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4月25日,汉高祖刘邦因旧伤发作而死去。刘邦死前最想带走樊哙,下了生前最后一道诏书:“陈平亟驰传载(周)勃代(樊)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曲逆侯陈平多次给刘邦出谋划策,可媲美于张良,一个阴谋,一个阳谋,后来位居丞相;绛后周勃替他人办丧事吹鼓手的,早年跟随刘邦起义,诛杀吕氏复位刘氏,关键时刻有功于汉室。
舞阳侯樊哙时任相国,既是刘邦的连襟,即吕雉的妹夫,一直忠心耿耿追随刘邦,从沛县起义到平叛反臣,稳坐江山。由于出身屠宰专业户,樊哙给人印象:勇敢、孔武有力、豪爽,颇类似于张飞、李逵。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樊哙作为武将,满脸络腮胡子,五大三粗,虎背熊腰,绝对是勇猛的莽夫范儿,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樊哙粗中有细,智慧过人。让我们一起从《史记》看看樊哙究竟是何许人——
忠心耿耿跟随刘邦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樊哙本来职业是杀狗的屠夫,因为这职业给人印象肥头大耳,鲁莽野蛮。与刘邦都是沛县老乡,两人十分交好,估计市井之间的“酒肉朋友”。
司马迁写人物的第一句话很重要,交代了籍贯,接着就是性格相关的内容。而且司马迁很清楚“为尊者讳”,此处“隐”字即是如此。“隐”字有隐居,潜藏的意思,实际明确刘邦和樊哙出身低微、贫贱。
樊哙最早跟随刘邦在丰县起义,攻打下沛县,刘邦成为沛公之后,樊哙便成了“舍人”。“舍人”解释为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左右亲近之人。此处是指樊哙成为刘邦亲近的人、受信任的人。
樊哙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自然而然的成了最得力的助手。司马迁详细记录了樊哙每次晋升,从“赐爵国大夫”到“赐爵列大夫”,再到“赐上间爵”、“赐爵五大夫”、“赐爵卿”、“赐爵封号贤成君”,最后“赐重封”……
带兵打仗的经历咱们就不详细叙述了,反正樊哙每次冲在最前线,攻城略地,斩首降敌,屡立战功。直到帮助刘邦平定韩信造反,“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号舞阳侯。”
《樊哙列传》中,司马迁频繁出现的一个字“从”,表明樊哙紧紧跟随刘邦。樊哙对刘邦忠心,因为他们还有一层关系——“连襟”,“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生子伉。”刘邦对樊哙因此格外亲信,“故其比诸将最亲”。
樊哙冲锋陷阵,上阵杀敌,攻城略地,勇猛表现掩盖了聪明狡猾。而实际上,樊哙的聪明狡黠正是被粗鲁的外形给掩饰了。
入咸阳樊哙劝阻刘邦
汉元年十月,公元前206年,刘邦比项羽等其他诸侯早一步打到了咸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秦王子婴明知不敌,就出城投降。
“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刘邦进入咸阳被秦王宫的金碧辉煌吸引住了,金银珠宝堆积成山,狗马稀奇的宠物到处都是,美女如云。刘邦本来就是酒色之徒,哪里受得了这个诱惑,“意欲留居之”。
樊哙看着刘邦迷离的眼神,知道他老毛病又犯了。“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劝刘邦离开咸阳城住宿,不过樊哙的苦心白费了,因为刘邦“彼可取而代之”梦想就要实现了,执意要住在咸阳。
樊哙在此表现的是坚定的革命意志嘛?非也。比较清醒的认识,清楚自己所处的形势,居安思危的意识。所以,樊哙政治智慧也好,聪明才智也罢,都是出类拔萃的。
恰在此时,张良进谏说:“秦朝统治残暴无道,所以你才能进入关中。你想为天下除去残暴,就必须以朴素为本。现在刚刚入秦,却安于享乐,这是所谓‘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劝告。”
“沛公乃还军霸上”,虽然是张良最终说服了刘邦,但是樊哙早早已经看透了这一切。
闯鸿门宴勇救刘邦
鸿门宴是推翻秦朝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与刘邦优劣明显。
在宴会前,刘邦面临大军被击溃的危机;赴宴中,又极有可能遭遇杀身之祸。但刘邦在鸿门宴上表现得机智果断、随机应变,最终转危为安。刘邦由被动转为主动,与张良谋划密切相关,但是樊哙宴会上抢眼的表现功不可没。
鸿门宴上,范增召进项庄,假借舞剑助兴,意欲把刘邦杀死。此时,项伯有意保护刘邦,随即也拔剑起舞。宴会上暗藏杀机,张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出了军门招呼樊哙。
于是,樊哙挺身而出,精彩登场。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樊哙与刘邦同车赴宴,身份是“参乘”,在车右侧负责保护刘邦,并没有赴宴。当他得知形势危机,耿耿忠心从言语间表现出来。
“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樊哙没有犹豫,不顾戒备森严,“交戟之士欲止不内”,用盾牌冲撞卫士,直闯宴会。樊哙勇猛刚毅的大汉形象呈现在众人面前。
司马迁描绘并未到此结束,继续用夸张的笔法描绘樊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樊哙的无畏霸气震慑全场,即使“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项羽也不禁“按剑而跽”。
宴会注意力转移,杀机暂时消逝。项羽赐酒,樊哙拜谢,然后起身喝了酒;项羽赏肉,樊哙以盾砧板,抽剑切肉吃起来。
正是樊哙这粗鲁的现场表演,以及后面机智的对答,让项羽彻底取消对刘邦的杀心。
粗中有细智救沛公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从项羽跟樊哙问答分析,项羽对樊哙心生喜欢,便聊起了家常。由此也就证明项羽没有长远目标。而樊哙继续以粗鲁示人,“死都不害怕,一杯酒有什么不敢的!”
按理说樊哙说到此就足够了,因为后面的答话项羽根本没涉及。有人据此分析樊哙说的话是张良教的,这点不敢苟同。
樊哙接着分析了反秦义军之所以云起,是因为秦朝暴虐,杀伐太过。又提到楚怀王与各路起义诸侯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话锋一转,“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樊哙这几句话将项羽置于理亏的境地。
刘邦所以派兵把守关隘,防备流寇盗贼出入,“劳苦功高若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一番话既维护了刘邦的利益,又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
一旦杀害刘邦那就是“暴秦”行为,面对樊哙的指责,项羽无话可说。鸿门宴上形势已经扭转,刘邦暂且没有了危险,而项羽被樊哙说的心生愧疚,估计目前不会再生杀意。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刘邦借着上厕所机会想提前离开,但是没有礼节上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这时候,樊哙又说了一句话,证明此前的话并非张良所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干大事不计较细微之处,讲究大节不计较小的失礼。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没必要辞行!
可见,樊哙鸿门宴抢眼表现,使命悬一线的刘邦取得外援,既帮助增加声势,又壮了胆色,更重要的是言辞让项羽理屈。樊哙的勇、谋、智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汉高祖本纪》中“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樊哙列传》中“是日微(如果没有)樊哙奔入营谯让(责备)项羽,沛公事几殆(死)。”司马迁认定樊哙在鸿门宴的功劳和贡献远远大于张良。
当然,《史记》中关于樊哙记录还有,包括毕恭毕敬迎接淮阴侯韩信,闯禁宫哭谏刘邦上朝理政等等,无一不表明樊哙不仅会做人,而且胆大心细,善于把握别人的心理。这些都是一个看似粗鲁之人的智慧之处。
读到这里知道刘邦最后一道诏命为何要杀樊哙了吧,樊哙此人粗中有细、智慧非凡。刘邦知道自己命不久已,担心死后无人能够驾驭得了,所以想捎着一起奔赴黄泉。可惜,诏命让陈平去执行,而陈平又是何其聪明,对吕后的妹夫只作扣押并未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