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外出打猎,见一对男女并肩走过,简雍说:这二人要行越轨之事

刘备外出打猎,见一对男女并肩走过,简雍说:这二人要行越轨之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平华泛教育 访问量:2329 更新时间:2024/1/14 22:18:16

很多帝王是不喜欢纳谏的,历史上有不少“直言不讳”的大臣没落下什么好下场。

人家是皇帝,向来讲究个“金口玉言”,爱听的是“主公英明”,谁愿意老是有人对自己做的决定说三道四呢?

不过,皇帝也是人,说话办事也难免犯错误。

这时候就到了考验臣子们“语言艺术”的时候了。

怎么样,才能既起到规劝和提醒的效果,又不惹得“龙颜震怒”惹祸上身呢?

其实,办法总比问题多。

我们先来看个小故事。

简雍讲了个“荤段子”

话说在三国时期,刘备已经在蜀地称帝。

这一天他带了手下外出打猎。

正当刘备跃马奔驰兴致盎然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也骑马追上了刘备,摆着手似乎有话要说。

刘备定睛一看,是自己的谋士简雍。

于是刘备问简雍:“有什么事吗?”

简雍扬起手里的马鞭朝着前方一指说:“主公,你看那里!”

刘备顺着简雍的手指一看,见前面只有一对男女并肩而行,没别的什么情况。

他以为简雍是认为这对男女影响了自己打猎,要去驱赶他们。

刘备“爱民如子”那是出了名的,于是笑着说:“他们走他们的路,并不妨碍我们,不要管他。”

谁知简雍却很严肃地对刘备说:“不,主公,这对男女光天化日之下欲行苟且之事,请主公下令缉拿他们,以正风气。”

这一说可把刘备说愣了,他又看了看那对男女,只见他们衣着整齐神色如常地走着,举止上也没什么异样。

刘备就假装生气对简雍说:“胡闹!他们要行苟且之事,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没有证据,怎么能随便就抓起来呢?”

简雍却面不改色地说:“证据当然有了,因为他们有工具啊!”

这个工具是什么,有些不雅,史书上记作“彼有其具”,妥妥地是不可描述的“荤段子”了。

刘备自然也是秒懂,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简雍却依然没有笑,接着说:“主公,这和家里有酿酒的工具就可能会私自酿酒是一个道理嘛!大王一定要治他们的罪啊!”

刘备这时候才听明白了简雍话里的意思,随即叫人过来,取消了自己的一道命令。

原来,那一年蜀地大旱粮食减产,作为国君,刘备自然要想办法“堵上缺口”。

于是他颁布了一道“禁酒令”,不允许百姓私自酿酒,毕竟酿酒消耗的粮食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是,当时喝酒已经算是一种流行,总会有人惦记着“这一口”,所以刘备又专门安排了人监督检查,一旦发现严加惩处,这才起到一定效果。

但检查的人在执行命令的时候,却搞起了“一刀切”,他们在百姓家中只要发现了酿酒的工具,就会把人抓起来以“触犯禁酒令”来治罪。

被抓的人当然觉得冤枉,却也没什么好办法。

命令是刘备下的,难道说刘备做错了?那不等于反对“节约粮食”吗?

可如果不说,这么抓下去,百姓难免有怨言,对朝廷也不太好。

几个官员一商量,想到了简雍。

简雍和刘备的关系比较“铁”,如果由他去提醒一下刘备比较合适。

简雍也知道这件事,也觉得该和刘备说一下,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下来——这才有了刘备打猎时的那段对话。

而刘备也因此明白了做法的欠妥,下令释放了那些因为家有酒具被冤枉的人。

简雍其实是真正的“老资格”

敢当着皇上的面讲“荤段子”,可以看出简雍在刘备面前“胆儿挺肥”的,甚至有点儿“没大没小”,而且,简雍可不是为了劝刘备才这么做,他是一贯如此。

平时,刘备宴请百官,官员们都是“正装出席”,这是起码的礼节嘛。

可简雍就敢赶上啥穿啥,比在家里吃饭还随意。

刘备看见了,居然也不生气。

这主要是因为刘备知道简雍就是这样的性格脾气,早就习惯他了。

毕竟,简雍和刘备是同乡,从小就跟着刘备“混”的,两个人的“交情史”可以追溯到“打黄巾军”以前,比关羽张飞的时间还长。

有些人可能记得《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刘备说起“人才”,在推荐徐庶之前,可是狠狠“贬低”过简雍等几个谋士的,说他们没啥才能,是不能辅佐好刘备的。

但那不过是小说演义,并非史实。

实际上,简雍在跟随刘备的过程中,也有过人生的“高光时刻”。

简雍的主要工作是“随从周旋,常为谈客,往来使命”。

这十二个字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简雍可以说是刘备的“贴身助理”,身边的很多政务都是他来“周旋”的,而且偶尔还要代表刘备到外面和其他势力交涉谈判,这个职位还是很重要的,而且,非亲信难以承担。

当然,和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和关羽张飞的决胜千里比起来,简雍可能都不太擅长,但对于本职工作来说,他还是很称职的。

正因为如此,《三国志》才单独给他立传,虽然只有两百多个字,但要知道,刘备的其他谋士糜竺等人的传记,可是“打包”出的“合集”。

简雍曾经接受刘备的委派出使刘璋,一见面就深得刘璋喜爱。

到了公元214年,刘备夺蜀,率大军围困了成都——简雍也得到了机会干了件“大事”。

他不顾安危,只身进入成都,最后居然劝降了刘璋,还和刘璋一起乘坐马车出城迎接刘备,也算是“能当百万师”了。

有了这样的功劳,又凭着和刘备的“私交”,所以简雍“随意洒脱”起来也就有了资本,在刘备面前也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

据说,他除了对诸葛亮还表现得挺尊重以外,和别人说话从来都是“斜腰拉胯”往那儿一躺一歪,“自纵适”。

不过,简雍这个人虽然不太注重“仪容仪态”,性格上也挺傲慢,甚至和刘备也不讲究礼节,但他却没有那些争权夺利的政治野心,为人处世也很坦诚正派,再加上说话有趣,其实人缘还是不错的。

所以,他才能受众人之托对刘备展开“花式劝说”,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解决了,反而更体现了君臣间关系的融洽和刘备的宽厚待人。

刘备在“用人”上有一套

而说到刘备,那才是真正的不简单。

不仅白手起家,而且从个人能力上来说,其实和曹操、孙权相比,应该也是差了一大截儿的——好在刘备也有长处,那就是善于识人用人。

这才让他得以在生逢乱世之时,给自己打出了一方天地。

“笼络人心”一直是刘备身上的一个“标签”。

但这也正是刘备慧眼识人、礼贤下士的一个“旁证”了。

可以说,刘备后来“得三分天下”,靠的就是手底下的各种能人。

虽然“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关羽、张飞两员猛将是真实存在的。

他们之所以肯于拼死冲锋陷阵,死心塌地追随刘备,和刘备对他们的了解和尊重是分不开的。

而对于赵云,刘备更是很早就为自己后来挖墙脚“埋下伏笔”,对当时在公孙瓒手下的赵云夸奖赞美,传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这既是刘备惜才爱才,也是他用人眼光的体现。

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更不用说了,刘备对有能力之人的态度从来就是包容、宽厚的。

所以,很多能人志士归降刘备,和他的口碑也是不无关系的。

诸葛亮后来更是说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么,对于自己身边的“元老级”人物简雍,刘备也许也知道他的能力一般,但刘备看重简雍的,其实是他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忠诚,是她对“草根”时期的自己的不离不弃的那份信任。

否则,就是为了那份“皇帝威仪”,恐怕也容不得简雍平日里的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了。

不仅如此,后来刘备还加封简雍为“昭德将军”,从地位上也是相当高的。

不过,用“段子”对皇帝劝谏,简雍也不是绝无仅有的个例。

实际上,这几乎也是一个传统,历史上这样“插科打诨”的方式还是挺多,一说一笑间,不直接反驳皇帝,让皇帝有面子,该说的话也说了出去,何乐而不为呢?

“劝人”有时候是门艺术

我们来看一个春秋时期的故事,说的是晋国的赵襄子

据说赵襄子有一次喝酒,一连喝了五天五夜。

当然,那时候的酒没什么度数,要是现在,别说二锅头或者“台子”,就是喝啤的也能干死他。可赵襄子喝完了就挺美,就跟身边的人吹开了:“你们看,我牛叉不?我喝了五天五夜,啥事儿没有。还可以接着整呢!”

别人咋接话啊?劝他保重身体少喝点儿?那不扫了君王的兴致嘛!可不劝吧,也不能成天这样啥正事也不干啊?这时候,优莫开口说话了。

优莫说:“大王你这才哪儿到哪儿啊?人家商纣王,可以连着喝七天七夜,你这还差两天,不行。”

商纣王,历史上没有哪个君主不知道的,因为只有瞧不起商纣才能算个好君主嘛。

赵襄子听出来,优莫这话里有别的意思,愣了一下问:“听你这个意思,是说我快亡国了?”

敢诅咒大王要亡国,那必须死罪啊!可优莫却不慌不忙,摇着头说:“不是不是,大王,我不是这意思!”

赵襄子不干了,接着问:“你自己刚才说的啊,我跟纣王比起来,差两天。”

优莫说:“商纣王是商纣王,他那时候是因为有个周武王,所以才灭了国。可大王你不一样啊,就算你是商纣王,可你看看现在这普天之下,哪个大王不是商纣王,放心,你们谁也灭不了谁。不过呀,大王,真这么喝下去,我看也快了。”

这番话,终于让赵襄子有所觉悟,不但没怪罪优莫,自己也有所收敛了。

就是这样听起来毫无“逻辑”的道理,劝谏的效果反而会更有惊喜。

陆游也写过一个关于优人申渐高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南唐时期。

说的是,当时南唐为了加强军备,对民间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甚至于有人捡了个双黄蛋都得收税,又赶上当时京城干旱,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地艰难。

但这并不影响当时的唐烈祖李昪该喝酒喝酒,“接着奏乐接着舞”。

宴会到了一半,皇上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他就问身边人说:“你们说,咱们京城周边的地方,都下雨了,为啥就京城这块没下呢?是不是最近有啥人有冤情啊?”

说没冤情,那咋不下雨?说有冤情,又算是映射皇帝不是明君了。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

这时候申渐高开口了,他说:“我估计啊,这雨可能是害怕下到城里的话,会被抽税,所以才不敢来。”

皇上一听这话,这也太能扯了,又琢磨可能税收真的太多了,所以就下令取消和减免了一些额外的税收。

这两个故事的“套路”其实和简雍的“彼有其具”差不太多,都是你“先不靠谱”,那我就更“扯淡”,以夸张和荒谬的结果提醒君主,不能不说巧妙。

简雍对于刘备是十分了解的,所以他才能在合适的场合和机会,用自己的方式给刘备“提意见”,而且所有问题都交给刘备去判断和决策,其实是表现出对刘备十足的尊敬的。

这一方面,简雍知道自己没有恃才傲物的本领,也知道自己能力范围内该尽的本分。

要知道,简雍和其他大臣与众不同的“随意”,其实是他的勤勤尽职、任劳任怨、持之以恒换来的。

我们更该学习的应该是他的敬业,而不是只学会抖机灵。

参考资料

《三国志·先主传》

《三国志·简雍传》

标签: 简雍

更多文章

  • 简雍追随刘备起兵,为何一直得不到刘备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简雍

    三国时期人物,有不少人设都被文学艺术作品甚至当今的游戏改变了。简雍,就是一例。历史上的简雍,是一位能说会道的宾客。《三国志·简雍传》中记载简雍说刘璋,刘璋乃降 。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简雍至少是有相当说服能力的人。而在后世对简雍的加工中,他这种能力被放大了。比如,在《三国演义》里,简雍不但能说服刘璋这

  • 刘备的发小简雍是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简雍

    简雍,本来他不姓简而是姓耿,而幽州人将耿说成简,于是便改为姓简。我们都知道刘备最初身边跟着的是张飞和关羽,其实还有一个人也是很早就开始跟着刘备了,他就是简雍。简雍和刘备是同乡,他们很早就认识了,关系也不错,所以很早就跟着刘备来回奔走,属于绝对的亲信。但好像没有听过他的一些战事,这是因为他不是武将,而

  • 简雍本性不改,刘备难忘旧情,生死搭档情谊终生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简雍

    三国时的简雍,字宪和,少年时就与刘备相识相交,一直追随刘备不离不弃,为刘备鞍前马后,出谋划策,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取益州时,他不辱使命,劝益州牧刘璋投降,居功至伟,被刘备封为昭德将军。简雍这个人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率性而为。他本姓耿,老家是河北涿州,就是因为家乡的方言把“耿”读作“简”,于

  • 曹操耍阴招扣留徐庶之母,孙乾建议刘备便留徐庶,刘备为何不肯?

    历史人物编辑:家家小厨房标签:孙乾

    从徐庶当上刘备的军师后,屡次让曹操吃瘪,曹操大怒,身边就有谋士出主意了,说徐庶这人非常孝顺,主公只要把他的母亲留下,那么徐庶自然会回到曹营,于是曹操果然派人请来了徐母,并把消息散布到刘备处,徐庶知道后果然心如刀绞,向刘备道别,这时候孙乾出主意了,他说徐庶这人对咱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果他投奔曹操,势必

  • 三国杀,中富含哲理的武将台词(孙乾篇)

    历史人物编辑:漂流向海标签:孙乾

    三国杀作为一款十年依旧存在的游戏,也诞生了许多特别有哲理意义的台词,下面听玄德一一道来!孙乾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孙乾是谁:孙乾(?—约215年),字公祐。北海郡(治今山东昌乐西)人。东汉末年刘备的幕僚。最初被大儒郑玄推荐于州里。刘备领徐州,以孙乾为从事。自徐州跟随刘备,多次作为刘备的使臣。他最富有哲

  • 刘备集团两个被忽略的核心人物——孙乾、简雍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孙乾

    孙乾、简雍这两个名字,大家看到肯定不陌生,但是仔细想想他俩人到底干过什么事,好像不是很清楚。《三国志·蜀书》的顺序是这样的: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妃子传、诸葛亮传、关张马黄赵传、庞统法正传,接下来就是孙乾、简雍的传记了。这个顺序代表的含义就非常明确了,孙乾、简雍在刘备集团中的位置,仅次于庞统、

  • 孙皓为何把选自己当皇帝的濮阳兴、张布都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清浅之说标签:濮阳兴

    孙吴帝国皇帝孙休,病逝于公元264年,留下了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已立为太子,只有十多岁。孙休临终前,把丞相濮阳兴召到床前托孤,将太子嘱托给他。当时蜀汉帝国已经灭亡,孙吴群臣对十多岁的太子不看好,于是大家提议,希望迎立一位成年的帝室子孙继位,有利于吴朝的延续。丞相濮阳兴本无显赫的家族、名望,他是因为在孙

  • 三国杀:历史上被秦宓吊打的张温登场,高爆发武将又添一个克星!

    历史人物编辑:古今记实1标签:秦宓

    三国杀:历史上被秦宓吊打的张温登场,高爆发武将又添一个克星!三国历史源远流长,除了针尖对麦芒的沙场火拼,还有引经据典的互喷大戏。人们所熟知的辩论大赛应该只有跟诸葛亮相关的两场,分别是舌战群儒和怒斥王朗。其实除了丞相这两场震古烁今的舌战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追溯的精彩辩论。当年张松骂曹操、张松辩杨修、邓

  • 秦宓并不是什么大才,但他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从来都不含糊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秦宓

    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和荆州被夺之仇,欲要兴兵讨伐东吴,这时,蜀汉官员秦宓站了出来,他对于刘备对于东吴用兵之事,极力反对,他对刘备说道:陛下,天时不当,恐难取胜,但刘备一听,认为秦宓这是在动摇蜀汉军心,便要处死秦宓,好在丞相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了秦宓的性命,仅仅只是被下狱囚禁了起来。秦宓,广汉

  • 刘备要伐吴,为什么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其他人都认为伐吴正确的?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秦宓

    刘备要伐吴,好多大臣都持反对意见,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可能都去冒死劝阻。刘备登基后,第一道诏书就是,要替二弟关羽报仇,如不报仇,就等于背弃了弟兄的盟约,决定兵发东吴,取孙权首级。虎威将军赵云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赵云的理由很充分,他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曹丕篡汉,人神共怒,应该先伐曹魏,如果去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