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鱼说史
孙膑学艺,才高被忌。刖足致伤,黥刑使废。谁知载归,反为齐利。救赵趋梁,已夺其气。减灶诱之,自奔速毙。万弩马陵,岂容回避。竖子成名,是谁之意?——黄道周《广名将传》
桂陵之战后,齐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直线上升,当然此战中还成就了孙膑。
而魏国,经此一役颜面大损,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动摇,但此战中,魏国并没有伤到根基,因为齐国并未击溃魏军的主力,庞涓被俘获,是因为他太过轻敌,率领小股部队钻入了孙膑设置好的包围圈。
不过此战后,魏国和赵国进行了讲和,齐国作为赵国请来的救兵,当赵魏讲和后,也得有所表示,而这个表示就是把庞涓给放了回去。
庞涓回到魏国继续为将,才有了后面被射死在树下的马陵之战,那么桂陵之战庞涓因轻敌被俘国一次,为何他不吸取这次教训而又惨死马陵?
说起马陵之战,很多人会想起孙膑的减灶计,其实减灶计只是被神化了而已,庞涓不是因此轻敌,而是他想一雪桂陵之战的耻辱而报仇心切,被孙膑再次抓住了弱点而已。
且听飞鱼细细道来,不过说此之前,我们还必须先交代一下马陵之战的背景。
魏国要教训不听话的韩国。
魏国败了桂陵之战,但国力尚存,经过几年的休整,再次以霸主的地位自居,此时的魏国也收缩了东部战线,转而向西进发,魏国还一举收复了被秦国占领的安邑旧都。
这次取胜让魏惠王魏婴(此时还只能称魏侯,不过为了表述暂且称其为魏惠王,下同)尝到了甜头,于是效仿春秋时期的霸主路线,让周围小诸侯臣服自己,继而加紧对秦国的进攻。
秦国一看势头不对,于是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遵魏国为王,以视臣服,你还别说,这招还真管用,魏国果真放弃了攻打秦国。
不过,这时候作为同宗兄弟国的韩国跳了出来,因为魏国想要带着韩国等一帮小弟,去朝见周天子,韩国却不愿意了,声称只有小国才朝见周天子,我们韩国是大国,是不会朝见的,这下惹毛了魏老大,于是命令庞涓和太子申,进攻韩国。
桂陵之战的翻版——马陵之战。
韩国嘴上叫嚣了一阵,但是毕竟实力不济,魏国要来打它,它比谁都心虚,于是二话不说向齐国请求救援,齐王一看,上次桂陵之战还没有把魏国打服,于是积极插手三晋的内部斗争,于是命令田盼和孙膑出兵救援韩国。
马陵之战的过程和桂陵之战几乎如出一辙,齐国依然采取了进攻魏国大梁,逼迫着庞涓回救,然后在路途中设伏,那么庞涓看到齐国又去打大梁,难道他想不起来,上次的桂陵之战吗?
他想到了,但是他更想着报仇,因为上次被俘是因为轻敌,庞涓这次不断提醒自己要小心,不能上当,但可惜的是,孙膑改变了战争的策略,他这次没有用弱兵来麻痹庞涓,而是采用了减灶计。
孙膑利用这一计策,引诱着庞涓再次进入了自己设好的圈套,当庞涓进入包围圈后,万箭齐发,庞涓和其带领的魏武卒,尽皆被射杀,魏国也自此失去霸主地位,从而让秦国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回过头来,再来详细说说孙膑这个减灶计。
被神化了的减灶计。
何为减灶计?就是每天减少军队做饭的炊具,让敌军查看炊具数量,从而让其误以为,被追军队已军心涣散,士兵在不断逃跑,说白了,这是一种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实力并且麻痹敌人的一种战术。
当庞涓气势汹汹要找孙膑决一死战的时候,孙膑选择了避其锋芒,于是两人就上演了一幕,孙膑跑,庞涓追的戏码,当然孙膑在”逃跑“过程还不忘逐渐减少自己军队的炊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齐)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看到齐军减灶,心中并不是没有怀疑,但奈何庞涓太想报仇了,自己通往名将的路,在桂陵之战彻底覆灭,只有打赢了孙膑,庞涓才可能功成名就、出将入相,可以说,孙膑就是庞涓的心病,只有打败了他,才能根除。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减灶计之所以能成功,和庞涓想要报仇的心理脱不开关系,减灶计只是引诱了庞涓,而真正让庞涓不顾一切追孙膑的,还是庞涓对孙膑的”恨“。
飞鱼说:
桂陵之战庞涓轻敌被俘,为何他不吸取教训而又惨死马陵?其实这也不怪庞涓,因为孙膑的计谋层出不穷,根本不是庞涓能参透的,桂陵之战中庞涓没想到孙膑能用士兵做诱饵,马陵之战中庞涓更没有想到军心涣散还能伪装。
当然,马陵之战相比较桂陵之战,孙膑也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他用实战生动地解释了《孙子兵法》中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和“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被神化了的减灶计:庞涓不是因此轻敌,是报仇心切,庞涓对于孙膑的恨,可以说从两人一起研习兵法时就开始了,尤其是当魏惠王听说孙膑的祖先是孙武就想分庞涓的军权时,庞涓就想杀死孙膑了。
但是,他终究还是念及了旧情,只挖了孙膑的膝盖骨,而并未要他的命,这也就为自己身死名列埋下了伏笔,相比较孙膑的”狠“,庞涓终究还是太过”仁慈“了,不过当庞涓陷害孙膑时,就注定了他不会有好结果,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等。
(本文系飞鱼原创作品,百家号独发,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