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文帝曹丕跟叔父曹洪有何深仇大恨,为何要一心置他于死地?

魏文帝曹丕跟叔父曹洪有何深仇大恨,为何要一心置他于死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明鉴品历史 访问量:1092 更新时间:2023/12/27 18:01:35

在历史上,曹洪和曹丕,这叔侄二人之间的关系确实不怎么好,甚至曹丕在称帝后几年,一度要致曹洪于死地。

要知道,早在曹操创立魏国基业,南征北战这几十年中,可以说,曹洪就是曹操的好兄弟、好战友,也是魏国的元勋功臣;反观曹丕,他人生中有一大半时间是在为了保住嗣子之位,小心翼翼,谦虚谨慎,绝没有与曹洪闹得不可开交。

再者,曹丕最痛恨的莫过于丁仪兄弟二人,因为丁仪兄弟为了拥护曹植取代曹丕为嗣子,经常在曹操面前诋毁曹丕,曹丕为此也是敢怒不敢言。等曹丕熬到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丁仪兄弟给灭门了,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至于曹洪,他在曹丕称帝后一段时间里,还继续加官进爵,一如既往享受生活,悠哉悠哉,可是却在几年后,突然因为门客犯案牵连身陷囹圄,几乎要做魏国的“依法治国”榜样,昭告天下了。

——这究竟是哪来的深仇大恨呢?

其实,这里的故事可以细细说来。

曹丕和曹洪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

曹丕和曹洪,这叔侄二人的私怨要追溯到几十年前,曹丕还是少年的时候。

《三国志·曹洪传》说“始,(曹)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

这故事也很简单:曹洪家里很有钱,但是他为人很小气,曹丕年轻时曾找曹洪借钱,结果被曹洪拒绝了,因此曹丕怀恨在心。

曹洪真的小气?曹丕真的怀恨?这是真相吗?莫非曹丕在借钱的过程中被曹洪羞辱了?在笔者看来,这里的问题多多。

例如,曹丕做了皇帝之后,也没有立即拿曹洪责难,反还给他加官进爵,基于此,再和丁仪兄弟的事来比较,曹丕并没有过于怀恨啊!

《三国志·曹洪传》: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益邑千户,并前二千一百户,位特进;后徙封都阳侯。

但是,由于曹洪的门客犯法,牵连到曹洪时,曹丕却要维护法律的尊严,要取叔父的性命,这就很有看点了。

我们一步步来分析。

曹洪真的小气吗?

在《三国志》中,就有多处记载“曹洪很有钱”的故事,这一点是肯定的。

当初曹操带着兄弟们在汴水之战时吃了败仗,谯沛子弟兵损失惨重,然后曹操、夏侯惇、曹洪等人一起到扬州募兵,其中,曹洪募兵是最多的,道理也很简单:他就是有钱啊!

《三国志·曹洪传》: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曹洪轻轻松松又筹备了几千人的队伍,其中装备精良的“庐江上甲”就有两千人。

建安年间,曹操当上司空后,每当地方征调战备资源时,曹操以身作则,带头从家财中捐钱(曹操有费亭侯的收入),曹洪也响应曹操的号召,也捐了不少钱,曹操都半开玩笑的说:“我的家财哪比的上曹洪啊!”

其实曹洪也是明白人,当初曹操没兵没钱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资助曹操起兵反董;在汴水之败时,曹操和曹洪逃命,曹操的马死了,找不到别的马,曹洪就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骑,自己步行。

曹操知道,如果敌兵追来,曹洪是留下来断后就是死路一条,便执意不肯要,但是曹洪严肃郑重地说:“天下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兄长你!”——这种性命相托,曹操怎能对曹洪不感激?不信任?

到了建安年间,曹洪又响应曹操的号召,也捐出大量的钱财充公,义无反顾地支持、维护曹操的事业,亦是如此。

所以看《曹洪传》说曹洪“吝啬”,这是不公允的,事实是:曹洪只对曹丕吝啬而已。

曹洪为什么对曹丕吝啬?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曹洪为什么会对曹丕吝啬?

这个问题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曹丕的生母卞夫人是曹操的小妾,虽然在曹操原配夫人丁夫人离开后,她担当起管理曹操家务事的重任,却长期没有被认可为正妻(卞氏被封为王后,都是在曹操逝世前半年的事了)。

在当时东汉的社会家庭关系中,妾的儿子是庶子,曹丕就是庶子出身,按礼法是没有继承权的,曹丕在少时,肯定是曹操的正妻丁氏和嫡子曹昂都在的时候,庶子曹丕找叔父曹洪借钱,曹洪凭什么在这时候要看得起庶子?

后来曹昂战死,丁夫人离开,卞氏也没得到名分,只是默默承担起家务的重任,曹丕因为在曹操儿子中,年纪较大的缘故,然后得到曹操重视和培养,但是在名分上也一直没确定下来。

所以综合看来,曹洪看不上曹丕实在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曹昂还在时候,即便曹洪真的羞辱过曹丕也是正常操作。

到了曹昂战死,曹丕被曹操当成默认继承人培养时,以曹洪的政治悟性,他也没有继续做出得罪曹丕的事来,从这一点看,双方相安无事。

曹洪的门客真的摊上大事了吗?

第三个问题,曹洪的门客真的摊上大事了吗?

前面我也说了,曹洪和曹操的关系很铁,是一起出生入死过,性命相托过的好兄弟。

在曹操在许都当权时,曹洪有个门客在许都犯法,被许县令满宠抓了,满宠是曹操从兖州带出来的心腹——兖州之变时,满宠是少数继续支持曹操的兖州人。

在兖州时,曹洪和满宠应该是打过交道的,曹洪想要去找满宠求情,结果满宠直接先斩后奏,根本就不给曹洪面子。案件交到曹操的案头时,曹操很高兴,不但不怪罪满宠,还夸满宠:“当事不当尔邪?”(做事难道不应该像你这样吗?)

这就是曹操的领导艺术:在乱世鼓励法治,支持重典。

对于曹洪,曹操肯定是一如既往信任的,但就这件事,请曹洪做了个反面榜样,替曹操养名了。

后来,曹洪又有个颍川长社的门客,不肯听从县令杨沛的征调,被杨沛直接打杀,曹洪这回也学乖了,也不敢跟曹操埋怨,直接认了。

再后来,杨沛被调去邺城做官,曹洪听说后,都赶紧派人回去通知邺城的各位门客,叫他们小心行事,不要再闯祸了。

由此可见,曹洪的门客众多,确实有不少人惹是生非,甚至违法;从许都、到长社、到邺城这三件事中,曹洪明白:自己必须以身作则,维护曹操主张的法治。

到了黄初年间,哪怕曹洪依旧低调如故,却还是有不长记性的门客惹事,终于把曹洪给坑惨了。——哎!到底惹事的是门客,背锅的是曹洪。

曹洪和曹丕的关系如何

如前文所说,曹洪起初是看不起曹丕的,等到曹丕羽翼丰满,然后顺利继位魏王,继而称帝,以曹洪的悟性,肯定知道该怎么做了。

前面说了曹洪对于“门客违法案”处理上的态度行为转变,来证明曹洪这个人还是很有政治觉悟的。其实,还有个故事可以说。

在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让曹洪带兵去凉州武都协助太守杨阜对抗刘备的军队,当时曹家的晚辈曹休、曹真也一同去了,在拜将仪式结束后,曹操对曹休说:“虽然你是参军,但其实你是主帅。”

曹操这句话传到曹洪耳中,曹洪就马上把军权全部交给曹休来运作。——看看,这就是曹洪的政治觉悟!他明白曹操就是想在此战中锻炼曹休、曹真这些晚辈。他自己已经做了将军,要再多的军功又能如何?当然要把机会让给晚辈们嘛!

《三国志·曹休传》: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

所以说,以曹洪的觉悟,曾经被自己看不起的曹丕做了皇帝,如今怎么说也要拉下脸来,缓和双方的关系嘛。曹丕在登基初期,双方还是很和平的,例如曹丕给曹洪加官进爵,而曹洪呢?下面再说一个故事。

在黄初四年(223)时,深受曹丕信任的“四友”之一的吴质从外地返回洛阳,曹丕下诏让曹洪、曹真等人去吴质的府上赴宴庆祝。想想看,曹洪是“客人”中身份最尊贵,资历最老的长辈,连他都能去向晚辈祝贺,显然他是把这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同时也是给曹丕面子。

可惜这场宴会到底还是出了茬子,但原因不是出在曹洪身上,具体情况是:吴质在宴会上让伶人演戏逗乐,取笑曹真是个胖子,生性暴躁的曹真当场翻脸,痛骂吴质,甚至抽出刀来威胁,这时候曹洪作为长辈,又出面给两人和解,但最终还是闹得不欢而散。——这是另话。

曹丕为什么会秋后算账?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曹洪和曹丕之前的关系不至于势如水火,曹丕称帝后,双方还能平安相处,互相给面子,那么为何曹丕会选择秋后算账呢?

这是最后一个问题。

首先,因为曹洪的门客又叒叕犯法了,然后曹丕追责到曹洪的身上,由曹丕定了死罪。这显然是“小题大做”了:门客犯法,按法律办理,诛杀当事人即可,即便查实曹洪有连带责任,也罪不至死。

这里,笔者就要说说发生在黄初三年(222)的一件事,曹丕在本年就处死了南阳太守杨俊,此案就是一个典型的“小题大做”的“秋后算账”。

杨俊生性耿直,在担任魏国中尉时,因为邺城出了魏讽案,他深感自咎,便主动离开邺城,向正在长安的曹操请罪,此举让曹丕认为杨俊是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于是心有怨言。其次,杨俊也曾在曹操面前夸过曹植,所以曹丕更是不待见他了。

到了黄初三年(222),曹丕抵达宛城,看到市场凋敝,便追究杨俊的责任,直接下诏定了死刑。在这期间,尚书仆射司马懿、常侍王象、荀纬三人都出面替杨俊求情,曹丕的心意都不肯动摇。可见曹丕的心态已经不如从前。

要知道,司马懿是曹丕的“四友”之一,可以说他的话本来就很有分量,可惜曹丕已经进不进去;荀纬和王象都是长年陪伴在曹丕身边的心腹,王象为了替杨俊求情,磕头流血,曹丕置之不理,起身要走,王象便跪着拉住曹丕的衣服不放,曹丕回头问了一句:“我知道杨俊和卿是好友,如今朕要是从了卿,就是没有朕了,卿是要杨俊,还是要朕?!”

此言一出,王象吓得松了手,杨俊的性命也就无救了。

不久,王象因此发病逝世,荀纬则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反正也是在次年逝世了。——估计这两位都是给曹丕给气的。

《魏略》:时(王)象见诏文,知(杨)俊必不免。乃当帝前叩头,流血竟面,请俊减死一等。帝不答,欲释入禁中。象引帝衣,帝顾谓象曰:“我知杨俊与卿本末耳。今听卿,是无我也。卿宁无俊邪?无我邪?”象以帝言切,乃缩手。帝遂入,决俊法,然后乃出。象自恨不能济俊,遂发病死。

到了黄初六年(225),身为忠臣子弟的鲍勋因为多次忤逆曹丕,也被曹丕疏远,后来鲍勋被人诬告,曹丕不分青红皂白,也要定鲍勋的死罪。当时负责法律的官员判鲍勋“正刑五岁”、“罚金二斤”,也就是说即便鲍勋的罪是真的,也不过是小罪,罪不至死;而曹丕看到拟定的判决书后,大怒,反将负责审判的官员一同治罪。

《三国志·鲍勋传》: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

这件案子,同时又有“太尉钟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人上书求情,说“鲍勋的父亲鲍信,是为了掩护太祖(曹操)而战死,请陛下顾念旧恩”;即便如此,曹丕也不肯。

结语

我讲上面两个故事,就是让大家知道:曹丕在执政中后期,“小题大做”,“秋后算账”是有先例的。所以,同样本不应该判死刑的曹洪,也被曹丕定了死刑。

以杨俊、鲍勋案来看,曹洪生还的希望非常渺茫了,当时也有很多大臣上书求情,同样无法改变曹丕的心意。但最终,可能是曹洪家人靠着进后宫方便的缘故,请卞太后(曹丕生母)出面,再向郭皇后(曹丕妻子)施压求情。最终曹丕给了妻子和母亲的面子,饶过了曹洪。

《三国志·曹洪传》: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于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后世也有人解读此案说,皇帝知道太子没有威信,为了给太子培养心腹的机会,会先贬惩某位重臣,然后授意太子登基称帝后,再提拔此重臣官复原职,如此重臣便会对新皇帝感恩戴德。——这是一种政治手段。

笔者以为,不是说这种政治手段不可信,只是这套路放在曹丕身上,无法体现出来,是不可行的。

第一,曹丕逝世时年仅四十岁,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早些年,相士朱建平给曹丕算命时说他能活到八十岁,直到曹丕病重奄奄一息时,才明白这个“八十”是折半的。

第二,曹丕立太子曹叡也是犹豫不决,曹叡是在曹丕临时前不久,才被立为太子的。

第三,曹丕在托孤时,是设了四个大臣,两个宗亲(曹真、曹休),两个好友(陈群、司马懿)。这些人都是曹叡的父辈;曹叡能用好他们就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去提拔、倚重祖辈的曹洪来做些什么了。

标签: 曹洪

更多文章

  • 曹洪曾救过曹操一命,可曹丕登基后却要杀他,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曹洪

    曹洪是曹操的族弟,一生始终忠心追随曹操,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保持对曹操的忠心,这在古代可以说是最宝贵的品质了,也就是因为这个最佳特点,曹洪一直都深受曹操信任,就算他能力一般,依旧没有影响其在曹操心中的分量。曹洪曾经救过曹操的命,按照辈分来看,他还是曹丕的叔叔,可是为何在曹丕称帝之后,却一心一意要将曹

  • 同样是打了败仗,为何曹操要杀曹洪而不杀许褚?

    历史人物编辑:啾啾看电视标签:曹洪

    胜败,军中常事。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有些变化莫测,所以再厉害的将军,也有失手的时候。曹操一生征战,屡败屡战。他被马超逼得剪去胡子和袍子,被吕布打得扔掉头盔和盔甲,被周瑜打了一顿。曹操对胜负很淡定,所以对失败也很宽容。博望坡之战,夏侯惇主动请缨擒拿诸葛亮,还下了军令状。结果,他被打得灰头土脸,惨败而

  • 门客犯法直接连坐堂叔?曹丕即位后为何执意要杀曹洪?

    历史人物编辑:篮球一会标签:曹洪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也是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曹操死后,丕袭魏王、丞相,之后曹丕代汉称帝,为魏文帝,在位期间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建置,政治能力突出。不过他的堂叔曹洪到底做了什么,才会让曹丕在曹洪的门客犯法之后立刻连坐,把曹洪打入大牢要处死他?连群臣说情都没能奏效。献马救主曹洪是曹操的从弟,初平元年(19

  • 曹洪曾冒死救了曹操,为何曹丕还执意要杀他?原因在他的性格上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曹洪

    想了解更多精彩史料,快来关注程史文|程史“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卞氏初平元年,愤青曹操在陈留起兵。创业初期,根本没多少人投奔他,其手下基本上都是曹氏夏侯氏的成员。也就是在这一年,曹操加入了反董卓联盟。在攻打荥阳的路上,曹操遭到董卓部将徐荣的伏击,大败而归。在逃窜的时候,曹操的坐骑不慎死亡

  • 那些救过曹操命的人:曹洪、鲍信、典韦、许褚……

    历史人物编辑:张海林标签:曹洪

    凡是历代开国之君,除了能力超凡脱俗、良将谋士相辅佐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活着!冷兵器时代,战阵之间生死只在一瞬间,能够在刀枪剑戟中活下来也是一种莫大的运气,这些运气的背后,往往都是他人付出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救过曹操命的人:曹洪初平元年(190年)二月,曹操起兵讨伐

  • 曹洪是曹丕的叔叔,还曾救过曹操性命,为啥曹丕却想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曹洪

    曹洪是曹操的族弟,自始至终跟随曹操忠心不二,在东汉末年诸侯争夺天下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后来多次救下曹操的性命,说出过“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的话,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实际上是将活着的机会让给了曹操,而曹洪等于就是整个曹操家族的救命恩人,可是在曹丕废汉献帝取而代之,建立魏国后,身为魏国重臣的曹洪却被

  • 潼关之战张郃二十合败于马超,表现不如曹洪,张郃真的不如曹洪吗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曹洪

    在马超和曹操的潼关之战中,马超可以说是大显神威。他先是八九个回合击败了曹操手下大将于禁,接着又二十个回合杀败了河北名将张郃,最后李通出马,更是只战了数合以后,就被马超奋力一枪挑于马下。西凉军乘胜掩杀,曹军大败,曹操也是被马超追得弃袍割须,差点毙命。幸亏半路杀出曹洪敌住马超,曹操才得以脱身。不过曹洪也

  • 曹丕究竟为何要杀曹洪,二人有何深仇大恨

    历史人物编辑:捌斗藏书阁标签:曹洪

    三国时期,因汉室实力衰微,而汉献帝又生性怯懦,能力不足,不足以服天下。于是各路诸侯便寻找借口,或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自命汉室宗亲,以正统身份自居,讨伐汉贼。但无论是各种借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争夺天下。即便是到了三国后期,虽然总体来说,魏蜀吴三国并立,局势渐渐稳定,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看不到的地

  • 曹操为什么对曹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早知标签:曹洪

    稳定荆、益二州的局势后,刘备实施了法正的策划,北取汉中。汉中郡若是在曹军手里,巴蜀则一夜数惊,不得不取;取了,也可进逼关中,压迫关中的曹军,双方攻守的态势大为迥异。之前刘璋跟张鲁闹矛盾,互相戒备,汉蜀间的栈道阁路均被破坏封死,一时难以整修。刘备所选的行军路线,是绕道武都郡,从汉中郡的西大门阳平关进攻

  • 曹洪打不过马超,为何汉中之战,马超不敢迎战曹洪?

    历史人物编辑:西落科技标签:曹洪

    在三国中,曹洪和马超相比,无论是论智谋还是武力,都是大大的不如,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事情都可印证这个说法。举一两个小例子,著名的潼关之战,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在这次大战里,曹洪被马超杀的那叫一个屁滚尿流,没出几个回合就败退。城池丢了,曹操都嫌他垃圾,要杀了他,自己的命都是大臣一个一个劝说才保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