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极力抹黑春申君,不惜给楚考烈王戴“绿帽子”

司马迁极力抹黑春申君,不惜给楚考烈王戴“绿帽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上的拐点 访问量:4274 更新时间:2023/12/31 21:30:26

“战国四公子”人尽皆知,诸如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窃符救赵”、“鸡鸣狗盗”、“无妄之灾”均与他们有关。

“公子”,诸侯之子,除世子外,皆称“公子”。《礼记·玉藻》:“公子曰臣孽。”也泛称诸侯之子。“战国四公子”中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均为诸侯子弟,在《史记》中明确无疑。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国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春申君列传》如此开篇,对比之下发现仅黄歇出身不明,甚至让人怀疑黄歇为四公子凑数之嫌。

司马迁如此记叙是否寓含深意?

仔细阅读《春申君列传》发现,司马迁极力抹黑春申君,其中千古绯闻“寄子窃国”最为闻名。春申君给楚考烈王戴“绿帽子”,吃瓜群众对绯闻津津乐道,善于口口相传,自古皆然。

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史记·春申君列传》

这句话被认定为春申君给楚考烈王戴“绿帽子”的铁证!而且,李园之妹被推荐给了春申君,与春申君同居后怀孕,随即送给了楚考烈王……还有完整的证据链“故事”。

然而,对比《史记》前后内容发现,司马迁“前言不搭后语”,“寄子窃国”可能未必真实,或许是贬低黄歇而编撰的“黑料”。从《史记》字里行间能够看出来,司马迁刻意贬斥春申君。

君臣患难之交

“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黄歇虽出身不明,但确实很优秀——“游学博闻”,在周游求学中见闻广博。司马迁仅用四字评价,但这或许是他跻身“战国四公子”的原因。

司马迁接着介绍黄歇因善辩而受命与秦交涉。秦将白起战败韩、魏,趁机胁迫韩、魏一起攻打楚国。黄歇上书劝阻秦国攻打楚国,秦昭王“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此时,楚顷襄王熊横刚刚即位为君,而前任楚怀王被诓骗入秦,并死于秦国。

秦楚缔结联盟,“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在《楚世家》“而入太子为质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太子即熊完,未来的楚考烈王;而左徒即黄歇,未来的楚令尹(丞相)。

“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在秦国做了十年人质,熊完与黄歇超越了君臣的鸿沟,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如李园之妹所说,楚考烈王尊贵春申君,即使亲兄弟也不如。同时,这句话也明确了黄歇并非楚国王室后裔。

在黄歇的帮助和谋划下,熊完从秦国逃回楚国。楚顷襄王死,熊完继位,即楚考烈王。

“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令尹相当于丞相,春申君位高权重。楚考烈王继位后,春申君立马得到封赏,这操作与吕不韦基本相当。

春申君位高权重,为相二十五年,与楚王兄弟般情谊,黄歇还有必要谋划“寄子窃国”,篡权夺位应该更直接、更奏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处于高位难免遭人羡慕嫉妒恨,故而“醋味”谣言四起。

“四公子”均有黑料

“春申君既相楚……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史记·春申君列传》

“战国四公子”,除信陵君魏无忌之外,其他三位都有“黑历史”。根据司马迁记叙可以罗列,诸如田文“贱妾”所生,身材短小,背叛齐国;赵胜利令智昏,不识大体,附庸风雅。

“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每次路过大梁,都要用牲醴祭祀信陵君。大概因为刘邦比较崇拜魏无忌,故而司马迁笔下有所忌讳,所以魏无忌历史相对比较干净。

关于春申君带兵出征,司马迁记录了唯一一次经历。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邯郸被秦军围困,春申君出兵救援。秦军闻讯撤退,春申君并未追击,无功而返。

三千门客,楚国丞相,竟然错失了削弱秦军的大好时机。春申君才能不足,引起司马迁的鄙视,而德不配位更让司马迁贬低了。

春申君还有浮夸炫耀,崇尚虚名的“黑历史”。关于平原君赵胜与春申君黄歇斗富,也是历史上广泛流传的丑闻。

赵胜门客出使楚国,见黄歇给门客统一安排了上等旅社。“赵欲夸楚”,赵胜于是想在黄歇面前炫富,“为瑇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门客都戴着华丽昂贵的发簪、刀鞘都佩戴珠宝。

春申君堂堂一国丞相,肯定不能丢了面子,于是“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春申君门客三千人,安排上等门客穿着佩有珠宝的鞋子出来亮相。

赵胜被狠狠地打脸了,“赵使大惭”。

司马迁记录此事用字简约,但却反映了春申君奢侈浮华的生活。这再一次证实春申君在楚国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富可敌国。

辅国持权实楚王

“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这是春申君的门客——观津人朱英劝黄歇防备李园时所说。李园暗中蓄养死士可能不利,而黄歇认为“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所以根本没放在心上。

楚考烈王死后,正是黄歇没有放在眼里的小人物,伏击了黄歇并灭族。司马迁说“后制于李园,旄(通“耄”)矣。”黄歇纯属年老昏聩。

其实,黄歇是明智之人,“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从游说秦昭王、暗助熊完返楚来评判。

熊完在秦国待了近十年,楚顷襄王病危,黄歇安排熊完假扮车夫出逃,自己留守拼死阻拦。如果熊完不能返回,楚国必将另选他人。

所以,熊完继位黄歇回楚,立马封侯拜相。

春申君的封地,起先楚考烈王“赐淮北十二县”。淮北十二县靠近了齐国边境,春申君不仅没有保护好封地,也没有做到保境安民,反而要求楚王更换封地。

“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楚考烈王十五年,因淮北靠近齐国,经常受侵扰,黄歇奏请楚王,献出淮北十二县作为郡县,而“请封于江东”。

楚考烈王竟然爽快地答应了。

随意更换封地,既说明黄歇权势熏天,楚王惟命是听;也透露出黄歇并非雄才大略,连自己的封地都不能保卫。

春申君为相二十二年,诸侯被秦国征伐,于是以楚国为首联合六国攻打秦国。此次联合“春申君用事”,行动策划和执行者为春申君,最终“诸侯兵皆败走”。司马迁用此再次证明春申君无将帅之才。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春申君也因此受到楚王责备而疏远。

“寄子窃国”多疑点

“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史记·春申君列传》

李园主动拜在黄歇门下,并献上其妹。李园之妹跟黄歇同居后怀孕,劝黄歇把自己奉献给楚王。希望上天保佑生男孩,那么可以继承王位。

司马迁在此处记录中存在诸多疑点:

其一,李园之妹怎么断定自己一定生男孩?

其二,黄歇很容易就轻信了李园之妹,与此前秦楚讲和、熊完归楚表现睿智迥然不同。

其三,黄歇江东封地之大,丞相位高权重,富贵如此难道还不满足?

黄歇身为楚相,门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拥有江东封地……如果黄歇真有“窃国”打算,无论权势,还是财富,又或者智囊团,都足够支持其野心并付诸行动。

楚考烈王在位二十五年,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名义上是丞相,实际上等同于楚王。富贵应有尽有,权力至高无上,黄歇怎么可能依靠怀孕的女人“身临不测之罪”?

李园之妹生下男孩,成为了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李园也因此受尊宠当权管事。李园甘心屈居为门客,又示弱迷惑春申君,一切只为夺取权力。春申君虽攻秦受责备而疏远,但仍然掌握着相权,所以李园筹划除掉春申君。

“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司马迁说李园担心春申君泄密而欲除之。这明显不符合常理,杀掉春申君与其说为灭口,不如说为夺权。

黄歇先被疏远,又被暗杀。这背后要么是楚考烈王授意,要么是李园政治野心作祟,为夺权而杀人。而“寄子窃国”纯属杜撰谣言,更何况司马迁本来就鄙视春申君。

熊悍还有俩兄弟

“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二月余,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史记·楚世家》

楚幽王熊悍死后同母弟弟熊犹接班,是为楚哀王;楚哀王熊犹接班二个多月,又被庶兄熊负刍干掉取代。

楚幽王熊悍即李园之妹的儿子,“同母弟犹”则指熊悍还有一母同胞的弟弟熊犹。除了这两兄弟,楚考烈王还有一个庶子负刍,也就是非李园之妹所生的儿子。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春申君为此忧心忡忡,于是搜求了很多孕龄妇人进献给楚考烈王,但最终都没有生孩子。

在《春申君列传》中,司马迁这句话意思是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很明显,这段记录与《楚世家》不相符合,在《六国年表》中有同样证明楚幽王还有其他兄弟。

“秦始皇十九年,即楚幽王十年,幽王卒,弟郝立,为哀王。三月负刍杀哀王。”“秦始皇二十年,楚王负刍元年,负刍,哀王庶兄。”——《史记·六国年表》

这证明楚考烈王并非“无子”,只能说“寄子窃国”才是谎言。同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秦纪》中也有相似记录,“十九年 楚幽王薨,国人立其弟郝。三月,郝庶兄负刍杀之,自立。”与《六国年表》记录相同。

由此,春申君给楚考烈王戴“绿帽子”纯属虚构,楚幽王也并非春申君之子,而“寄子窃国”纯属司马迁编撰。毕竟,吃瓜群众喜欢绯闻自古皆然,况且君王后宫绯闻更是备受关注。

司马迁撰写时行文流水,一气呵成,大概忘记了自相矛盾。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相,封文信侯。”“是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为乱于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

在《春申君列传》中,司马迁在记叙春申君事迹同时横向对比,记录了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事迹。两者之间有何关联?应该雷同之处太多,司马迁故意为之。

然而,深入阅读《吕不韦列传》与《春申君列传》会发现,关注的焦点有明显区别:《吕》看到的是秦始皇为私生子,而《春》看到的却是春申君“寄子窃国”。

为何有如此不同?

这大概就是所谓笔下功夫,文字的力量。

标签: 春申君

更多文章

  • 给楚王戴“绿帽”,生下孩子继承王位,春申君为何如此大胆?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春申君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社会动荡,王室经常性的衰弱,诸侯争霸,战争连连不断。也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一大批文人武士,和一批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才。这就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人尽皆知的“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四位战国公子,以选拔人才供养门客为名,

  • 楚国权臣李园:靠献亲妹妹上位,谋杀相国春申君,他的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刘丽说历史标签:李园

    楚考烈王长时间无子,相国春申君认为问题出在楚王身上。一后三妃六嫱九嫔不说,光是有宜子之相的美女送进宫去的不下数百人,而且都经过郡县一审,相婆二审,春申君自己三审。后来,更是不论美丑,只要有宜子之相,便送进宫去,让楚王一试。可几年下来,宫女们仍一个个如花似的,就是没有一个结果。春申君为此食不甘味,寝不

  • 窃国巨贼:楚国李园是如何窃取到楚国神器?

    历史人物编辑:小袁带爸妈旅游标签:李园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器被盗。更有意思的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也同样中招,最终被杀。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战国末期,“四少”之一的春申君手握楚国实权,担任丞相长达20余年。跟着他的人很多,很多时候客人都上千。人们。其中,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为了平凡的升官发财而来,殊不知这里有一个谋取国家大权的贼。

  • 探索越国美人郑旦生平,与西施情同姐妹,身上背负着重担

    历史人物编辑:倔强的程序猿标签:郑旦

    郑旦的名字鲜为人知,甚至在很多书中也未必是真的。历史事实呢??说到古代美女,肯定会想到“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而西施作为四大美女之首,在后世备受关注几代人。当时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西施之外,还有一位与西施并称为“浣纱双书”的美人,她和西施都是美貌,能也可以说是彼此的“闺蜜”。那

  • 郑旦为争后位不择手段,万万没想到,西施在大王心中无人能比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郑旦

    沉鱼落雁是家喻户晓形容美女的成语,而这句话的来源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但历史上的西施可不是只有美貌的花瓶,反而是完成了救国大任的女英雄;和她一起完成这个任务的还有同村的一个女孩叫郑旦。西施和郑旦同是越国人,而且两人来自同村关系十分要好。当时适逢吴国大举进攻越国,越国面对这样猛烈的攻击难以

  • 与古代四大美女西施齐名的郑旦,死亡真相曝光!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郑旦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其中重要的美人计很少被人得知,那就是郑旦和西施双美人。越王勾践在被吴王释放回到越国之后,便开始计划如何复仇,国难当头,想到了美人计,于是便把郑旦和西施献给了吴王,但她们两人的命运却是不一样的。一、美人计越王勾践要用美人计去迷惑吴王,于是选用了郑旦和西施,教她们学习

  • 声东击西,以阳护阴,程婴巧计救孤儿,此故事联想以阳护阴的典例

    历史人物编辑:潘娥标签:程婴

    文/日尧居——天地万物皆阴阳所成,凡事者,亦有阴阳相伴。阴阳即明暗,相对立而又相联系,有阴之暗处,必有阳之明处。阴阳往往是相合相生,不可能一家独存。简单来说,阴阳相生,就是说:在你为了某个目的而拼搏的时候,这个拼搏就是明面上的阳,而你为此要达到的目的便是暗处的阴。此阴阳之生可谓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上下

  • 真实历史上程婴救孤的故事,太感人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海林标签:程婴

    春秋时晋国赵氏的祖先原来是周天子的贴身御夫,为周王赶马车。周幽王时,幽王无道,赵氏祖先叔带归附晋国。到了赵衰这一代,因扶助晋公子重耳夺位有功,赵氏开始飞黄腾达。到了第二代赵盾,已经独专晋的国政了。人常说,“高处不胜寒”。位高之下,是万丈深渊。赵盾在独专国政的同时,也身处险境。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也

  • 寓言故事《公仪休嗜鱼》的处世之道,值得后人深思!

    历史人物编辑:豪杰的梦标签:公仪休

    《史记》记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博士,以高尚的品德和优异的才华被国君任命为宰相。公仪休自己家种植了很多蔬菜,他吃了园中的冬葵菜,觉得味道很不错,于是就将冬葵菜全部拔出来扔掉。看到妻子纺织的布帛很好,他就把妻子赶出

  • 管仲箭射不中的公子小白的齐国,因“曹刿战法”被鲁国击败于长勺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曹刿

    读解《曹刿论战》之后,我们好像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是鲁国凭借曹刿的超常的军事才能,战胜入侵的齐国的正义之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一、公子纠的师傅管仲箭射不中,公子小白执掌齐国,初战鲁国。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公孙无知暗杀了自己的叔父齐襄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