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死后,贾逵成了曹魏定海神针,怼曹彰、安抚青州兵、拥立曹丕

曹操死后,贾逵成了曹魏定海神针,怼曹彰、安抚青州兵、拥立曹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摩尔历史 访问量:1573 更新时间:2024/1/23 2:35:26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一代枭雄就此寿终正寝。然后就是曹丕继位,同年十月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东汉灭亡曹魏建立。然而实际上在曹操死后,曹魏内部发生了不小的动乱,曹丕的继位也不是那么顺利。

为何说曹操的死,给曹魏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呢?因为曹操去世的前一年发生了太多大事,曹操及整个曹魏可以说是疲于奔命、堪堪应付。219年正月,黄忠定军山阵斩夏侯渊,5月刘备顺利拿下汉中,7月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9月魏讽在邺城叛乱。总而言之,曹操临死前一年整个天下非常不安定。

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群寮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逵建议为不可秘,乃发哀,令内外皆入临,临讫,各安叙不得动。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魏略》

主持丧事,安抚青州兵

正是由于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以及各地的叛乱,所以曹魏内部才会“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的局面。现在曹操一死,更是给本就暗流涌动的局面添了一把火。因此,当时洛阳城中的群臣才会提出秘不发丧的建议,就是担心出现更大的动乱。

其实当时的局面的确非常危急,但秘不发丧其实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曹操去世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瞒住,如果秘不发丧反而有可能引起更多的猜疑和混乱。贾逵没有采纳这种意见,力主派使者到各地去发丧,让内外官员都来吊丧,吊丧结束后,令他们不得乱动。

青州兵听说主帅已亡,敲着鼓一批批地走散了(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青州兵是曹操嫡系中的嫡系,当年曹操收编黄巾军,拣选精锐成立青州兵。可以说,青州兵只有曹操一人能够指挥的动,某种程度上青州兵也是曹操早期很大的凭仗,现在曹操死了,青州兵认为天下又将再次大乱,所以他们才击鼓而散。

大臣们认为应当马上禁止青州兵这种无视军纪的行为,不服从的就要治罪。贾逵认为魏王已殡,继嗣的新王还未拥立,此时最好还是对动乱进行安抚(宜因而抚之)。于是说服了众大臣,并发给青州兵长檄公文,让他们凭着公文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得到当地官员提供的粮食关照。如此一来,一场骚动才被平息下去。

贾逵出身郡吏,忠壮勇武,得到曹操的赏识和信任,曾经担任曹操的主簿(丞相主簿),后来又拜他为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曹操死后,贾逵负责主持丧事(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这是曹操的遗命,但从贾逵迅速稳定住局面来看,这应该是曹操临终前的安排。

怼曹彰,拥立曹丕

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生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三国志·贾逵传》

稳定住了局面,安抚了青州兵,贾逵却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回到洛阳后得了重病,使驿马往召曹彰,但曹彰未至,而曹操已经逝世了。当时曹彰的官职是行越骑将军,负责留守长安。

关于曹操为何在病重之际把曹彰叫到洛阳,一直存在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曹操是临终前改变了主意,想改立曹植为继承人,叫曹彰来是让他辅佐曹植。《魏略》中记载曹彰到了洛阳后,对曹植说:“父亲临终前让我来洛阳,就是为了拥护你继位。”结果,曹植断然拒绝了(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也有人认为,曹操叫曹彰来是怕出现动乱,因为曹彰有带兵的能力,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曹彰在洛阳,可以保证权力顺利的交接。不管如何,曹彰到洛阳后却干了一件很出格的事情——问先王玺绶所在!

玺绶,是印玺和绶带的意思,是权力的象征,身份的标志。曹彰问玺绶所在,自然是想拿到玺绶,动机只有三种可能:一是自己有野心,想自己搞事情;二是拿到玺绶后给曹丕,顺利帮助曹丕继位;三是拿到玺绶后,扶持曹植上位。除了第二种可能,其他两种都会引发曹魏内部大分裂。

所以,此时贾逵正义凛然的站了出来。贾逵很严厉地回答说:“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的玺绶不是君侯你该问的!”说得曹彰无言以对,不敢再争。就这样,贾逵和在洛阳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遗体入殓,然后与夏侯尚将之送还邺城,由太子曹丕主丧,并奉诏迎曹丕为魏王、丞相,领冀州牧。

曹丕能够有惊无险的继承曹操的王位,曹魏内部没有出现大的动乱,贾逵可谓功不可没。坚持发丧、安抚青州兵、怒怼曹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安排都显示出了贾逵的忠勇与智慧。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贾逵可以称得上了!

贾逵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权中具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物,终其一生为曹魏的统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司马朗、扬州刺史温恢、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等六人合为一传,称他们为“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的典范!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标签: 贾逵

更多文章

  • 司马懿一生最畏惧的人是贾逵,贾逵到底是啥人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贾逵

    《西游记》的孙悟空,曾经大闹幽冥界,烧毁“生死簿”,使得自己从此超脱生死轮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光。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中,自然不可能有哪个人能有如此造化,能够长生不老,永存天地之间,生老病死是人生普遍规律,概莫能外。即使是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也难逃一死

  • 贾家人:贾逵是曹操重臣,贾充毁了曹魏,贾南风导致西晋八王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贾逵

    “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曹操这是一代枭雄曹操对贾逵的评价。今天要说的不是贾逵个人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做了多大的贡献,而是这一家三代的都颇具传奇色彩,充满戏剧性。贾逵为曹魏政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儿子贾充却为西晋政权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却又将西晋政权给毁掉了,这真是下一

  • 曾经主持曹操丧事、辅助曹丕继位的贾逵,结局咋样,是否善终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减压历史标签:贾逵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洛阳城顿时乱成一团,有人主张把消息压住,秘不发丧,负责丧葬事宜的贾逵与司马懿相视苦笑:“这等大事岂是那么容易瞒得住的啊!”当时曹操生前选定的继承人曹丕远在邺城留守,曹操临死前召唤的曹彰也还未到,留在曹操身边的人都各怀鬼胎,还有人提议把各个城池的守将都换上曹操嫡系的谯县人

  • 蒋济略施小计解合肥之危,但孙权意在南郡,刘备乘机收复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星君读史标签:蒋济

    当得知曹操大军东下的消息后,孙权意识到该是行动的时候了。周瑜那边暂时没问题,孙权决定另外开辟战场,孙权带着二万人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从濡须口进入巢湖,兵锋所向直指合肥城。扬州守军在得到孙权带兵来攻的消息,立即派人快马穿过豫州赶到荆州向曹操报告求援,此时曹操刚刚带领大军离开江陵,沿长江走到巴丘附近;曹

  • 后人说:曹操的一纸空文竟胜千万雄兵,蒋济一书退敌军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蒋济

    赤壁之战后,孙权一面在西线同刘备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一面在东线伺机向北扩展势力,同曹操在淮南地区展开了长期反复的争夺。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刚撤回北方,孙权就亲率10万大军围攻合肥。合肥守军人数不多,但团结一致,进行了顽强抵抗。当时阴雨连绵,域墙被水浸泡,有崩塌的危险,城中军民便用茅草加以覆

  • 刘晔建议曹操攻打刘备,曹操立马拒绝,法正一句话就说出了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刘晔

    曹操平定汉中以后,手下谋士刘晔就指出:主公当初以五千士兵起兵讨伐董卓,先后击败袁绍,刘表等人,基本上统一了九州,威震天下,如今又夺取汉中,蜀人闻风丧胆,乘势南下蜀地,可以传檄而定。刘备也算是一代人杰,深有谋略,只不过是反应稍微慢了点,他刚刚夺取蜀地没多久,民众尚未归附。如今主公攻破汉中,蜀人惊恐不已

  • 魏明帝曹睿信任的重臣刘晔,其小人面目是如何被识破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马娱乐标签:刘晔

    魏明帝曹睿心腹刘烨,如何识破他的奸相说:“君子大度,小人相对”(《论语.述而》),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基本标准。然而,反派不仅有“远亲”的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危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这需要人们高度重视。“小人不可惹,小人不可信,小人不可爱,小人不可用。”这是哪个智者说的?我不记得了,但这“四大咒语”是

  • 刘晔身为汉室宗亲却是曹魏三朝元老,一生算无遗策却不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刘晔

    今天小编想来和大家聊聊刘晔,一个并不太出名的三国谋士,然而在我看来,他本该迸发出更夺目的光辉。有人说刘晔是“长命版的郭嘉”,其实我认为刘晔的才能完全不亚于郭嘉,只是一直不受重用而已。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这绝对是纯正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个什么中山靖王之后靠谱多了。即使是刘表、刘焉这些

  • 刘备出兵伐吴时,刘晔建议曹丕趁机攻打孙权,这个计划可行吗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刘晔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以孙权夺取荆州,杀死关羽为由,出兵伐吴。孙权求和无果以后,于是一面调兵遣将迎击蜀军,一面命都尉赵咨出使魏国,向曹丕称臣纳贡,以避免两面作战。赵咨到了魏国以后,朝臣们纷纷向曹丕祝贺,认为曹丕刚刚称帝不久,孙权就主动称藩,是一件大好事。司徒王朗等人更是建议一面接受孙

  • 夷陵之战前,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夹攻孙权,真的是失误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刘晔

    曹丕在朝议上听从王朗的建议(伺机而动),而拒绝刘晔的建议(趁机伐吴),这肯定是战略失误。这一点,从史书上曹丕的行为上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刘晔的建议不可行,为何曹丕会在九月份宣布三路伐吴?——曹丕在最好的时机不出兵,偏偏等孙权的危机过去了,再向孙权发难,显然是错失良机后的补救行为。王朗的建议是“先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