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曹洪和曹丕,这叔侄二人之间的关系确实不怎么好,甚至曹丕在称帝后几年,一度要致曹洪于死地。
要知道,早在曹操创立魏国基业,南征北战这几十年中,可以说,曹洪就是曹操的好兄弟、好战友,也是魏国的元勋功臣;反观曹丕,他人生中有一大半时间是在为了保住嗣子之位,小心翼翼,谦虚谨慎,绝没有与曹洪闹得不可开交。
再者,曹丕最痛恨的莫过于丁仪兄弟二人,因为丁仪兄弟为了拥护曹植取代曹丕为嗣子,经常在曹操面前诋毁曹丕,曹丕为此也是敢怒不敢言。等曹丕熬到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丁仪兄弟给灭门了,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至于曹洪,他在曹丕称帝后一段时间里,还继续加官进爵,一如既往享受生活,悠哉悠哉,可是却在几年后,突然因为门客犯案牵连身陷囹圄,几乎要做魏国的“依法治国”榜样,昭告天下了。
——这究竟是哪来的深仇大恨呢?
其实,这里的故事可以细细说来。
曹丕和曹洪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
曹丕和曹洪,这叔侄二人的私怨要追溯到几十年前,曹丕还是少年的时候。
《三国志·曹洪传》说“始,(曹)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
这故事也很简单:曹洪家里很有钱,但是他为人很小气,曹丕年轻时曾找曹洪借钱,结果被曹洪拒绝了,因此曹丕怀恨在心。
曹洪真的小气?曹丕真的怀恨?这是真相吗?莫非曹丕在借钱的过程中被曹洪羞辱了?在笔者看来,这里的问题多多。
例如,曹丕做了皇帝之后,也没有立即拿曹洪责难,反还给他加官进爵,基于此,再和丁仪兄弟的事来比较,曹丕并没有过于怀恨啊!
《三国志·曹洪传》: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
但是,由于曹洪的门客犯法,牵连到曹洪时,曹丕却要维护法律的尊严,要取叔父的性命,这就很有看点了。
我们一步步来分析。
曹洪真的小气吗?
在《三国志》中,就有多处记载“曹洪很有钱”的故事,这一点是肯定的。
当初曹操带着兄弟们在汴水之战时吃了败仗,谯沛子弟兵损失惨重,然后曹操、夏侯惇、曹洪等人一起到扬州募兵,其中,曹洪募兵是最多的,道理也很简单:他就是有钱啊!
《三国志·曹洪传》: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曹洪轻轻松松又筹备了几千人的队伍,其中装备精良的“庐江上甲”就有两千人。
建安年间,曹操当上司空后,每当地方征调战备资源时,曹操以身作则,带头从家财中捐钱(曹操有费亭侯的收入),曹洪也响应曹操的号召,也捐了不少钱,曹操都半开玩笑的说:“我的家财哪比的上曹洪啊!”
其实曹洪也是明白人,当初曹操没兵没钱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资助曹操起兵反董;在汴水之败时,曹操和曹洪逃命,曹操的马死了,找不到别的马,曹洪就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骑,自己步行。
曹操知道,如果敌兵追来,曹洪是留下来断后就是死路一条,便执意不肯要,但是曹洪严肃郑重地说:“天下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兄长你!”——这种性命相托,曹操怎能对曹洪不感激?不信任?
到了建安年间,曹洪又响应曹操的号召,也捐出大量的钱财充公,义无反顾地支持、维护曹操的事业,亦是如此。
所以看《曹洪传》说曹洪“吝啬”,这是不公允的,事实是:曹洪只对曹丕吝啬而已。
曹洪为什么对曹丕吝啬?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曹洪为什么会对曹丕吝啬?
这个问题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曹丕的生母卞夫人是曹操的小妾,虽然在曹操原配夫人丁夫人离开后,她担当起管理曹操家务事的重任,却长期没有被认可为正妻(卞氏被封为王后,都是在曹操逝世前半年的事了)。
在当时东汉的社会家庭关系中,妾的儿子是庶子,曹丕就是庶子出身,按礼法是没有继承权的,曹丕在少时,肯定是曹操的正妻丁氏和嫡子曹昂都在的时候,庶子曹丕找叔父曹洪借钱,曹洪凭什么在这时候要看得起庶子?
后来曹昂战死,丁夫人离开,卞氏也没得到名分,只是默默承担起家务的重任,曹丕因为在曹操儿子中,年纪较大的缘故,然后得到曹操重视和培养,但是在名分上也一直没确定下来。
所以综合看来,曹洪看不上曹丕实在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曹昂还在时候,即便曹洪真的羞辱过曹丕也是正常操作。
到了曹昂战死,曹丕被曹操当成默认继承人培养时,以曹洪的政治悟性,他也没有继续做出得罪曹丕的事来,从这一点看,双方相安无事。
曹洪的门客真的摊上大事了吗?
第三个问题,曹洪的门客真的摊上大事了吗?
前面我也说了,曹洪和曹操的关系很铁,是一起出生入死过,性命相托过的好兄弟。
在曹操在许都当权时,曹洪有个门客在许都犯法,被许县令满宠抓了,满宠是曹操从兖州带出来的心腹——兖州之变时,满宠是少数继续支持曹操的兖州人。
在兖州时,曹洪和满宠应该是打过交道的,曹洪想要去找满宠求情,结果满宠直接先斩后奏,根本就不给曹洪面子。案件交到曹操的案头时,曹操很高兴,不但不怪罪满宠,还夸满宠:“当事不当尔邪?”(做事难道不应该像你这样吗?)
这就是曹操的领导艺术:在乱世鼓励法治,支持重典。
对于曹洪,曹操肯定是一如既往信任的,但就这件事,请曹洪做了个反面榜样,替曹操养名了。
后来,曹洪又有个颍川长社的门客,不肯听从县令杨沛的征调,被杨沛直接打杀,曹洪这回也学乖了,也不敢跟曹操埋怨,直接认了。
再后来,杨沛被调去邺城做官,曹洪听说后,都赶紧派人回去通知邺城的各位门客,叫他们小心行事,不要再闯祸了。
由此可见,曹洪的门客众多,确实有不少人惹是生非,甚至违法;从许都、到长社、到邺城这三件事中,曹洪明白:自己必须以身作则,维护曹操主张的法治。
到了黄初年间,哪怕曹洪依旧低调如故,却还是有不长记性的门客惹事,终于把曹洪给坑惨了。——哎!到底惹事的是门客,背锅的是曹洪。
曹洪和曹丕的关系如何
如前文所说,曹洪起初是看不起曹丕的,等到曹丕羽翼丰满,然后顺利继位魏王,继而称帝,以曹洪的悟性,肯定知道该怎么做了。
前面说了曹洪对于“门客违法案”处理上的态度行为转变,来证明曹洪这个人还是很有政治觉悟的。其实,还有个故事可以说。
在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让曹洪带兵去凉州武都协助太守杨阜对抗刘备的军队,当时曹家的晚辈曹休、曹真也一同去了,在拜将仪式结束后,曹操对曹休说:“虽然你是参军,但其实你是主帅。”
曹操这句话传到曹洪耳中,曹洪就马上把军权全部交给曹休来运作。——看看,这就是曹洪的政治觉悟!他明白曹操就是想在此战中锻炼曹休、曹真这些晚辈。他自己已经做了将军,要再多的军功又能如何?当然要把机会让给晚辈们嘛!
《三国志·曹休传》: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
所以说,以曹洪的觉悟,曾经被自己看不起的曹丕做了皇帝,如今怎么说也要拉下脸来,缓和双方的关系嘛。曹丕在登基初期,双方还是很和平的,例如曹丕给曹洪加官进爵,而曹洪呢?下面再说一个故事。
在黄初四年(223)时,深受曹丕信任的“四友”之一的吴质从外地返回洛阳,曹丕下诏让曹洪、曹真等人去吴质的府上赴宴庆祝。想想看,曹洪是“客人”中身份最尊贵,资历最老的长辈,连他都能去向晚辈祝贺,显然他是把这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同时也是给曹丕面子。
可惜这场宴会到底还是出了茬子,但原因不是出在曹洪身上,具体情况是:吴质在宴会上让伶人演戏逗乐,取笑曹真是个胖子,生性暴躁的曹真当场翻脸,痛骂吴质,甚至抽出刀来威胁,这时候曹洪作为长辈,又出面给两人和解,但最终还是闹得不欢而散。——这是另话。
曹丕为什么会秋后算账?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曹洪和曹丕之前的关系不至于势如水火,曹丕称帝后,双方还能平安相处,互相给面子,那么为何曹丕会选择秋后算账呢?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
首先,因为曹洪的门客又叒叕犯法了,然后曹丕追责到曹洪的身上,由曹丕定了死罪。这显然是“小题大做”了:门客犯法,按法律办理,诛杀当事人即可,即便查实曹洪有连带责任,也罪不至死。
这里,笔者就要说说发生在黄初三年(222)的一件事,曹丕在本年就处死了南阳太守杨俊,此案就是一个典型的“小题大做”的“秋后算账”。
杨俊生性耿直,在担任魏国中尉时,因为邺城出了魏讽案,他深感自咎,便主动离开邺城,向正在长安的曹操请罪,此举让曹丕认为杨俊是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于是心有怨言。其次,杨俊也曾在曹操面前夸过曹植,所以曹丕更是不待见他了。
到了黄初三年(222),曹丕抵达宛城,看到市场凋敝,便追究杨俊的责任,直接下诏定了死刑。在这期间,尚书仆射司马懿、常侍王象、荀纬三人都出面替杨俊求情,曹丕的心意都不肯动摇。可见曹丕的心态已经不如从前。
要知道,司马懿是曹丕的“四友”之一,可以说他的话本来就很有分量,可惜曹丕已经进不进去;荀纬和王象都是长年陪伴在曹丕身边的心腹,王象为了替杨俊求情,磕头流血,曹丕置之不理,起身要走,王象便跪着拉住曹丕的衣服不放,曹丕回头问了一句:“我知道杨俊和卿是好友,如今朕要是从了卿,就是没有朕了,卿是要杨俊,还是要朕?!”
此言一出,王象吓得松了手,杨俊的性命也就无救了。
不久,王象因此发病逝世,荀纬则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反正也是在次年逝世了。——估计这两位都是给曹丕给气的。
《魏略》:时(王)象见诏文,知(杨)俊必不免。乃当帝前叩头,流血竟面,请俊减死一等。帝不答,欲释入禁中。象引帝衣,帝顾谓象曰:“我知杨俊与卿本末耳。今听卿,是无我也。卿宁无俊邪?无我邪?”象以帝言切,乃缩手。帝遂入,决俊法,然后乃出。象自恨不能济俊,遂发病死。
到了黄初六年(225),身为忠臣子弟的鲍勋因为多次忤逆曹丕,也被曹丕疏远,后来鲍勋被人诬告,曹丕不分青红皂白,也要定鲍勋的死罪。当时负责法律的官员判鲍勋“正刑五岁”、“罚金二斤”,也就是说即便鲍勋的罪是真的,也不过是小罪,罪不至死;而曹丕看到拟定的判决书后,大怒,反将负责审判的官员一同治罪。
《三国志·鲍勋传》: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
这件案子,同时又有“太尉钟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人上书求情,说“鲍勋的父亲鲍信,是为了掩护太祖(曹操)而战死,请陛下顾念旧恩”;即便如此,曹丕也不肯。
结语
我讲上面两个故事,就是让大家知道:曹丕在执政中后期,“小题大做”,“秋后算账”是有先例的。所以,同样本不应该判死刑的曹洪,也被曹丕定了死刑。
以杨俊、鲍勋案来看,曹洪生还的希望非常渺茫了,当时也有很多大臣上书求情,同样无法改变曹丕的心意。但最终,可能是曹洪家人靠着进后宫方便的缘故,请卞太后(曹丕生母)出面,再向郭皇后(曹丕妻子)施压求情。最终曹丕给了妻子和母亲的面子,饶过了曹洪。
《三国志·曹洪传》: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后世也有人解读此案说,皇帝知道太子没有威信,为了给太子培养心腹的机会,会先贬惩某位重臣,然后授意太子登基称帝后,再提拔此重臣官复原职,如此重臣便会对新皇帝感恩戴德。——这是一种政治手段。
笔者以为,不是说这种政治手段不可信,只是这套路放在曹丕身上,无法体现出来,是不可行的。
第一,曹丕逝世时年仅四十岁,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早些年,相士朱建平给曹丕算命时说他能活到八十岁,直到曹丕病重奄奄一息时,才明白这个“八十”是折半的。
第二,曹丕立太子曹叡也是犹豫不决,曹叡是在曹丕临时前不久,才被立为太子的。
第三,曹丕在托孤时,是设了四个大臣,两个宗亲(曹真、曹休),两个好友(陈群、司马懿)。这些人都是曹叡的父辈;曹叡能用好他们就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去提拔、倚重祖辈的曹洪来做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