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忽视的赵国名将赵奢,为什么除了阏与之战,就再也没有成功战例了?

被忽视的赵国名将赵奢,为什么除了阏与之战,就再也没有成功战例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顾道惊城 访问量:4272 更新时间:2024/1/17 8:47:29

提起赵国名将赵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知道他战胜过秦军。

第二反应或许是:能战胜秦军,说明这人很厉害,他还打过哪些出名的仗吗?

实际上,史书中关于赵奢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知道他曾经率军攻打过齐国,战果未知。

真正让他在史书留名的原因,除了击败秦军的阏与之战外,就只剩他那个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儿子赵括了。

说起阏与之战,其实有些无厘头。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韩国,打完之后准备顺路从赵国也弄点地盘走,于是在公元前269年占领了赵国的阏与。

秦国率先挑衅,赵国应该如何回应呢?

朝堂上的大多数名臣武将,如蔺相如廉颇和乐乘等都建议谈判解决,出兵与秦军交战则必败。

赵惠文王其实也不想跟秦国交战,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大不了放弃阏与,然后从其他邻国那里抢地盘。

但赵奢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赵国忍辱负重这么多年,该给秦国一点教训了!”

最后的结果是赵奢的建议被采纳,赵惠文王任命他为主将,前往阏与地区迎战秦军。

大多数人反对,甚至连赵惠文王都不太愿意与秦国交战,唯有赵奢认为应该开战,这里面问题可太大了。

赵奢以前具体立过哪些军功呢?史书语焉不详。

如果赵奢是一个过往战功极其差劲的将领,赵惠文王又为什么会同意让他当主将呢?而且是顶着大多数朝臣的反对。

阏与之战结束以后,赵奢至少又活了五六年,却再也没有他带兵打仗的相关记录,反而留下了他教训儿子赵括的内容。

这给人的感觉就是:赵奢的存在只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打赢阏与之战,第二是预言赵括言过其实。

我个人对此有一个大胆的判断,那就是赵奢在赵国原本拥有相对崇高的名望,至少不比廉颇差多少。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理解,赵惠文王为什么愿意在赵奢身上赌一把,可见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名将。

身为赵国名将,相关的正面记录肯定不会少,但赵奢的儿子赵括过于差劲,让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

于是,恨屋及乌的情节出现,赵奢受到儿子的连累,相关功绩被抹杀,只留下了阏与之战和临终训子这两件事。

留下临终训子可以理解,毕竟能够衬托出赵括的无能,甚至还要衬托出赵孝成王的识人不明。

但为什么要留下阏与之战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阏与之战打得非常精彩,赵奢身为名将所应该拥有的那种无情、理智、狡诈和果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把赵奢和赵括对比,立刻就能感受到极大的落差:这真是虎父犬子,虎父犬子啊!

赵奢在赵惠文王面前说得豪情万丈,但当他率军出征之后,却始终摆出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

抵达前线之后,所有人都以为马上要打仗了,但赵奢却命令大军停止前进,然后摆出一个乌龟阵。

当时就有亲信劝赵奢:“兵贵神速,我们应该尽快迎敌啊!”

结果赵奢二话不说,直接把这个亲信给砍了。

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对赵奢提建议了。

赵奢表现得如此窝囊,立刻就让秦军产生了误解,以为赵奢只是带军队过来装装样子,就像蔺相如那样,不想再秦军面前露怯而已。

于是,秦军那边产生了松懈情绪,而赵奢准确地抓住了这个时机,直接下令全军出击,打得秦军死伤过半。

如此精彩的阏与之战,还是大胜秦国这样的巨无霸,当然应该保留了。

而且在经历过长平惨败之后,赵国上下更应该大肆宣传阏与之战:我们赵国不是士兵不行,而是统帅不行。

想当初,我们在赵奢将军的带领下,就曾痛击过秦军!

第二个原因是阏与之战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提起赵惠文王,很多人就会有两个固有印象:

一、在面对周边国家的时候,赵惠文王向来都是一副凶神恶煞的面孔;

二、在面对秦国的时候,赵惠文王一贯是窝窝囊囊的表情。

而阏与之战改变了这两个固有印象,凭借赵国的国力,只要赵惠文王下定决心,还是能够战胜秦国的。

由此可见,当时的天下并不是所谓的“一超多强”,而是秦赵两个强国争霸天下。

只不过这段争霸期有些短,阏与之战结束的十年之后,秦赵两国就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双方的国运也通过这一战发生了改变。

标签: 赵奢

更多文章

  • 一战成名与纸上谈兵,赵奢、赵括父子俩的不同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赵奢

    赵括因“纸上谈兵”而闻名,最终与秦军长平一战兵败身亡。赵括虽是败军之将却比他父亲赵奢出名多了。“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秦将白起与王翦,赵将廉颇与李牧,用兵作战最为精通。对于《千字文》颂赞的战国四大名将,好像司马迁对并不苟同,在《史记·廉蔺列传》中赵奢记载反而多于廉颇。赵奢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败秦,

  • 战国八大大名将里,赵奢凭什么能评上,实际上赵奢的功绩并不明显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赵奢

    在西汉初年,为了分析秦朝政治的成败得失原因,一代名士贾谊写的《过秦论》,里面提到“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后世将这八位称为战国“东方六国八名将”。在这八个人里,赵奢为何能名列其中,这辈子也就打了一仗“阏与一战”。除此之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实际上呢,

  • 战国三位名将廉颇、赵奢、吴起如何排名?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赵奢

    毫无疑问,吴起功绩能力最大,排第一,廉颇次之,赵奢第三。吴起能力最强,排第一。首先,吴起军事素养极高,其撰写的《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齐名,至今仍有很大的军事意义;其次,吴起实战能力极强,在镇守河西之时,曾率5万精兵打败了秦军50万大军,以一胜十啊;最后,吴起还是一位卓越的改革家,吴起投奔楚国后,

  • 赵奢:秦赵对决,为赵国打出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赵奢

    中国有句老话:兵不厌诈。古代战争胜果,往往来之不易,无论是战前,战中,还是战后,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一旦轻敌,后果将不堪设想。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对任何一场战争节奏的把控,则完全依靠领军者的直觉判断。六国皆畏秦军,而赵奢居然一战成名、以弱胜强,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赵秦实

  • 崔杼弑杀齐庄公而不杀晏婴,并非晏婴民望很大,或是两人合谋弑君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齐庄公

    崔杼弑君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很广,也使得史家秉笔直书和晏婴不畏强权的品格名垂青史。从史书上来看,崔杼弑杀齐庄公是大罪,史家不怕崔杼的残暴威胁,即便牺牲人命,也要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因而受到后世学者的推崇,成为史学家刚直不阿的典范。与此同时,齐相晏婴不惧崔杼的权势,亲自出面吊唁齐庄公,也使他不畏强暴

  • 钟会和邓艾必争的地方,张仪要白送给楚国,甘茂却坚决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颜小四煮娱标签:甘茂

    张仪想把汉中白白地送给楚国,并且分析了秦国占有汉中,所带给秦国的危害,但是他的见解,却遭到了甘茂的坚决反对。甘茂绝地反击的言语,充满了理性的光芒,从中也可以看出甘茂不拘于现状,有着长远的眼光。张仪想把汉中,送给楚国,他的想法,其实也是很实际的,但是也反应出了张仪眼光的短浅。“汉中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 三人未必能成虎,秦国攻打宜阳能够成功,只因甘茂耍了一个小心眼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甘茂

    文|飞鱼说史战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秦国逐渐强大最后一统华夏的过程,从秦献公嬴师隰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八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这期间没有出现过一个昏君。何也?历史之必然。你可能会说,怎么会没有呢,秦武王嬴荡就是一个昏君,其实不然,秦武王在位虽然时间比较短亦或者他的行为举动有点让人摸

  • 此国君主为炫耀勇力,亲自扛鼎,白起、甘茂:大王不可!举鼎绝膑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甘茂

    公元前307年八月的一天,秦武王嬴荡(这名字取的好)在甘茂、白起和孟奔等一帮文臣武将的簇拥下来到东周故地视察周王室,虽美其名曰觐见周王,但东周自平王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各诸侯国群雄逐鹿,大有取周而代之的趋势。作为年仅23岁的秦武王嬴荡,其取周代天下之心更是急不可耐。秦武王嬴荡一行人觐见周赧王后,周赧

  • 历史上何人,先辅秦,后叛秦而走——甘茂

    历史人物编辑:圆圆爱搞笑啊哈标签:甘茂

    秦相甘茂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给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识,就派他带兵去助魏章夺取汉中。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不久,秦公子赢辉和陈壮在蜀地叛乱,秦武王派甘茂前去平叛。随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

  • 《英雄志》:地狱业火,焚我残躯,天生反骨者唯有秦仲海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秦仲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如今金庸古龙都已逝,依然是写不完的《英雄志》。《英雄志》有四大主角,杨肃观、秦仲海、卢云、伍定远。在这四人中,秦仲海是命运变化最巨大的一人,一生悲苦,变化多端,但又天生反骨永不屈服。秦仲海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的苦难一生皆因他的父亲叫秦霸先。秦家遗孤秦仲海秦霸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