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钱穆为何说管宁是三国第一人?因为曹操、诸葛亮都是局中人!

钱穆为何说管宁是三国第一人?因为曹操、诸葛亮都是局中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白某观文史 访问量:4395 更新时间:2023/12/29 23:58:14

谁才是三国第一人?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来个调查问卷或者投票,诸葛亮、曹操、刘备肯定都是其中的人选。但是在明末大儒王夫之,近代史学大家钱穆看来,管宁才是三国第一人!

管宁,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我们中学时代学过《世说新语》里的一个管宁和华歆的小故事——割席断交(管宁割席)。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又有一次,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这个故事的指向性很明确,赞扬管宁高尚的品德,批评华歆的势力。后来管宁终其一生没有做官,华歆则成为曹魏重臣,官至相国、太尉。

其实这个故事的真假是值得考量的,《世说新语》一般认为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及其门客所撰写,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大都是一些经过加工的小故事,为了弘扬好的品德,华歆、邴原、管宁三人并称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他们之间本来就比较密切,后来华歆也曾多次推荐管宁,所以我认为割席断交不过是后人的附会。

我们回到正题,为何王夫之、钱穆认为管宁是三国第一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汉末三国之天下,非刘、孙、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悦、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宁持之也。”在王夫之眼里,管宁不仅远胜于刘备孙权曹操们,也高于荀悦、诸葛孔明等人,是唯一能够“持”汉末三国之天下的人物。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三国时代人物:“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而犹有一士,曰管宁。始避于辽东,老归中土,汲井躬耕,曹操召之不出。后世尊之,谓其犹出诸葛之上。诸葛终为一政治人物,虽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终亦无救于世乱。管宁则为一草野人物,虽乱世,使社会得保留一完人。则此社会终未全坏,尚有将来之后望。”

在钱穆先生看来,黄巾之乱以来,有魏蜀吴三国。曹操、刘备、孙权都可以称得上一时之君,荀彧、诸葛亮、鲁肃则可称得上为一国之士。诸葛亮已经足矣让三国照耀后世,但是管宁的作用却更在诸葛亮之上,因为诸葛亮毕竟也是一个政治人物,是局中人。而管宁是乱世之中超脱的存在,是社会上唯一的完人,管宁的存在意味着“将来之后望”。

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16岁丧父,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华歆、邴原游学天下的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名声。不论是在辽东,还是后来回到中原,管宁一直拒绝所有当政者的征兆,只是耕种、读书、授课,默默地影响一方之人。

汉末中原大乱,管宁浮海到辽东避乱。当时辽东是公孙度的地盘,他听闻管宁的大名,希望能够延请管宁。然而管宁只讲儒家经典大道理,不涉及实际问题、天下大势。有了个安身之地,他就到山谷筑草庐而居。一起到辽东的士人大多数住在郡南,准备等中原安定下来在回中原,只有管宁住在郡北,示以不再迁动之志。

渐渐地不少士人跟着管宁来了,老百姓也拖家带口地跟来了,形成了村落。管宁身体力行,种地开荒。当时生产力条件比较落后,人们用水都靠一口井,所以百姓为了打水的先后顺序经常发生争执。管宁买了一批坛坛罐罐放在井边,每天早早地汲水灌满,后来的人都有水用。人们看到管宁这样做,再也没有因为吃水发生争执。

还有一次,别人家的牛踩踏了管宁的庄稼,管宁没有牵着牛去找主人家讨说法,而是把牛牵到阴凉处好生喂养。主人知道后大为惭愧,周边的百姓听闻这件事情更加钦佩管宁的德行。除了身体力行之外,管宁还给大家讲授《诗经》《书经》诸课,教大家祭礼、仪表、礼让等等,大受人们欢迎,遥远的辽东,居然教化成礼仪之地。

终其一生,管宁也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担任一官半职,始终坚守自己所信奉的东西。仔细品读王夫之和钱穆这两位史学大家推崇管宁的原因,核心就在于管宁的道德操守,管宁所坚守的东西是超越整个三国时代而存在的。陈寿评价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虽然管宁隐居不仕,但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在教化身边的人,这种无形的教化力量让人不由自主的改变。

乱世之中,权诈阴谋占据主流,但是为了终结乱世,必须有曹操、刘备、孙权这些政治家,也需要诸葛亮这种国士鞠躬尽瘁;同时,乱世之中我们不能只靠权诈阴谋,我们也需要道德操守,需要超脱于整个时代的存在,来为整个社会来保留一些东西,这是未来的希望,因此我们也需要管宁!

《史记》世家第一为吴太伯世家,列传第一是伯夷列传,中国社会历来推崇一种隐士文化。这些隐士们对于当时的社会、政局或许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精神、信仰却是我们整个社会不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或许,这就是王夫之、钱穆推崇管宁为三国第一人的原因吧。

喜欢历史,想要读通史类读物,钱穆的《国史大纲》绝对是首选。钱穆先生学问很好,是“大师”级的学者。这部书写得很好,主要好在书中充满了钱先生个人的学术见解,处处透露出他的学识和智慧,而且这些见解大多还都很深刻,眼光相当通贯,非徒纂录排比史事者可比,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参考:钱穆《国史大纲》、《读通鉴论》

标签: 管宁

更多文章

  • 真才实学的管宁,为何屡次拒绝出仕请求,是对金钱和权力没兴趣?

    历史人物编辑:莹兮历史阁标签:管宁

    管宁画像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隐士,他们长居深山,但却美名在外,他们之所以归隐山林本意是不再为官,但是常常会有人请他们出山。常常会有人因经不住劝说而选择出仕为官,但是也有人虽拥有无数次为官的机会却一生从未做官,东汉时期的隐士管宁就属于后者。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多次拥有做官机会的管宁却从未做官呢?其实管宁

  • “割席断义”考证与辨析:管宁是真君子,华歆也未必是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管宁

    “割席断义”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我们中学时代都学习过这个小故事。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看了看,然后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

  • 永安:沃野田畴涌新潮 乡村振兴谱华章

    历史人物编辑:温柔海角边标签:田畴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走进永安,一幅幅景美业兴、村富民乐的田园画卷在乡野大地徐徐展开。▲吉山村俯瞰图 (张爱娟 摄)这其中,沿着沙溪河打造的“桃源古韵、文旅休闲”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在永安的版图上,显得格外耀眼。这条线路全长30公里,由贡川镇集凤村—延爽村—龙大村—曹远镇霞鹤村—燕西街道上吉山村—吉

  • 云南勐混的田畴间,曼妙的傣族少女,插头上的塑料花也飘出芬芳

    历史人物编辑:背包旅行呀标签:田畴

    18年前上云南布朗山,勐混、班章和老曼峨至乡政府勐昂一线,只有一条荒废的旧道,荆棘丛生,飞机草比人还高;勐混、弄养、戈贺、曼囡和新鼋至勐昂一线,是砂石路。我们走的是后条,九十一公里,越野车跑了近四个小时。不过,在我的眼中,这并不是什么极限之旅,一切正好相反,它根本用不着挑战我的意志,而是我乐于接受道

  • 汉末群雄:田畴献计直捣虏庭,刘备出屯途遇徐庶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田畴

    汉末群雄:田畴献计直捣虏庭,刘备出屯途遇徐庶话说袁尚、袁熙奔往乌桓。乌桓部酋蹋顿为故王印力居侄子,占住辽西偏隅,素与袁氏相往来,袁绍曾立他为单于,使家奴冒充自己之女遣嫁蹋顿,蹋顿未知真假,遂认袁绍为妇翁,聘问不绝;及袁尚与袁熙往奔,当然迎纳,拨众相助,使复故土。早有幽州边吏报达曹操,曹操便拟北伐,先

  • 三国奇案之:国渊智断“匿名谤书案”,开后世笔迹断案的先河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国渊

    说到笔迹断案,三国时期的魏国官吏国渊,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笔迹断案”的鼻祖。据《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霸管传》记载,国渊,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今山东淄博市沂源县东南)人,是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而郑玄则评价其“必为国器”。早期治理地方时,政绩超卓,仓廪丰实,百姓乐居敬业。曹操时期,曾历任屯田官员

  • 蔡徐坤的眼睛里放着一张范丞丞,队友都懵了,网友:真难!

    历史人物编辑:范运鹏标签:张范

    哈喽,大家好,蔡徐坤咱们也是非常熟悉了,都知道他是NPC队里的C位,而且也是一个比较主要的人物了,范丞丞是他的队友,两个人之间也是非常熟悉的,你是不是觉得两个人长得非常相似呢?不仅身高体型特别的像,而且五官也是非常一样的。如果蔡徐坤的眼睛里边儿,放上一张范丞丞,你是不是也觉得懵了呢?要想猜出来的话难

  • 河南历史名人 二百三十二 张范

    历史人物编辑:小叻影视标签:张范

    张范(?―公元212年),字公仪,河内脩武(今河南获嘉)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司徒张歆之孙,太尉张延之子。网络图片,侵权联删张范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官宦世家,祖父张歆为东汉司徒,父亲张延为东汉太尉,家中颇有名望。太傅袁隗想让女儿做张范的妻子,张范辞谢没有接受。张范性情恬淡平静,乐于守道,轻视功名利禄,征

  • 袁涣:让曹操刮目相看,有萧何潜质,却为何籍籍无名?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袁涣

    他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有志之士,备受曹操重视,谁知道他在投靠曹操之前,也曾在刘备和吕布手下做事,可是并没有得到二人的重用,刘备不曾发现他的独到之处,吕布由于看不起他,而多次侮辱。 就这样他转而投靠曹操麾下,三次易主之后,还可以让曹操刮目相看,并得到曹操重用,成为魏国的肱骨之臣

  •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拥有10万大军的夏侯玄为何不来?

    历史人物编辑:飞鸣说娱乐标签:夏侯玄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身在长安的夏侯玄拥兵十万。但却毫无作为。主要是夏侯玄师出无名,没有皇帝诏令与虎符的话,根本就无法调动军队,更无法采取军事行动。其次夏侯玄是通过曹魏朝廷授权而统领军队,并不是通过个人魅力、威望掌握军队,其手下将领也不是他的死党。如果没有皇帝命令、没有虎符而出兵,就是造反或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