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钟会灭蜀后拥重兵造反,又有姜维辅佐,却为何被司马昭迅速镇压?

钟会灭蜀后拥重兵造反,又有姜维辅佐,却为何被司马昭迅速镇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老张聊史 访问量:3446 更新时间:2024/1/21 1:57:34

钟会是不是大魏忠臣很难说,不过谋反的事确实疑点重重,从头到尾就很仓促更像闹剧,姜维更像是一个背锅的。感觉钟会想谋反,最多是从收到司马昭相见在近的信开始,知道司马昭开始怀疑自己了才有的应激反应。后面追杀邓艾灭口,连一起上告邓艾谋反的师篡一起杀了,灭口的意图就真的明显了。

钟会谋反本来就是异想天开,他在魏军中根本没有威信,手下的将军都不是他的人,兵也不会跟着他反叛大魏,毕竟魏军的家人还在北方,跟着你反了谁知道家里怎么样。所以钟会只能依赖姜维和蜀国的降将,但是大概率的这时候蜀国的兵应该遣散了,想要组织起来也很难。那么即使钟会把囚禁的将军都杀了,这些兵也不会听他的,因为下级军官他也没掌握。钟会又不可能把姜维放出去招揽人马,毕竟蜀国刚灭,人心思旧,这些降将有了兵保不住会复国。所以钟会的计策根本不会实现,在灭蜀之战中他作为空降的指挥官,几乎没有自己的力量,从成都之变的结果就是他的反叛没有一个魏军人支持,因为时机根本不合适,人家疯了跟着你叛变,有什么好处,风险有多大。

钟会本人人缘不好,很多人都怀疑他有奇心异志,自己的可靠的亲信并不多,远无法掌握如此庞大复杂的军队(20余万),要起事必须依托、利用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魏国(司马)军官和姜维为首的蜀汉势力。因此钟会极其畏手畏脚,一面害怕魏军不愿跟随造反而炸营,一面也担忧姜维可能会“幽而复明”捅自己一刀,所以他一边极力提防、蒙蔽魏国(司马)大军,关押高级军官,但又因为必须利用大军怕炸营所以拖着不敢痛下杀手;一边也迟迟不肯真正信任姜维,直到最后才开始动员蜀汉势力,然而早就为时已晚。

就算按照钟会计划北伐也根本不可能成功,首先手下的大多数士兵都是魏兵,家人土地都在北方,而且刚刚打了灭国之仗,大家都等着论功行赏呢,人心就不在自己这边。其次,北伐是以太后遗诏为名反对司马昭的统治,不仅蜀国降兵不会认同,而且对魏国中下层贵族来说这就是在挑战他们的既得利益,也没讨好下层百姓,根本不占大义,这个名头哪有刘备的匡扶汉室得人心?

司马昭已经有了准备,屯了十万兵在长安以逸待劳,钟会领着20万兵在两千年前从成都出发翻越秦岭,且行军上千公里去攻击西安,后勤都直接把钟会干废,去的少打不过,去的多路上都得死一半。最后一点,就是钟会的识人用人能力太拉夸了,手下将领都控制不住还造反,就一典型的贵族公子,玩弄阴谋权谋有一手,真干这种造反大业他和刘备这种基层打出来的差太远了。

钟会杀许仪立威,夺诸葛绪兵权,构陷邓艾谋反,军中早就离心离德了。又没有足够的有能力有威望的亲信去掌兵,囚禁魏将犹豫不决不敢杀,利用蜀将怕他复蜀不敢用,轻信卫瓘(卫瓘演技比司马懿拙劣多了),又不敢全信姜维,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左右为难婆婆妈妈,跟曹爽一个德性,他不失败那才是见了鬼。

总而言之,魏国大军无论军官还是士兵的家属都在北方,软肋被捏着是几乎绝不肯造反的。钟会本人人缘差,亲信势力浅薄弱小(相对周围庞大复杂的军队),要实现自身野心又绝不能完全信任或完全得罪任何一方重要势力,因此极其畏手畏脚踌躇不定是必然的,他造反失败也本就是必然的。

标签: 钟会

更多文章

  • 钟会要扳倒司马昭,为什么不联合像诸葛诞那样的人呢?原因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钟会伐蜀,先后除掉了诸葛绪和邓艾,又加上收降了姜维,威震西土,几支部队加在一起,兵力将近三十万,军事实力大增,达到了顶峰。也因为手握这样一支大军,几乎是魏国一大半的家底,因此,钟会志得意满,觉得属于他的时代来临了,于是,想做大做强,讨伐司马昭,夺取天下。连最强劲的对手邓艾,都被他除掉了,还有谁能与他

  • 灭亡了蜀汉,钟会与邓艾即使回到魏国,司马昭也容不下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一起灭亡了蜀汉,解决了曹魏几十年,历经几代帝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说,邓艾和钟会立下了盖世奇功,尤其是邓艾,他是直接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邓艾能成功灭亡蜀汉,其实,也和钟会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钟会率主力在剑阁,将姜维缠住,邓艾偷渡阴平,也很难成功,因为,姜维一心抵挡钟会的十万

  • 钟会明知道魏国强大,以他的才智,不难决断,为什么还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兵分三路,进攻蜀汉,最终,在钟会率主力,在剑阁与姜维主力相持不下的情况下,邓艾偷渡阴平,捡漏了,灭亡了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之后,被送往洛阳,实际上被控制起来,以免再生事端。魏国三路大军,以镇西将军钟会率兵十万,兵力最多,妥妥的是主力,而征西将军邓艾和诸葛绪

  • 明明有着大好未来的钟会,为什么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钟会

    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自幼才华横溢,精通玄学。弱冠入仕,历任要职。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后来曹魏的政权掌握在了司马家的手里,不过钟会到没有受什么影响。因为他早年间受到司马师的赏识,是司马氏的重要幕僚。司马师征讨毌丘俭期间,钟会负责机密事务,又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

  • 钟会伐蜀之后,手握重兵,功高震主,他如何才能自保?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钟会

    钟会是魏国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从小就绝顶聪明,中护军蒋济曾一眼就看出时年只有五岁的钟会是非常之人,大加赞赏,可见,钟会非常引人注目。钟会四岁的时候,就能背孝经,七岁就能背论语,十岁能背尚书,十五岁进入太学,可以说是神童,一点也不为过,钟会的聪明才智,也为他日后为司马氏效力,立下赫赫功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钟会若是灭了蜀汉后,成功取代刘禅,三国格局会有如何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夏目历史君标签:钟会

    公元260年6月2日,曹魏少帝曹髦玉碎九重,而司马昭当街刺杀皇帝留下千古骂名。——是时,司马昭三辞、三受之礼尚未彻底完成,然而禅让之路却就此断绝,司马集团迎来了空前之危机。众所周知,大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究其根本离不开“三辞三让”,如若不然,将会为天下耻笑,将失去天下之人心和正统......一、司马

  • 钟会为什么要杀掉许褚之子?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钟会

    许褚之子名为许仪,算是将门虎子,因为他的父亲跟随魏武帝曹操,征战沙场,几次把曹操愣是从阎王爷手里夺了回来,功勋显著,许褚的儿子因此也继承了当时许褚的爵位,享受先父应有的待遇,跟随钟会伐蜀期间,许仪被任命为钟会的先锋大将。许褚这么德高望重,许仪也是名门之后了,这种人讲道理地位应该很高的,为什么钟会说把

  • 钟会、邓艾虽然重兵在握,又足智多谋,但都被此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钟会

    魏国后期,钟会和邓艾双剑合璧,如同当年的张良、韩信一般,平灭蜀国,《军师联盟》也有他们的剧情。他们名气虽然很大,功劳也很显著,最后却栽在同一个人手上。此人名声不显,却间接影响了魏国甚至中华的走势,他就是卫瓘。卫瓘出生于儒学官宦世家,他最为人称道的是秉公办事,不亲不疏,因此在曹魏时期就受到重用。邓艾、

  • 袁氏兄弟投靠公孙康,曹操为何没有乘胜追击?

    历史人物编辑:贺鹏标签:公孙康

    欢迎各位朋友来到今天的小崔说古谈今,我是小崔说古谈今的小编。三国历史非常的有趣,也非常值得细细品味,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曹操北伐乌桓攻克柳城之后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当时袁氏兄弟因为柳城失守,抱头鼠窜,逃到了辽东,去投靠公孙康。曹操部下纷纷建议他乘胜追击,将袁氏势力彻底消灭,可是曹操却表示,不需要乘胜追击

  • 曹操平定乌桓后,为何不乘胜追击,灭了辽东公孙康呢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公孙康

    在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一直是中原大地的巨大威胁,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中原百姓的人身安全和统治者的统治稳固。所以,古时候中国皇朝的统治者,在统治稳固之后,一般都会对北方的游牧民族采取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稳定自己国家的边境,同时更是为了向外扩展版图。毕竟真正的扩充华夏之地,才是国家最大的功绩。公元2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