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最终只剩下了魏蜀吴三国。因此这一历史阶段,也被称为“三国时期”。很多人都以为三国时期只剩下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但事实上,在辽东地区还有一位霸主,他就是公孙渊。
公孙渊投靠曹魏
公孙渊是辽东太守公孙度的孙子,左将军公孙康的儿子。因为公孙康死时,儿子公孙渊和公孙晃年龄尚小,所以人们便拥立他的弟弟公孙恭做了辽东太守。结果公孙恭却因为患病成了阉人,身体太差,无法治理辽东。太和二年,已经长大成人的公孙渊逼夺叔父公孙恭的位置,成为辽东的实际掌权者。
当时曹魏大臣刘晔已经看出了公孙渊的不臣之心,所以劝魏明帝不要招降公孙渊。但魏明帝却不听劝告,执意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而公孙渊也果然没有让刘晔“失望”,太和七年,他便打算向东吴称臣。孙权大喜,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朝臣顾雍、张昭等人也是举朝劝谏。
戏耍东吴
孙权同魏明帝一样,没有听从朝臣的建议,而是派张弥、许晏等人,携金玉珍宝,前往辽东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如此看重自己,同时也害怕引起魏明帝的怒火,发兵攻打自己。于是他诱斩吴使,将首级献给魏明帝,同时贪墨了东吴的珠宝。魏明帝见公孙渊如此识时务,便拜他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让他继续担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后来魏明帝派人去册封公孙渊为乐浪公,公孙渊的一名手下对他说:“使团中有个叫左骏伯的人,力大无穷,不是一般人。”公孙渊大恐,派兵包围了使者居住的地方,才出来拜见使者。之后,他又数次对使团中的宾客口出恶言,使者回去后便禀告了魏明帝。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俭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却认为魏明帝是要捉拿自己,遂发兵攻打毌丘俭。毌丘俭见形势不利,先行撤军。
背叛曹魏
在与曹魏撕破脸后,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并设置百官。戏耍东吴,背叛曹魏,公孙渊是从哪来的底气呢?在小编看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当时局势是三分天下,并未出现统一的霸主。不管是曹魏也好,还是东吴也罢,他们都只是割据诸侯。公孙渊即使得罪了他们,也不怕遭到追杀。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果他得罪了曹魏,那就投东吴或蜀汉。得罪了东吴,就投曹魏。这三家永远不可能讲和,他便可以在三个鸡蛋上跳舞。
其次,毌丘俭的惨败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公孙渊割据辽东,并未与曹魏和东吴真正打过仗。对于二者的实力,其实他并不清楚。但毌丘俭的惨败却让他误以为看清了曹魏的军事实力,认为曹魏已经没什么大将,所以才敢公然背叛曹魏。
最后,辽东远离中原,他不担心曹魏或东吴的讨伐。两军交战,补给线非常重要。而一旦战线拉得太长,士兵吃饭就成了问题。再说当时魏蜀吴三分天下,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敢把军队全拿出来攻打辽东。否则一旦内部防守空虚,便会给对手可乘之机。正是这些原因,让公孙渊胆敢背叛曹魏,戏耍东吴。但他却忘了后来的对手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在司马懿的指挥下,他和儿子双双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