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崔琰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为何要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

崔琰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为何要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苏小米观影 访问量:3755 更新时间:2023/12/8 6:58:04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是的,在东汉末年的群雄纷争中,曹氏异军突起,虎踞北方而雄视天下,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霸业的兴建过程中,曹操曾旗帜鲜明地主张“唯才是举”。

这充分说明,曹氏是非常重视人才的。确实,曹操发现、招聚了如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等不少人才,并且都能予以重用。可他也杀了不少的名人异士,如边让、许攸孔融崔琰杨修等。如曹操这般人物,杀人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那么,他杀死崔琰的理由是啥呢?

——“腹诽心谤”。

这是个啥理由,到底是咋回事呢?下面咱就聊一聊这一公案的来龙去脉。

崔琰,字季珪,今河北故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士,仪表堂堂,德行俱佳。事业之初追随袁绍,职任骑都尉。为曹操所用后,先后任别驾从事、东曹掾、魏国尚书、中尉等官职。曹操晋封为魏公之后,有个叫杨训的人,就写了一封表章,上奏到朝廷,对曹操大加颂扬吹捧。

有些大臣知道后,就在批评杨训谗事曹操的同时,抨击时任组织部长兼人事部长的崔琰,认为他选用人才不当,应当接受处罚。当崔琰知道杨训上奏表章一事后,就把杨训所奏章的底稿要来看了看,然后给杨训写了封短信,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解释:表章看了,这件事做得还不错嘛,时间啊时间,有些事情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可以这样理解:杨训的这份表彰写得还可以,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对杨训的看法也是会发生变化的。除非挖空心思、别有用心,顿然间看不出崔琰的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可告密的人,却不是按这个意思理解并向曹操汇报的:表章我看过了,曹某人做的那些事还可以嘛!天时阿天时,总会有变的时候。曹操听后愤怒地说:“总会有变的时候”,是出言不逊,是别有用心!

于是,曹操下令,逮捕并严加审讯崔琰。此时(曹操、刘备、孙权三方鼎立)的曹操,已是自觉德行巍巍、天下独尊(汉献帝存而不在),是绝对不允许什么阿猫阿狗随便编排了,对崔琰这样的清正廉洁、学识渊博、智能非凡的大佬元臣也不再有什么顾忌,甚或怜惜。

经过司法审讯,认为崔琰确实包藏祸心,应予严惩。但曹操还是念及老崔为他选用人才之功,只赏了他一个“髡刑输徒”。就是剃个阴阳头,去接受劳动改造。崔琰受刑后,也没有太大的不良反应,一如既往地发表者自己对时局的理解、看法。激动起来,抖动着白胡子,很有点“愤青”的味道。

曹操了解到崔琰既无悔改之意,也没有丝毫“自处”的意思,很是不爽,便下手令说:

崔琰虽然受刑,却仍结交宾客,门庭若市,说话情绪高涨,好像心怀不满吗!

三天后,负责监管崔琰的官吏曹操:崔琰并未自杀。曹操就愤怒地责问监管者,崔琰难道一要我去动刀锯吗!?崔琰知道了曹操对他服刑后的态度后,明白了。他明白,老板已然不再需要他,他该隐没了,他该另找归宿了!于是,崔琰从容自尽了账。

事实上,曹操对崔琰的杀心早已有之。

在曹操打败袁绍,攻破冀州城后,异常兴奋地对被他刚从狱中释放发出来的崔琰说,昨天我查了一下户口册子,这下我可得三十万人,冀州可真是个大州!

当时的崔琰非但不感激曹操的解救之恩,而是慷慨陈词地说:如今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民众露尸荒野。王师驾到,不闻仁声,不救民于涂炭,反倒先算计能得到多少兵甲,以扩充实力为当务之急,这难道是冀州民众之望?

当着许多有头有脸的人物的面,崔琰就这样不讲情面,让曹操很是尴尬。有些宾客吓白了脸,怕出什么状况。好在曹操立马收起得意的神态,立即向崔琰道歉,表示错了,不该不顾民众死活,只想着什么招募兵将。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疙瘩、梁子是结下了。什么时候解开,那就只有曹操说了算了。专制时代,那些掌握了权力的家伙,没有一个不打击报复、公报私仇的,曹操当然也不例外。纵观三国时代曹操的一些作为(如屠徐州等),可知曹操也是个报复心极强的人,能在隐忍多年(始于2004年,结于216年)后再发作,已属不易。

另外,对曹操晋封魏公之事,崔琰可能也发表了些不合曹操心意的言论。那就更没救了!

时机到了,曹操就就不犹豫地解决了被他称之为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贫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的清明刚正之臣。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太祖(曹操)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崔)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标签: 崔琰

更多文章

  • 荀彧、崔琰、杨修,其实都死于一种共同的身份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崔琰

    汉献帝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而后两年,袁绍忧郁而死。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曹操以少胜多的光荣战例,进而完成统一中国北方的宏图大业,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以曹操为代表的非世家大族打败了以袁绍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曹操是个什么出身呢?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

  • 三国第一冤案——曹操称魏王后赐死崔琰!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崔琰

    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崔琰因为说了一句话,被曹操赐死,这堪称是三国第一冤案!易中天先生对此评价: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崔琰,大家看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陌

  • 曹操处死曹植之妻崔氏,是为了打击崔琰的势力吗?

    历史人物编辑:减压历史标签:崔琰

    曹操下令赐死曹植的妻子,出自郭颁《魏晋世语》,原文是:(曹)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曹植的妻子也是崔琰的侄女,人物关系图如下:就这件事,曹植之妻崔氏之死,罪由是违背了曹操定下的制度:曹家的夫人、女儿、媳妇不得穿锦绣衣服。这个制度并不是曹操临时杀人找的借口,在《魏书》中是有记载的,

  • 诸葛亮重用王平的后果?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人物编辑:王蓓蓓标签:王平

    诸葛亮开始北伐,兵出祁山。派参军马谡去把守战略要地街亭,而王平为马谡先锋。马谡察看地形后,决定舍水上山。王平一再劝阻,马谡不听。后蜀军水源被断,大败,士卒离散。唯王平领本部千余人虚张声势,断后,收拾败军徐徐而退。 事后,因功破例升为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可见,王平将军的特点与名

  • 王平获得诸葛亮器重,不仅仅是劝说马谡,还有一个重大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王平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发生在街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懿、马谡、张郃与王平。原文如下:(司马懿)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 军队精简整编时,这两位上将角度不同,发生争执,王平:别计较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王平

    1957年,是军队精简改革的重要一年。在彭德怀的指定下,分管军事行政、组建建设的副总长张爱萍,在发展陆海空的比例和重点问题上,在军委会议上作一个说明。张爱萍认为,根据现阶段国家经济实力和战争作战指导,陆军依然是战争的主体,应该以陆军为主,发展火炮、坦克等武器;而在空、海军发展中,应该优先发展空军,而

  • 王平:逝世原因令人心酸,葬礼上姜昆蔡明含泪送别

    历史人物编辑:程昊昊标签:王平

    作为一个喜剧演员,王平矜矜业业,勤勤恳恳,也有着近乎执拗的专业要求,然而2013年,年仅50岁的王平就这样因为心脏病发而永远的离开的人世。如此突然的消息不仅让喜爱他的观众朋友措手不及,也让他身边的好友亲人痛哭不止,葬礼上,作为好友的姜昆和蔡明二人哭做一团,为其送别。心脏突发,心酸离世2013年2月2

  • 蜀汉平安三候,王平横扫10万大军,另外两位很少有人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臧翁说史标签:王平

    蜀汉后期诸葛亮去世后,他指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主持全国内政,军政,当时他的传人姜维还没有,掌握军事大全,为了保护蜀汉边境安全,派三位大将镇守边关重地,保障蜀国边境平安,因他们功劳显著,被称为“平安三侯”。王平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因个别原因投降刘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与马谡一同守街亭,立下大功

  • 谁是守卫街亭的最佳人选?不是王平,而是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陈坤说历史标签:王平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之一,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也是北伐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街亭之战前,人们都建议用魏延、吴仪等将领作先驱者,但诸葛亮不听,于是就任命他非常欣赏的将领马谡,将军王平由诸葛亮任命协助马谡,也就是说,王平是马谡的副手。在街亭之战中,大将军马谡放弃水源,选择爬南山而

  • “天雷滚滚”的创作灵感竟然源于李伯祥!已故爱徒王平也是受益者

    历史人物编辑:暖暖的阳标签:王平

    他们这段相声原名叫《众口难调》,在表演过程中,逗哏演员充分发挥了“学”的特点,从仿学形形色色的“热心观众”中组织包袱。其作品主题深意在于讽刺外行给内行提出的各种看似“合理化建议”,实则违背相声规律。而事实上,这段创编相声的梁子在以往的相声作品中是有章可循的。不光是卢鑫、玉浩借鉴过这段《如何是好》,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