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此人名气不亚张辽,曾是韩馥麾下最强战将?他和黄巾军势不两立!

三国此人名气不亚张辽,曾是韩馥麾下最强战将?他和黄巾军势不两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憨豆侃影 访问量:2743 更新时间:2024/1/25 20:02:10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东汉末年,风起云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黄巾军起义,席卷华夏大地,地处中原的冀州河间国首当其冲。生于河间长于河间的张郃(位列曹魏五子良将,同张辽徐晃等名将齐名),同样被战乱所裹挟,投身到镇压黄巾军的行列之中。

张郃紧跟时代潮流,投身到镇压黄巾军行列中,在《三国志》等史书中有且只有一句话,即《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写道: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张郃首次投军,开始征战沙场的记录虽只有一句话十四字,甚是简明扼要,却留有很多信息,总让人言近旨远。这句话从字面上看,只说明张郃在东汉末年应徵投军,参与征讨黄巾军,身份是时任冀州牧韩馥的军司马。但事实上或非仅如此。

毕竟有三个时间节点需要进一步厘清。

第一,汉末的时间段。

在中国的历史,汉朝分西汉(汉高祖刘邦创立)、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创立)。因此,历史上所称的汉末一般指东汉末年,开始标志是黄巾起义(原定光和七年(184年)三月五日起义,由于叛徒唐周的告密,只能被迫提早一个月,改在二月发难)。然而历史上认定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184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十三日)曹丕篡汉而东汉灭国,直到曹丕登基而建立魏国(220年十月廿九日)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称帝,229年四月十三日)结束,持续36年(以东吴建国计,45年)。因此,汉末是持续一段比较漫长的岁月。

第二,黄巾军起义的持续时间。

在历史上,一般认定由张角三兄弟等人领导的以宗教形式组织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黄巾起义,是从光和七年(184年)三月五日开始,光和七年(184年)十一月结束,在钜鹿(国名,属冀州,治所廮陶,在今河北宁晋县西南二十九里)爆发,波及冀、青、兖、幽、豫、徐、荆、扬八州。黄巾起义虽历经9个月的时间,主力就遭到彻底失败;直至初平五年(194年)黄巾起义宣告投降结束;但在黄巾起义的影响之下,东汉各族人民的起义,持续了二十多年。建安十二年(207年),黄巾起事后期首领司马俱、徐和还率领济南、乐安等地的黄巾军攻杀济南王刘赟。为此,黄巾起义的时间是从184年一直持续到207年,从汉灵帝到汉献帝。

第三,韩馥的履历。

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时引《英雄记》曰: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三国志·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记载: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孝灵皇帝下初平元年(庚午,公元一九零年)》记述: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冀州牧韩馥留鄴,给其军粮。故韩馥未就冀州牧之前,或为尚书,或为御史中丞。直到董卓于中平六年(189年)八月底入主朝政,九月一日废立汉帝,九月末选拔名士为州牧郡守一级的重要官职时,韩馥被举为冀州牧。第二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兴兵讨伐董卓时,韩馥并未到场参战,而是留在邺(县名,属冀州治,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给关东反董联军提供军粮。

张郃,应募讨黄巾的时间,应是在中平六年十月后至初平元年正月前。这一段时间正是韩馥从政治中心洛阳为官到经济富庶冀州主政,正是韩馥从御史中丞提拔为冀州牧,正是各地黄巾此起彼伏的持续阶段。

笔者按:机遇,本指机会,可指有利的境遇;引申为时遇,通指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张郃,本是河间鄚人,却在东汉末年这段特殊的时期里,毅然地投军时为冀州牧韩馥,决然地参与镇压黄巾军的行列,从而开征战沙场四十余年。正所谓:机不可失。

标签: 韩馥

更多文章

  • 韩馥:最窝囊的诸侯,无偿赞助袁绍起家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韩馥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一把大火,把王朝烧得千疮百孔,只剩下苟延残喘;早已窥得天下大势的宗室刘焉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改刺史为州牧,又让天下提前进入诸侯割据时代。这时的王朝已是摇摇欲坠、大厦将倾,董卓又从遥远的西凉赶过来踩上了最后一脚。俗话说不破不立,尤其是东汉这条大船,在风雨飘摇中渡过近两个世纪之后,早已残破

  • 曹操为何不喜欢战功赫赫的朱灵,还让于禁夺了他的兵权?原因有三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朱灵

    看到我这个标题,可能很多朋友们好奇了,朱灵不就是《三国演义》里打了个酱油,和刘备一起去拦截袁术,结果被刘备忽悠自己回去了。朱灵怎么还成了战功赫赫了,曹操怎么又不喜欢朱灵呢?战功赫赫的朱灵为什么说朱灵战功赫赫呢?史书记载为证,朱灵初为袁绍部将,曹操征讨陶谦时,袁绍派朱灵统率三个营援助曹操,作战有功。袁

  • 虎将朱灵实力究竟有多强?战斗力直逼徐晃,曾替曹操祖孙三代卖命!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弃袁投曹后,在曹操阵营中,朱灵的事迹鲜见史书,特别是在《三国志》里,都是一笔带过。《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是这样交待朱灵: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十九个字带四个标点符号就将名气仅次于徐晃的朱灵遗忘在东汉三国的历史里。朱灵,虽然在曹操

  • 母亲被敌人绑在城头,袁将朱灵忍痛攻城,曹操断言:此人不可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朱灵

    有一句成语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以此说明中国的一句古话:“忠孝两难全。”选择如何,如何选择,自在人心,因社会大背景和自身情况不同而改变选择。 自古忠孝两难全,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舍弃任何一方面,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曹操夺了朱灵兵权后,朱灵已无作用,为何曹丕升他为官?

    历史人物编辑:千里草人标签:朱灵

    在曹操时期的将领中,朱玲是一个谜:首先,他是较早在曹操手下服役的将军,他也有过一些军事功绩,但他的地位和声誉不如五好将领;其次,朱玲不知道。曹操居然派他去禁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直到曹操病逝,朱玲才有机会翻身。最后,朱玲的仕途是这样,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曹丕却让人疑惑。登上王位后,他被提升为官阶。

  • 袁绍麾下名将朱灵,实力堪比张辽徐晃,缘何却投奔曹操阵营?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朱灵,在东汉末年,先投身于袁绍为将,后转投于曹操为好将。在《三国志》中,朱灵是曹操阵营之中的好将,名声仅次于张辽、徐晃等五子良将。朱灵督三营将士助曹操二征徐州凯旋而归,回到兖州。本属袁绍的三营人马按理应直接回到冀州归建。可是朱灵因仰慕曹操,认为曹操是明主,就毅然决

  • 朱灵实力直逼曹魏五子良将,曹操曹丕缘何对他态度截然相反?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朱灵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朱灵,尽管跟随曹操二十七年都不尽人意,被怨恨,被解除兵权;可是追随曹丕七载反尽如人意,被拜将,被封改爵位。不同人,不等年,对朱灵的命运也尽不同。在曹丕即王位登帝位的七年里,朱灵可谓顺风顺水,一切皆如意如愿。特别是在封爵,改爵一事上,更是随心所意,近乎随性随意。朱灵

  • 吕布败亡后,曹操为什么处死高顺,却留用了张辽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高顺

    吕布麾下主将高顺,吕布知其忠而不用,而当吕布败亡后,曹操为什么处死高顺,却留用了张辽。吕布手下高顺,张辽,臧霸,都是大将之才,高顺击败关张夏侯惇,张辽日后威震逍遥津,臧霸之勇与乐进相似。均可独领一军独当一面。而吕布勇而无谋,有这样大将的不会用,最后殒命白门楼也是不冤。历史上关于高顺记载的不多,正史记

  • 同样是拒不投降,曹操为何留下张辽,反而斩了实力更强的高顺?

    历史人物编辑:倔强的程序猿标签:高顺

    建安三年,曹操在下邳大败吕布,俘虏了吕布集团的核心人物吕布、陈宫、高顺、张辽。其中吕布、陈宫、高顺都被曹操所杀,只剩下张辽一人,而张辽也报恩,成为日后曹魏集团五良将之首。曹操作为敌人被曹操杀死并不奇怪,但是高顺和张辽都是吕布的得力助手。为什么只有张辽留下,没有高顺呢?俗话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高顺

  • 《三国演义》中,与张辽齐名的高顺,武力水平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高顺

    《三国演义》中,与张辽齐名的高顺,武力可能比张辽略逊一筹,但是差距不大。高顺在《三国演义》里单挑次数不多,更倒霉的是遇到的一般都是比较厉害的武将,因此一场未胜,在濮阳之战输给了典韦,在小沛之战和夏侯惇打了四五十合以后败下阵来,后来在小沛又和张飞打了一次,还是战败。典韦和张飞在《三国演义》里都是超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