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渊叛魏自立,魏帝曹叡大惊。司马懿却毫不慌张,扳着手指头细数:“去百日,回百日,攻百日,休二月,一年足矣!”司马懿这算的是什么呢?没错,就是他从洛阳出发到辽东平叛,往返所需的时间。
辽东公孙家是超然于魏蜀吴的第4国,司马懿为何这般信誓旦旦地料定自己可以在1年时间内平叛呢?
辽东公孙家自公孙度(公孙渊祖父)于董卓乱政时开始发家,经历公孙康(公孙渊父亲)、公孙恭(公孙渊叔父)的苦心经营,一直奉行与曹魏交好、割据自立的政策。
然而到了公元228年,公孙渊以公孙恭沦为阉人无子、体弱无法治国为由,强迫他让位并予以软禁。对于公孙渊的悖逆行为,魏明帝曹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曹魏正在抵御诸葛亮的北伐,无力应对公孙渊。
曹叡不顾谋士刘晔及公孙晃(公孙渊的兄长,在洛阳为质)的劝阻,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变相默认了公孙渊的地位。
野心勃勃的公孙渊,不甘于父祖的偏安一隅和安于现状,意图参与到三国的纷争之中。他首鼠两端,一边接受魏国的封赏,一边又与千里之外的吴国勾肩搭背。
公元232年,吴大帝孙权派使者北上结盟,公孙渊当即表示愿意向孙权称臣纳贡。次年,公孙渊派人随吴使南下,向孙权献上貂皮骏马。孙权龙颜大悦,忘乎所以,不顾张昭等重臣的反对,一意孤行地册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出声势浩大的船队前去任命。
这次吴国的队伍有上万的海军及不可计数的奇珍异宝。公孙渊原本只是要以吴国为外援,却不料“孙十万”给他送上了如此一份厚礼。他不想得罪魏国,又垂涎孙权的珍宝,就派大军斩杀吴使,俘虏吴国士卒,发配边疆。
孙权闻讯大怒,发誓要亲征辽东,砍下公孙渊的脑袋。这种异想天开的蠢计当然被陆逊等人阻止了,否则吴国又要给他人再送去经验包了。
公孙渊兴奋地将吴使的脑袋送去洛阳邀功,却不知曹魏此前截获了公孙渊与孙权勾结的密信,早就对他有所提防。曹魏原本想让青州刺史田豫从山东半岛出发,以海路攻打辽东,因难度太大而没有施行。
公孙渊毕竟没有明目张胆地叛变,曹叡还是派使者去加封他为大司马、乐浪公。就在魏使抵达时,公孙渊竟然率兵围住驿站,对魏使恶语相向,吓得他们仓皇逃窜。曹叡因此对公孙渊更加忌恨。
公元237年,曹叡腾出手准备收拾公孙渊。他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前往辽东,征召公孙渊入京任职。公孙渊识破计谋,当即发兵,与毌丘俭展开激战。公孙渊人多势众,又是在自己的地盘作战,很快就将魏军击败。
既然曹魏已经翻脸,公孙渊索性自立为“燕王”,任命文武百官,并派人向孙权再次称臣,以为外援。孙权立刻同意北伐呼应,并告诫公孙渊要小心司马懿。公孙渊骄傲自满,没有听进去。
曹叡这边派出司马懿领青兖幽冀四州,联合鲜卑、乌丸、高句骊等外族,四面八方,海陆齐攻。司马懿出征前,曹叡还是有所担心,召来询问。
曹叡问公孙渊会如何应对,司马懿回复:“事先弃城而逃是上计,凭借辽水顽抗是中计,坐守襄平是下计,必为我军所虏。”
曹叡又问公孙渊会采用何计,司马懿冷笑道:“以他的智商,无法判定双方的实力。他不会弃城逃走,只会先于辽水抗拒,而后退守襄平。即采用中计和下计。”
曹叡再问大军往返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掐指一算,自信地回答一年时间。这番庙算后,曹叡再无顾虑。
公元238年正月,司马懿率4万大军主力从洛阳出发。6月,双方果然于辽水相遇。公孙渊早就让部将卑衍坚壁高垒,挖壕沟20多里,严阵以待。
卑衍出师不利,龟缩堡内,司马懿决定采用“声东击西”之策。魏军先在南边佯攻围堑,吸引敌军,再派出主力秘密渡河,北击襄平。卑衍唯恐襄平有失,出营追赶,被魏军痛击,退守辽隧城。
司马懿三战三捷,兵围辽隧,却碰上连续30多天的暴雨。暴雨令辽水暴涨,司马懿得以快速地运粮至城下;暴雨也令公孙渊洋洋得意,以为能够据城死守。
司马懿料定自己兵少粮多,敌军兵多粮少,胜券在握,即便暴雨淹没了许多军营,也不肯撤退。
雨停后,司马懿筑丘起楼,将大石箭弩一股脑地往城内丢,加上城内粮尽,燕军死伤无数,将领们弃城投降。公孙渊后悔不迭,惊恐交加。
8月的一天晚上,一颗大流星划过天空,坠入襄平东南。司马懿立即散布谣言,公孙渊更加恐惧,2次请降被拒绝。无奈之下,公孙渊率数百骑向东南突围而逃,在流星落地之处被司马懿大军追上斩杀。
入城后,司马懿为了一劳永逸,屠斩15岁以上男子7000多人,将公孙渊手下百官及家属2000多人斩首示众,筑成京观。一时间,襄平城内,腥风血雨,人头滚滚。
司马懿又将辽东4万户、70万人口分批内迁(只比蜀国少20万人)。3代4人苦心经营50年的辽东繁荣不再,公孙家就此灭亡,只剩阉人公孙恭被释放生还。
此役虽然成就了司马懿的赫赫声威,却也造成了辽东的权力真空,高句骊、鲜卑等外族纷纷蚕食吞并,原本由公孙家打下的带方郡、乐浪郡又落入外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