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因于董卓兵进洛阳,他杀害忠良,无恶不作,满朝宗卿敢怒不敢言,致使袁绍、袁术、曹操等逃出洛阳,发文讨贼,十八路诸侯一起举兵,共讨董卓,从而天下失和,再起烽烟。
董卓固然无道,但如果能有一个优秀的智谋之士鼎力相助,也不一定会输的那么惨,当时的董卓进入洛阳后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无论是政治上的优势还是军事上的实力,在当时都是属于最强大的一方,然而占尽先机的董卓,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迅速夭折,且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致使董卓的西凉集团失败,一方面归结于他的残暴生灵,另一方面就要归结于他帐下的第一谋士李儒。
李儒这个人刚一出场就进入了政治权力的中心,比起后来才扬名天下的那些人,一手好牌可谓尽归于李儒一人之手,但是一步错,步步错,辅佐董卓期间,连出六大昏招把董卓拖入了死境之地。
1.放走袁绍、袁术,酿成后患
袁绍、袁术兄弟俩四世三公之后,门生故吏遍布于天下,背景之深,影响力之大是多数人所无法企及的,当年袁绍和董卓发生争执后,袁绍反出洛阳,袁术也趁机逃出京师重地前往淮南,结果兄弟两人很快利用袁家的声望各自组建了一支义军,并明发讨贼檄文,共诛董卓。
身为董卓帐下第一谋士的李儒,并没有及时的看到这一点并帮董卓权衡利弊,以至在天下很快的形成了一股讨董联军。
2.杀袁隗,以震百官
当年的洛阳离心动乱,内有隐忧,外存战患,这种情况可以说完全是董卓亲手造成的,当时的董卓对李儒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李儒作为第一谋士,竟然认为这种情况应该先杀袁隗以绝袁氏兄弟里应外合之计,作为一名谋士他只能对局势洞察到这一层,可以说是极其短视的眼光。
只知道袁隗可能会里应外合,却没有想到袁隗身为三公,名动天下,一旦杀了他会引来袁绍和袁术的以死反抗,天下士人的离心离德、满朝文武的惶恐不安等弊端。
3.抢夺洛阳富户的钱财
想要拥有天下就必须需要有当地豪族乡绅力量的支持,这种力量虽然不是武力上的力量,却是政治上的力量,人心上的力量,像诸如袁绍、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人之所以势力能够做大做稳,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地士族和乡绅的招抚以及拉拢。
4.把十八路诸侯留在洛阳的宗党以及其家族全部诛灭
这种行为说白了是一种无能的行为,只能够泄一时之私愤,私愤泄完后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加深十八路诸侯与自己的敌对关系,国仇家恨,此行为一出,想再要分化瓦解诸侯联军几乎是痴人说梦。
5.诛杀皇族,废少帝,立新君
在废帝之前,董卓镇压以袁绍为首的反董联军还能打着平叛的名义进行征讨,毕竟政治上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是这次无故废帝,诛杀皇族,改立少帝的行为则是连政治上仅存的那最后一点优势都会丧失殆尽,这一举动将会彻底的和天下所有人站到了对立的局面。
6.火烧洛阳,迁都长安
如果说之前李儒的那些计谋是损招的话,那这次无疑是大大的昏招,民心,政治、军心丧失殆尽,远离中原逐鹿的格局,更将董卓集团彻底推向了破灭的深渊。
经营国家需要的是智慧,经营国家归根结底经营的是人心,人心附则天下归,人心离则天下亡,曹操在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从来不敢跟汉献帝有过当面的冲突,因为他需要汉室这座大旗为他吸引天下民心的归附,吸引天下士子的归附,在政治上占据绝对的主动权。
而李儒帮助董卓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与经营人心民意背道而驰,纵观董卓进入洛阳之前的行为,其实他也是有着一番治理天下的理想,只是志大才疏,武人当国,身边又没有一个得力的文臣,最后才走向了败亡的地步,就是到最后,董卓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