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燕国在燕昭王时中兴,燕昭王中兴对历史的影响

燕国在燕昭王时中兴,燕昭王中兴对历史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冯嘉慧 访问量:1427 更新时间:2023/12/8 1:11:26

文-日

导语:燕国一直都是战国历史上比较奇葩的一个国家,自从立国开始到被秦国消灭这个历史时间段里面,燕国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重大事件发生。

这个国家对于中原格局的贡献比其他国家要小很多,并且这个国家的历史一直都是非常模糊的。

在战国时代,哪怕是像宋国、郑国、中山国这样的小诸侯国,国家历史记载的也是非常的详细,可是燕国却在立国之君召公奭之后出现了九代国君的历史空白。

而这个国家一直都是一个坚持王道的国家,可是却在燕昭王中兴之后,联合其他五个国家一起进攻齐国,将当时的齐王逼得毫无退路,甚至把齐国多年以来积攒的财富全部掳掠一空,这就有点不太符合这个国家一直以来所行走的道路了。

在燕昭王的时候是如何进行变法革新的呢?燕昭王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而燕国的这一次中兴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重点了解一下燕昭王中兴对历史的影响!

一,燕国又为什么要改变他一直毫无作为的状态?

实际上,燕昭王之所以进行这一次变法的更新有两个重要目的,第一个目的主要是为了复仇,为什么燕赵王中兴之后没有进攻其他的国家而偏偏选择了东海之滨的齐国呢?

有人说是因为齐国的国家财富积累的比较丰富,比较适合燕国的下一步计划,所以燕昭王才选择了齐国,但是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齐国虽然位居东海之滨经济一直都很发达,但是在当时,齐国的国家实力却是远远超过燕国的。

燕国目标对准了一个比自己强大很多的敌人,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看上了这个国家的财富,所以其实燕昭王最根本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对齐国进行报仇,一雪当年燕国被齐国欺凌的耻辱。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的历史事实是:燕昭王发奋图强的长期动机一直都是为了复仇。

这一点我们从后来乐毅燕惠王的书简也可以看的出来,当时乐毅已经叛逃到赵国,他对燕惠王上说,他当年之所以代领燕国的军队进行伐齐,目的是因为燕国与齐国积怨甚深。

二、燕昭王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一点我们从后来乐毅给燕惠王的书简也可以看的出来,当时乐毅已经叛逃到赵国,他对燕惠王上说说,他当年之所以代领燕国的军队进行伐齐,目的是因为燕国与齐国积怨甚深。

齐国曾经在很多情况之下对燕国进行欺辱,甚至攻占了燕国很多的土地城池,所以他才奉燕昭王之命在燕国进行变法革新,以此作为对抗齐国的基础。

而燕惠王的回复更能够说明问题,燕惠王说:“将军为燕破齐暴先王之仇,天下莫不震动。

意思是说,乐毅带领燕国军队打败齐国,等同于为燕昭王复仇,这样的做法不仅让燕国的臣民们十分感动也让天下人十分震惊。

从这君臣二人的对话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乐毅也好还是后来的燕惠王也好,他们对于乐毅伐齐这一活动的认知都是基于复仇的目的。

而在这件事情的事情,事后也没有任何的一个证据能够证明乐毅破齐这一行为是为了推崇燕国的道义和国策,甚至于燕昭王自己本身的德行也没有多少关系,它的根本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报复而进行的一场军事行动。

其实也正因如此,燕国在破齐初期并没有推行不切实际的王道德政,而是毫不留情的打败齐君数十万,攻下齐国全部城池,掳掠了齐国几乎全部的物资,应该说这是强力战争所遵循的必然规律,是无可厚非的。

三,燕国的这一次中兴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毕竟燕国的攻城掠地并不是为了统一,也不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国力,而本身就是为了去复仇,所以他会将利益最大化,将能得到的东西全部运往燕国,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可以知晓乐毅伐齐的目的是为了为燕国报仇,那么乐毅伐齐这一历史事件所做的一切准备活动目的也都是为了复仇计划能够顺利的进行。

所以说,燕昭王中兴最根本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提高燕国的影响力,也不是为了发扬自己的仁义道德,而单纯的只是为了报燕国多年以来积累的仇恨,这其实给予了历史非常深的影响。

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他打破了合纵原有的意义,我们知道苏秦之所以提出合纵这一历史观念,就是为了对抗日益强大起来的秦国。

因为当时的秦国太过于强大,任何一个国家在单打独斗方面都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在单挑没有胜算的情况之下,苏秦选择了群殴,也就是将山东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一个国家,这才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理论合纵。

也正是由合纵开始纵横家的地位在战国时代才越来越重要,自此之后,连横,远交近攻等等的这一系列理论才逐渐地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合纵最开始的意义是针对山东六国的,可是当燕昭王中兴,乐毅伐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之后,合纵却不单单只局限在抗秦的活动当中,因为这一历史事件最大的支持者就是秦国,它的合纵也是除去齐国之外的另外六个国家。

四,燕昭王和燕国的天时地利人和

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为这不仅表明着合纵的意义被扩充了,更说明山东六国之间的联合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缝隙和裂痕。

合纵已经是即将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种学术,这其实标榜的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燕国的这一行动对历史的推动是极其有作用的。

而燕昭王的第二个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推行自己的王道德正,或者说,推行燕国一直以来奉行的王道政策。

实际上燕昭王虽然在他统治时期进行了变法革新,但他毕竟是燕国的君主,从他降生在燕国的帝王之家就已经决定他所接触的必定是王道的教育,而王道在燕国又扎根极深,绝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可以被改变的。

这种斩草除根的活动,也绝对不是一个君主可以实施的所以燕昭王实际上并没有跳出王道这个怪圈,他也没有想过要跳出去。

所以对于这个君主来说,复仇是一个目的,但是这个复仇必须要建立在自己的王道基础之上,所以乐毅发起就出现了一个契机,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在当时的战场之上,燕国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它不仅有其他五个国家的支持,有自己国内名将的带领,就连齐国的君主也已经是不得人心,所以齐国国内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形势对燕国是大有好处的。

五,燕惠王为何会向乐毅低下高贵的头

可是在这样战争顺利进行的情况之下,燕国对齐方略却忽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以即墨等两座城池的死命抵抗为契机。

因为就在这个时候,燕国忽然在齐国采取了与开始时的复仇活动大相径庭的王道德政,这种王道德政能在齐国推行五年之久而没有变化。

与其说是乐毅的自作主张,宁无说是燕国王族的王道理念旧病复发,燕昭王又有了要做天下圣王的大梦所至。

因为没有燕昭王的支持甚至决策,作为一个战国时代著名的统帅很难想象乐毅会自觉自愿地推行一种与实际形势极为遥远的迂腐德政。

乐毅再对燕惠王的回书中回顾了伐齐之战,说得最多的是攻打过程,以及如何在齐国获得了大量财富,并且如何运回了燕国,对于五年的王道却没有说一句话。

假如乐毅是立挺燕惠王推行王道,乐毅能否不置可否呢?或者乐毅会不会不置可否呢?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同时,同样一个令人深刻怀疑的事实是,实际上在乐毅叛逃燕国之后,燕惠王是向乐毅致歉的。也就是说,燕惠王低下了他高傲的头颅像一个臣子道歉。

可是,乐毅却并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回到燕国,那么,乐毅为什么坚决不回燕国,而且是终身不回呢?

合理的答案只能是乐毅对燕国王道传统的危害认识已经非常的清楚,明知无力改变而不愿做无谓的牺牲。

所以我们需要面对的历史事实是,燕昭王从来没有改变自己推行王道的基础和职责,他的执政作风也一直就是坚守王道德政的。

所以,在燕国,他推行的是不以战争的规则解决战争问题,而是以渔阔辽远的王道化解残酷的战场斗争,这其实是燕国在战国时代的一个基本过程。

六,燕昭王实际上就是想通过乐毅伐齐这么一个过程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大家想一想,燕国破齐六年之久,却从来没有想过要灭亡齐国,这里面最深的根本就是因为燕国的王道仁政。

因为对于燕国来讲他也是一个800年的老诸侯,他对于天下的图谋不可能是没有,所以他如果想要让燕国长久的存在于中原,就必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此基础上,齐国又是一个与燕国积怨甚深的国家,燕国对齐国的复仇已经成了既定的状态。

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之下,齐国就成了燕国推行自己政治主张一个最好的对象,因此,燕昭王的变法中兴另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推行自己的王道仁政。

其实还有一个历史事实能够佐证这个观点。那就是在战国时代,与燕国有着深仇大恨的不只是齐国,还有赵国。

整个战国时代,燕国的焦点大多是对赵的事端,也就是说,除了燕昭王对齐国的复仇时期,燕国的斗争轴心始终是对赵之战,甚至可以说,相比于齐国,燕国人民更痛恨的是赵国。

七、可是为什么燕昭王并没有选择去攻打赵国而是选择了齐国呢?

那是因为齐国有推行王道政治主张的基础。从战国时代开始一直到结束,齐国所推行的一直都是吏治,他为数不多的变法也都是吏治变法,而吏治变法与王道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所推行的都是一种缓缓图之的行政政策,落脚点就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对于战争是并不做最基础的打算,这与燕国是极其相似的。

而赵国这不一样,从战国之初开始赵国就是一个十分崇尚武力斗争的国家,对于行政上面的改革是不置可否的。

所以赵国本身并不适合推行王道政策,这一点心明眼亮的燕惠王不会不知道,所以,之所以选择齐国而不选择赵国,也是有它既定的历史原因存在的。

所以综合上述的叙述来看,燕昭王之所以推行自己的变法,根本目的一是为了对齐国进行复仇,毕竟是在他执政的历史时间段内,受到了齐国的侮辱和践踏。

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势必要采取复仇政策来加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对齐国的战争一直都是燕昭王所谋划的根本。

而另一个重心就是为了推行自己的王道主张。实际上每一个君主想要在战国时代立足,都必须有极具代表性的政治主张。

像是秦孝公商鞅变法,秦惠文王时期的连横,秦昭襄王时期的远交近攻,等等的这一系列政策都是一个君主的代表。

而燕昭王本身也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想要对一个国家进行图谋或者对整个中原地区进行图谋,绝对不能够没有自己的政治决策。

而他本身呢,又是一个深受燕国王道影响的君主,因此推行王道政策是这个国军的不二之选。

所以实际上,燕昭王只是把齐国当成了一个踏板,也把变法当成了一个踏板,他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固国内的王道统治。

至于对抗齐国,或者是后来的对抗赵国,那都是在他发展道路上不得已的选择,这也是这个国家为什么灭亡的原因。

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要通过战争去解决战争,所以乐毅伐齐但是没有破齐,而燕国在战国之时也从来没有吞并过任何一个诸侯国,这也是这个国家的悲哀。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左传》、《战国策》等

本文由日尧居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标签: 燕昭王

更多文章

  • 燕王哙不合时宜的“禅让”,以儿子被杀自己自杀,继任者被杀结束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燕王哙

    无意间打开了一部记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看了一点,忽然想起真实历史上的“禅让”来。尧舜禹的禅让是传说中的,感觉不真实,但燕国哙的禅让,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可惜,他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公元前316年,燕王哙眼见着西赵南齐日益壮大,怕两国谋其燕国就招大臣商议强国之策,丞相子之有谋国之才,燕王哙对其赞善有加

  • 昌平君芈启:大秦相国,生在秦国,长在秦国,最后却成了楚国的王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昌平君

    说到秦国,就绕不开秦国朝堂上的楚系势力,秦、楚自秦穆公时期就开始联姻,进入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秦楚联姻就更多了,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的夫人都有楚国之人,正是由于秦国这么多的楚系夫人,使得楚系势力有了形成的基础。楚系势力真正的成势是在宣太后执政时期,宣太后便是楚人,在其执政期间就曾大力启用楚人

  • 被大秦赋掩盖的历史真相:原是秦国丞相的昌平君,为何要背秦投楚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昌平君

    撰文:琴剑霜月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近日,前后制作拍摄长达十几年的《大秦帝国》系列最后一部《大秦赋》,终于以嬴政一统天下而步入尾声。此剧前几集情节紧凑、服饰考究、场面宏大,一度令观众拍案叫绝;可到了后面,无论是年近不惑的张鲁一老师饰演十三岁的嬴政,还是嫪毐之乱那冗长的宫斗戏码,都令人觉得《大秦赋

  • 从重臣到叛臣,昌平君郢陈之叛跟项燕击败20万秦军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昌平君

    昌平君能够做到秦朝的丞相,完全是因为他执行了秦始皇嬴政的命令,除掉了长信侯嫪毐的党羽,芈启和李信被秦始皇派去攻打楚国。芈启的身份是楚国的公子,他若是能够主动和楚民宣传秦朝的政治和风土人情,定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秦朝稳定楚国子民的情绪,可是他却在最关键的时候选择了背叛。昌平君被贬到郢陈昌平君是楚国的

  • 昌平君芈启为什么叛秦?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昌平君

    芈启是谁,这个名字实在是太陌生了,但实际上芈启在各个方面都不逊于和他同一时代的赢政(秦始皇),这位留着两国帝王血脉的人最终却是自杀身亡,不能说他无能。只能说他失败了,芈启。昌平君,父亲是楚考烈王之子,母亲是秦昭襄王之女。战国两个最强大的国家都是他的母国,他不仅仅是秦国的丞相,还是末代楚王,从血脉上说

  • 昌平君击败了李信,但是没有想到秦始皇会亲自请王翦出山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昌平君

    李信军大败,身在咸阳的秦王嬴政得到秦军惨败的报告,大为震怒,他亲自前往频阳,登门造访被贬斥出京、还乡养老的王翦。对于这件事情,《史记·王翦列传》有详细的记载。二人见面时,嬴政首先屈尊陈谢说:“寡人当初不用将军的意见,如今果不其然,李信败战辱没秦军。眼下楚军日益西进,逼近秦国,将军虽然有病在身,也不至

  • 《芈月传》中的谦谦君子黄歇,竟是楚幽王的亲爹,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宇彤时尚标签:楚幽王

    认识黄歇,是通过电视剧《芈月传》。演员黄轩扮演的子歇,风度翩翩、情深义重、对月儿好得不能再好,几集下来被表演精湛的黄轩圈粉,也喜欢上了这个时时想要保护芈月的知情重义的君子黄歇。于是抱着对历史人物黄歇的好奇,我走进了历史人物黄歇的世界,却惊讶地发现,历史上的黄歇与电视中的黄歇竟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首

  • 楚考烈王是有子还是无子?史书记载很含糊,太史公也是个八卦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楚考烈王

    《战国策》中都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楚考烈王无子》。其大意是说,楚考烈王没有儿子,作为相国的春申君很着急,满世界给他找适宜生孩子的女子入宫,但是没有任何响动。后来春申君的门客李园将自己的妹妹李环(有一说叫李嫣,咱们这里采用李环这个名字)介绍给春申君,春申君很喜欢,就收为自己的侍妾。后来李环有孕,李

  • 《大秦赋》之楚考烈王,怂了一辈子,就硬气两回,4个儿子都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钱六六标签:楚考烈王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赵国40万将士惨遭坑杀。当时,楚考烈王刚继位3年,长平之战的结局震惊了楚国的朝堂,春申君黄歇、楚将项燕等人都劝楚考烈王早做和秦国开战的准备,楚考烈王不以为然。因为对楚考烈王来说,楚国和赵国的关系早已破裂,而楚国和秦国是联盟关系,秦国大胜赵国,反而是一件好事。后来证明,楚

  • 吴起被杀时,为何要趴在楚悼王身上?专家:这种复仇手段太高明了

    历史人物编辑:卿雨润史标签:楚悼王

    提起“孙吴”这个词,很多人会想到三国时期割据江东的孙氏,其实这个词还有另一种使用频率更高的含义: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吴起的合称。吴起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变法家之一。古代学习兵法的人,必读《孙子兵法》与《吴子兵法》,这就足以看出吴起在我国军事史上的特殊地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