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谁讨论起项羽的时候,心中总是会出现项羽力拔山兮的形象。但是项羽的结局是非常凄惨的,最终他也因为羞愧难当,而导致他没有回到江东。情愿自刎以谢天下,也不愿意回到江东继续发展。实际上这背后有着很深层次的原因,而在他自刎之前,有一个关键人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一番话令项羽汗颜,甚至都不想要渡江回到江东,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话呢?
项羽年少之时就是志向远大,哪怕是看到了秦始皇的船只,他也依然毫无畏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叔父才愿意将他放在自己的身边好生培养。但是项羽的性格过于刚愎自用,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一件事,同样也是害死他的原因。秦二世时期,天下民不聊生,各处起义四起纷飞。而项羽作为楚国的后裔,更是举起了反抗的大旗。项羽在军事方面的确是有着杰出的才能,常常以少胜多。在历史上能够有这样军事才华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然而项羽除了打仗厉害以外,似乎再也没有了其他的优点。
要说起项羽真正覆灭的原因,其实有这两方面的理由。第一方面则是因为项羽对于天下的认知有一个错误的地方,当时民心所归的都是希望国家能够统一。现在好不容易秦朝统一了天下,结束了诸侯割据的纷争,可是项羽却想要还原到战国时期一样大搞分封。而且项羽的志向也并不是成为天下之主,只是成为楚国的王而已。所谓顺应天道者生而逆天者亡,项羽正是这么一个经典的案例。
第二方面的原因则是因为项羽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认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在解决麻烦的时候总是想着快速解决,通过武力的镇压和暴力来处理现在的麻烦。在打仗时武力的确是最佳的武器,但是在治理国家方面,武力却并不重要。相反刘邦在这一方面做得十分到位,修身养息也是他一直惯用的策略,懂得用人也是他取得成功的诀窍。
当然项羽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为什么选择自刎呢?这和当时船夫所说的一番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垓下战败以后项羽一路逃跑,而等他逃到了乌江时,想要渡河过江。此时乌江的亭长也划了一艘小船来迎接项羽,然而可惜的是项羽性格刚烈,听到了乌江亭长说的一番话以后,居然拒绝了渡江。
那么乌江亭长究竟说了什么呢?他说:“江东之地虽然小,但是怎么说也有数十万人,足够称王。”听完这一番话,项羽如何能够接受?自己英雄一世最终却落得如此狼狈,不管是他的贵族身份还是他的个人经历,都不允许他接受这样狼狈的形象。与其做一个夹着尾巴逃跑的缩头乌龟,不如自刎来做英雄最后的落幕。
正如上面所说,就是乌江亭长的一席话,成为了压死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项羽前面连战连败一路狼狈逃窜,本身就是英雄的他也难以接受刘邦的突然倒戈。正是在这种惊慌失措之下,他的面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他的一生也根本就不允许失败,一个从来都没有败过的人突然从高处坠落下来,又如何能够接受这巨大的心理落差?这也使得他再也不能正视面对自己,所以他选择了逃避。也许换做现在来说我们会认为他不成熟,但是在最后一刻他起码保住了自己英雄的一面。毕竟在战争面前有胜就会有败,而他只是无法接受失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