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膑vs庞涓:马陵之战,两大兵家斗法,性格决定命运

孙膑vs庞涓:马陵之战,两大兵家斗法,性格决定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斋 访问量:458 更新时间:2023/12/19 6:30:13

战国历史上,孙膑庞涓虽是同门师兄,却实非同道中人,最终分道扬镳,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是如此。

两人曾在鬼谷子门下拜师学艺,三年后结下仇怨。庞涓追名逐利,将孙膑的同窗之情与鬼谷子的培养之恩,抛诸于脑后。

孙膑在魏国封将,排挤掉孙膑后,一直耀武扬威,孙膑被齐国设计救回,从此与孙膑势不两立,马陵之战孙膑吊打庞涓,把魏国与齐国的矛盾推向巅峰。

争端肇始

说到马陵之战,我们不得不提桂陵之战,魏国依仗军势攻打赵国,赵国与盟国齐国求助,孙膑定下计策,令齐军围攻赵国都城。

原本想在赵国长驱直入的庞涓,情急之下不得已撤退,削除一部分兵力救援国都,在路途上又中孙膑计谋,误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不曾想落入伏击圈套,被齐军一度活捉。

齐军虽赢得胜利,却未挫败魏军的主力队伍。魏军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其他诸侯国虎视眈眈、不时进犯。

可以说,桂陵之战是马陵之战的前奏和序曲,魏国和齐国之间的旧账尚未清算完毕。

庞涓统领魏军,一心巴望消灭齐国,取下孙膑的首级,前去向魏邀功。

孙膑吸取以往之教训,看清庞涓狡诈之本性,一心只想报效齐国知遇之恩,将对庞涓的深仇大恨埋于心底,在魏国的军事斗争与较量中,既赢回了个人声誉,又消灭庞涓以绝后患。

围魏救韩

公元前341年,魏国转而侵犯韩国,韩国不能以一己之力抗争,再次请求齐国调兵声援。一场好戏正在徐徐拉开。

孙膑不愿轻易折损齐国的兵力,欲等待韩魏两国经过一番交战,再施以计策挽韩国于水火。

当庞涓统帅的魏国军队压境之时,实力弱小的韩国,哪里是其对手,被征服地一败涂地。韩国上下早已灰心丧气,认定齐国一味只作壁上观。

韩国在生死存亡之际,齐国的身影终于出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正面临被齐军包围的危险。

庞涓以为胜利在望,没料到老对手作怪,坏了自己的前程好事。庞涓不甘落败孙膑之手,誓与齐军决一死战,并调拨10万精锐轻骑兵,专门应付来自齐军的挑衅。

齐将破局

孙膑深知庞涓此次来势汹汹,不妨让他先小尝一下甜头,从而继续保存齐军的实力。以孙膑对庞涓的了解,对方定会摸清营灶的数量,以此判断齐军具体的兵力人数。

于是,孙膑令军中每日减少营灶的数量,表面上给庞涓制造齐军畏敌的假象。仅仅三天的时间,齐军撤消的营灶数量已超数万之多。

一眼望见齐军营灶骤减,大喜过望的庞涓,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齐兵溃不成军、望风而逃,孙膑不过徒有其名耳。

主帅太子申警告过他,不要让齐军蒙蔽了双眼,自以为是的庞涓,当然不肯听劝、执意孤行。庞涓心心念念要斩除孙膑,哪里还有那么多的顾虑?

魏军并不知道,前方之路道阻且长、风雨加急,齐军正在谋划一场精心布局的埋伏。

孙膑借道窄险峻的地势,划出埋伏圈的范围,并下令砍倒林间树木,阻断庞涓骑兵的进路,只在其中一棵树上,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的标记,令埋伏兵在此各就各位,等日落后庞涓骑兵一靠近,便点火示意大家瞄准射击。

庞涓率领先行部队,一路上直奔而来、马不停蹄,忽而遇道路拦截,又见树干上有字辨不清,只教士兵拿火把一瞧。大惊失色的庞涓,知道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庞涓来不及报复孙膑,即被孙膑先下手为强。庞涓死于他的狭隘与自负,其宿命被师傅鬼谷子一语言中。

回顾一下历史脉络,桂陵之战称得上是马陵之战的导火索,对孙膑来说,收拾宿敌庞涓,乃国仇与家恨并举。孙膑有恩于庞涓,庞涓却屡屡加害。

孙膑的军事才能,远胜于庞涓百倍。从一举夺魁的马陵之战中可观出一二,孙膑将其军事思想的精髓,全面贯穿马陵之战的始终。

重视国家利益,关注国境防守,不滥用武力解决问题,避免无谓的出征与牺牲。

在国与国出现纷争之时,冷静分析战情局势,准确地把握当下战机,不随意消耗军队热情,以谋略为主,以武装为辅,灵活多变地运用对策。

而反观庞涓的表现,贪功是他最大的性格缺陷。战场上固然要发扬勇武的精神,但他的视野格局狭小。

对得与失斤斤计较,情绪容易起起落落,心态上失衡不稳,思维上固执己见,不肯倾听旁人意见,对战略战术不予深究,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只擅长于对故交孙膑,针锋相对、公报私仇。

孙膑堪当古代的军事家,庞涓充其量不过一介莽夫。前者有勇有谋,后者有勇无谋,孰优孰劣,可不一见分晓?

庞涓所学之术,扫荡小诸侯国绰绰有余,但在以艺辅威的高级战争中,他显然跟不上时势的要求。

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庞涓只把孙膑当成敲诈勒索的对象,孙膑却能忍受一时的屈辱与折磨。

从该战役性质上看,围魏救韩是义举,小国岌岌可危,救韩即救齐。庞涓以大国之将的身份,肆意践踏弱国领土。

如果对韩、赵等国见死不救,齐国的未来堪忧。庞涓发动侵略战争,已把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优势,有违春秋民心走向。

多行不义必自毙,他所谓的“雄心壮志”,终拗不过命运发展的自然规律。

孙膑是齐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抱有深厚之情。庞涓出仕后的背信弃义,坚定了孙膑服务于齐国的决心。魏齐两国的矛盾对立,本质上是庞涓与孙膑不和的产物。

二人分别在魏国与齐国,身居于军事高位,有能力参与军事行动,调遣必需的军事资源,在战场上谋篇布局、直面彼此,两大兵家斗法还是智者取胜。

战争的实践证明,魏国用庞涓为将非明智之举,他具备一定的才能,但远远够不上统领的素质,他对朋友两面派的做法,欺瞒得了魏王和糊涂将士,却骗不过孙膑和鬼谷子的眼睛。

孙膑为了雪耻,和齐国将士们勠力同心,最终,以其人之身换其人之道。魏齐之争,暂可休矣、完美收官!

标签: 庞涓

更多文章

  • 桂陵之战庞涓轻敌被俘,为何他不吸取教训而又惨死马陵?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庞涓

    文|飞鱼说史孙膑学艺,才高被忌。刖足致伤,黥刑使废。谁知载归,反为齐利。救赵趋梁,已夺其气。减灶诱之,自奔速毙。万弩马陵,岂容回避。竖子成名,是谁之意?——黄道周《广名将传》桂陵之战后,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直线上升,当然此战中还成就了孙膑。而魏国,经此一役颜面大损,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动摇,

  • 庞涓一步步错失灭秦国最好时机,全赖这一大错,至死都不明白!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庞涓

    不晓得各位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秦国并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最强国,在战国之初,秦国就被魏国压着打,几乎打得快要亡国了!在《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中,魏国数次想要灭亡秦国,却一步步错失灭秦最好时机,身为上将军的庞涓至死都不明白,为何他始终灭不了秦国?看过《大秦帝国之裂变》的朋友都知道,在战国之初,魏

  • 孙膑和庞涓的情同手足到兵戎相见,如何引起几个大国的相互角逐?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庞涓

    这是发生在师出同门的两位军事家之间,齐国的军师孙膑和魏国的将军庞涓,他们两个人的斗智斗勇,引起了战国时期几个大国的相互角逐。也正是这场战争,使强盛的魏国由强盛转衰,究竟战争是因何而起,又是怎样结束的?一 孙膑出逃孙膑跑到猪圈里面装疯,让庞涓特别高兴,庞涓说“你看你小样,谁让你当时那么猛呀,一点也不知

  • 山东竹简出土,揭开孙膑擒庞涓的细节:为报私仇不惜牺牲同僚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庞涓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的多次交手,几乎都成为军事谋略上的经典,但两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似乎更加吸引大众的眼球。孙膑和庞涓师从鬼谷子,庞涓深知孙兵的军事能力远超自己,在魏国谋得差事之后,立刻派使臣邀请孙膑一起共事,但背地里却设计陷害孙膑,让他受到“膑”刑的残忍迫害。膑刑,也就是挖去他的膝盖骨,受刑后的孙

  • 庞涓为何那么恨孙膑,想尽办法虐待他?挖骨、刺脸无所不用!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庞涓

    同窗之情固然可贵,但是在历史同门相残的事情也不再少数。而往往引起同门相残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嫉妒。嫉妒之心人生而有之,而有嫉妒心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嫉妒心而去害人性命。最典型因为嫉妒之心同门相残的案例,那就非庞涓和孙膑莫属了。此二人本是同门,皆是拜于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鬼谷子是谁?纵横家尊他为

  • 庞涓和孙宾,传了千百年的仇怨,围魏救赵会是最后的结局吗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庞涓

    公元前361年,在一个雪花飘飘的冬日,一个叫公孙鞅的人离开魏国的大梁,独自踏上前途未知的渺茫世界。有人说,公孙鞅的离开,使魏国痛失一流人才,如果这个公孙鞅不走,不知道那名震后世的商鞅变法还存不存在,中国历史会不会因此改变。而在公孙鞅离开大梁的同时,遥远的太行山脉之中,一个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正志得意

  • 孙膑与庞涓同门师兄弟,为何最后手足相残?看看那个时代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庞涓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群雄争霸期间,各路人才涌现,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孔子、墨子、孙子等名家名士。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孙子兵法》的创作者孙武的后人孙膑。想必大家也一定都听过孙膑、庞涓两兄弟之间的故事。兄弟两人因妒生恨,

  • 鬼谷子八字箴言“遇羊而荣,遇马而瘁”,预见了庞涓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庞涓

    在群雄争战的时代,拥有一位神机妙算的军师是制胜的一大关键因素。譬如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便是刘备打下江山功不可没的一大谋臣,而他在《三国演义》中的神算形象在小说的夸张渲染下近乎妖魔化,并不真实。可在战国时期,确有一位堪称有“通天之智”谋略家,极具神秘色彩,被誉为千古奇人。此人便是鬼谷子。他的旷世奇才人不

  • 商鞅舌战群臣,忽悠魏国称王;魏齐马陵决战,孙膑完胜庞涓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小队标签:庞涓

    商鞅变法仅仅十几年,秦国就显露霸主气息。就连天子周显王都给秦孝公嬴渠梁送来了祭肉,封他为西方诸侯之长。秦国越来越强大的事实,渐渐引起了天下第一强国魏国的警觉。魏国君主魏罃召集泗上十二诸侯(宋、鲁、卫等国,是战国七雄外的12个小国)举行会盟,图谋共同伐秦。秦孝公嬴渠梁闻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全国备战

  • 残害同门岂不斩草除根,围魏救赵实则弃车保帅,这才是真正的庞涓

    历史人物编辑:冯志超标签:庞涓

    受“孙庞斗智”故事影响,人们对于庞涓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志大才疏”“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上,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庞涓究竟是怎样呢?庞涓是军事奇才还是徒有虚名?魏武卒在庞涓的带领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魏国得以称霸诸侯。魏国在庞涓的努力下,险些灭韩亡赵。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征韩伐赵,讨秦抗齐,不失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