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段相声原名叫《众口难调》,在表演过程中,逗哏演员充分发挥了“学”的特点,从仿学形形色色的“热心观众”中组织包袱。其作品主题深意在于讽刺外行给内行提出的各种看似“合理化建议”,实则违背相声规律。而事实上,这段创编相声的梁子在以往的相声作品中是有章可循的。
不光是卢鑫、玉浩借鉴过这段《如何是好》,北京的青年相声演员应宁、王玥波也对它做过翻新处理。前些年他们二位说这段时,保留了原先《如何是好》这个名字,但在内容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分别演绎了“咆哮体”、“甄嬛体”、“还珠体”的《报菜名》,改良后的效果同样让人啼笑皆非。
当时,李伯祥听完不置可否。因为知道这位不是“相份儿”,人家好心提出来的建议,不能直接反驳。回到天津之后,他就把这段火车上的经历讲给了同行。大家伙听完全都乐了,可不是逗乐的,而是气乐的。真要说相声的都这么改,底响不响暂且不提,那样还能叫相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