹈殷商之辙,要做个正人君子。

曹丕当然懂崔琰的意思,当即表示再也不去打猎了。

崔琰被曹操怀疑曹操有很多儿子,这些儿子中,有才华的也不在少数。比如长子曹丕,散文写得不错,次子曹彰,会打仗,三子曹丕,那就不用说了,是曹操所有儿子中,最有才的。

曹操还有个最小的儿子,即曹冲,他天资聪颖,智慧过人,深得曹操宠爱。应该说曹冲要是不出意外的话,是很有可能被选为曹操的接班人的。但是不幸的是,曹冲13岁就去世了,原因不详。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被曹丕下毒害死的。在这篇文章,我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曹彰,虽有将才,却无将帅,更没有政治智慧,曹操没怎么想过让他当继承人。

也就是说,晚年的曹操,大致会在曹丕和曹植中,选择自己的接班人。

崔琰被怀疑,就跟“夺储之争”有关。

当时曹操偏爱曹植,于是拿着一个信函,让大臣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谁知崔琰看到后,义正言辞地说:

我只知道,自古以来都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曹丕公子理应继承大统。我崔琰,就算是死,也要坚持这个观点。

曹操大失所望,用《三国志》的说法,是“喟然叹息”。

曹操被封为魏王后,他手下一个叫杨训的人,就上表汉献帝,大肆夸赞了曹操一番,大意就是说曹操讨伐逆贼有功,被封为魏王当之无愧。

有人就说,杨训是个沽名钓誉的人,为人浮夸,举荐崔琰也不得当。崔琰听说后,就拿着杨训上表的奏章来看,然后写信给他:

“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大意就是说,这封表文,我崔琰看过呀,内容写的很好。这只是一时的变化而已,以后还会再变的。

这封表文,也不知怎么地,被嫉恨崔琰的人看到了。那人借题发挥,跟曹操说崔琰是在诽谤他。曹操当即大怒,下令将崔琰贬为奴隶,还让人把他的头发剃掉,即“髡刑”,然后让他招摇过市,让大家都看看他那般模样。

谁知崔琰没有被“羞辱”到,仍然像往常那般,面不改色。

这下,曹操“受不了”了,下令说:

“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曹操仅仅凭借崔琰信上说的那几句话,就说他对自己有不满之心,心怀怨恨。

据《三国志·崔琰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曹操萌生杀意后,让人到牢里去给崔琰带话:

“三日期消息。”

意思很简单,崔琰呀,我曹孟德三天后,等待你的“消息”。

崔琰没有听懂带话人的意思,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三天后,狱卒带话给曹操,说崔琰还活着。

曹操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道:崔琰,你难道要我拿着一把刀,亲自下手吗?

狱卒把这句话,带给崔琰。崔琰这下才明白了曹操的意思,当即自尽。

对于崔琰的死,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看不下去,他在给崔琰作传的结尾,写道: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殊。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陈寿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曹操喜欢猜忌,动不动就杀人,孔融、许攸、娄圭的死,都跟这个有关。但是崔琰跟那几位不同呀,他的死,乃是旷世奇冤,我现在都替崔琰感到惋惜。

三、曹操究竟为什么要杀崔琰?

最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按照前文所述,崔琰的死,可能跟“夺储”一事有关,那就是他不该站在曹丕一边,更不应该公然替曹丕发声。此外,也有可能跟“书信”一事有关,那就是崔琰不该“诽谤”曹操,背地里说他“坏话”。

应该说,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太靠得住。

首先,要知道曹植可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但是崔琰却没有偏袒他,而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人,曹操忍心杀他吗?

其次,崔琰写的那封信,完全看不出是在讽刺曹操呀!

“省表,事佳耳”,意思不言而喻,即:杨训,你那封表文,我看过了,写得很好。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可以理解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你杨训的看法,会有所改变的。这种理解,跟前文一脉相承,就事论事,顺理成章(杨训被诬,崔琰安慰他)。

易中天先生在分析“崔琰之死”的时候,就明确地说道,曹操不会是因为那封信,才杀他的。

那么,易中天先生是怎么认为的呢?

他说,曹操是因为报复杀人。曹操在攻下冀州的时候,崔琰说的话(前文已述),让曹操怀恨在心。

易中天先生还论证道:

“专制时代那些掌握了权力的家伙,没有一个是喜欢部下顶撞自己的,也没有一个不想打击报复、公报私仇,就连最窝囊最低能的皇帝和官员都会这一手。”

我个人认为,曹操杀崔琰,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因为嫉妒杀人。

崔琰有什么值得曹操嫉妒的吗?

有,而且有很多。

第一,崔琰长得帅,可谓是英俊潇洒,一表人才。

陈寿说他是“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

而曹操呢,长得估计不怎么样。因为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里面,没有关于曹操身高和外貌的描写。而这是极不正常的,因为在《三国志》里面,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有身高或外貌的描写,如刘备是“身长七尺五寸”,诸葛亮是“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周瑜是“长壮有姿貌”,等等。陈寿是西晋人,他写的《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如果曹操长得帅,哪怕看得过去,陈寿也不至于一点都不描写。

第二,崔琰威望大,名声好,人品佳,受到名士们的一致赞美。

据《先贤行状》的记载,崔琰是:

“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于朝。”

据《魏略》记载,崔林曾经和陈群一起探讨天下名士,他说崔琰应该排得上第一。

按照曹操手下人的话说,崔琰是“有伯夷之风,史直之直”。

我想,是人就有嫉妒之心,像崔琰这样的人,曹操恐怕早就嫉妒得不行吧?而当嫉妒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变成嫉恨了。

结语【崔琰的死,充分暴露出了曹操的生性残忍,也体现了专制社会的弊端。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杀臣,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哪怕需要理由,也可以随便找个。就像曹操,以“腹谤心谤”的罪名,就能杀掉像崔琰这样一个天下名士。】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的注、易中天《品三国》。

文章原创,请勿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标签: 崔琰

更多文章

  • 三国帅哥崔琰的颜值,曹操都自比不如!看他家族700年有多显赫

    历史人物编辑:美丽萌宠故事标签:崔琰

    电视剧《军师联盟》崔琰维护嫡长子继承制,他用性命换曹丕上位。历史上他和后代多显赫!崔琰是帅哥,他的颜值曹操都拿出来冒充自己充当门面,说他“体态雄伟,相貌俊美,美须髯”。匈奴使者来拜见大汉丞相曹操,曹操对自己矮黑的颜值,拿出来做外交工作很不自信,就后崔琰来冒充自己接待使者。过后派人见打听使者对自己的印

  • 曹操想称王,连皇帝都不反对,崔琰却有意见,真是不自量力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崔琰

    刘邦建立汉朝后,就定下了个规矩,就是只有姓刘的,有皇家血脉的人才可封王,异性是不能封王的。但是曹操偏要打破这个规矩。随着曹操势力的强大,文武众官要求将曹操立为魏王。当然了,曹操做梦都想当王呢,现在百官都拥戴他,那么他自然不会推脱,要把握住这个大好的机会了。可是朝廷之中偏有不识时务的人。崔琰对官员们说

  • 崔琰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为何要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

    历史人物编辑:苏小米观影标签:崔琰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是的,在东汉末年的群雄纷争中,曹氏异军突起,虎踞北方而雄视天下,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霸业的兴建过程中,曹操曾旗帜鲜明地主张“唯才是举”。这充分说明,曹氏是非常重视人才的。确实,曹操发现、招聚了如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等不少人才,并且都能

  • 荀彧、崔琰、杨修,其实都死于一种共同的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崔琰

    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而后两年,袁绍忧郁而死。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曹操以少胜多的光荣战例,进而完成统一中国北方的宏图大业,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以曹操为代表的非世家大族打败了以袁绍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曹操是个什么出身呢?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

  • 三国第一冤案——曹操称魏王后赐死崔琰!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崔琰

    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崔琰因为说了一句话,被曹操赐死,这堪称是三国第一冤案!易中天先生对此评价: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崔琰,大家看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陌

  • 曹操处死曹植之妻崔氏,是为了打击崔琰的势力吗?

    历史人物编辑:减压历史标签:崔琰

    曹操下令赐死曹植的妻子,出自郭颁《魏晋世语》,原文是:(曹)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曹植的妻子也是崔琰的侄女,人物关系图如下:就这件事,曹植之妻崔氏之死,罪由是违背了曹操定下的制度:曹家的夫人、女儿、媳妇不得穿锦绣衣服。这个制度并不是曹操临时杀人找的借口,在《魏书》中是有记载的,

  • 诸葛亮重用王平的后果?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人物编辑:王蓓蓓标签:王平

    诸葛亮开始北伐,兵出祁山。派参军马谡去把守战略要地街亭,而王平为马谡先锋。马谡察看地形后,决定舍水上山。王平一再劝阻,马谡不听。后蜀军水源被断,大败,士卒离散。唯王平领本部千余人虚张声势,断后,收拾败军徐徐而退。 事后,因功破例升为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可见,王平将军的特点与名

  • 王平获得诸葛亮器重,不仅仅是劝说马谡,还有一个重大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王平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发生在街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懿、马谡、张郃与王平。原文如下:(司马懿)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 军队精简整编时,这两位上将角度不同,发生争执,王平:别计较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王平

    1957年,是军队精简改革的重要一年。在彭德怀的指定下,分管军事行政、组建建设的副总长张爱萍,在发展陆海空的比例和重点问题上,在军委会议上作一个说明。张爱萍认为,根据现阶段国家经济实力和战争作战指导,陆军依然是战争的主体,应该以陆军为主,发展火炮、坦克等武器;而在空、海军发展中,应该优先发展空军,而

  • 王平:逝世原因令人心酸,葬礼上姜昆蔡明含泪送别

    历史人物编辑:程昊昊标签:王平

    作为一个喜剧演员,王平矜矜业业,勤勤恳恳,也有着近乎执拗的专业要求,然而2013年,年仅50岁的王平就这样因为心脏病发而永远的离开的人世。如此突然的消息不仅让喜爱他的观众朋友措手不及,也让他身边的好友亲人痛哭不止,葬礼上,作为好友的姜昆和蔡明二人哭做一团,为其送别。心脏突发,心酸离世2013年2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