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再读《西门豹治邺》,若论治世之才,屈原与西门豹差了一个王莽

再读《西门豹治邺》,若论治世之才,屈原与西门豹差了一个王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大炸烩 访问量:1500 更新时间:2023/12/28 4:12:37

再读《西门豹治邺》,从治世角度看,屈原与西门豹差了一个王莽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官吏,关于他的事迹主要集中在西门豹治邺这个故事之中,这个故事小学课文《西门豹》讲得很清楚。在历史上,西门豹是由翟璜举荐给魏文侯从而得到赏识,成为邺地一方太守的。

翟璜何许人也?他或许不出名,但他举荐的人都很出名,包括兵家吴起、法家李悝、名将乐毅的先祖乐羊等,可见其识人术的高超。受他看中的西门豹上任魏国邺城,发现这里被所谓“河伯娶亲”折腾得民不聊生,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后来他趁着“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

这样的故事脉络很清晰,但却有一个问题一直为人忽略。

治标不如治本,隐忍的西门豹实则是个心机boy?

这个问题很简单:西门豹作为邺地最高地方长官,到任之后他为什么不雷厉风行整治巫祝和官绅,反而隐忍着,等到“河伯娶亲”再一次上演才辣手处理?

想到这一层,那我们再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了。

大家都知道巫祝是坏蛋,那为什么无权无势的巫祝可以为害呢?民众一方面害怕女儿被祭河,一方面承受不住河伯娶亲带来的盘剥,为什么就是不敢反抗?

理由很简单:因为老百姓迷信“河伯娶亲”是有效的、有用的,这就是巫祝与廷掾为害的根基。

杀掉巫祝与廷掾并不困难,因为西门豹是邺地最高地方长官,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邺地无人能够相抗衡,问题是杀掉巫祝之后,老百姓是不是就相信“河伯娶亲”是假了?如果不相信,那么杀掉一个巫祝,很快又会冒出另一个巫祝,“河伯娶亲”会再次上演,特别是漳河再次发洪,那时新巫祝轻易就能裹挟迷信的民众与西门豹抗衡,那种结果绝不是西门豹想看到的。

所以,西门豹一直在隐忍,等到“河伯娶亲”再一次上演才着手处理害群之马。表面目的是惩恶扬善,实则是要毁掉邺地民众错误的迷信思想,建立真正的认知:漳河发洪和河伯没关系,和河伯娶亲更没关系。

同样想做大事,为何屈原、王莽都败了,而西门豹、商鞅却胜了?

楚怀王时期,屈原怀才不遇投江自尽,在他死前曾说过一句话: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没错,这句话逼格相当高,年少时我也曾因这句话而为屈原之死感到悲哀、痛心和愤恨,但是当我读懂了西门豹,也看轻了屈原。

屈原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一生都在为楚国国富民强而进谏、献策,因此他对看不惯的官场贪污腐败、臣民醉生梦死深恶痛绝,怼满群臣,终被满朝进谗言导致楚怀王对其从信任到远离。而且屈原不辩解、不改变,认为自己对楚国忠心耿耿,楚怀王最终会看到自己的好,结果却是他自己郁郁投江。

我们会说屈原不懂隐忍,不懂和光同尘,无权无势自然干不了大事,但后世有个叫王莽的人,隐忍之强世上无出其右,以至有“王莽谦恭未篡时”之说。他也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他和屈原不同,他爬上了权力巅峰,取代西汉建立了新朝,然后才进行改制。改制还真不是乱改,而是很好很超前的想法。比如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田地公有化,按人分田;禁止奴婢买卖;将盐铁酒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私人经营等等,俨然是社会主义改革,可惜失败了,最终身死天下亡,头颅都被做成了酒杯。

细品《西门豹治邺》,一味为人处世的良药,一篇成功做事的良方

那屈原无权,败了就败了,为什么成了皇帝的王莽也失败了呢?

如果将他们和西门豹做对比,我们会发现屈原和王莽都有一个特点:我是对的,我要按照我的想法去改变世界。

但是政治很残酷,为人处世也很残酷,自己认为对的不一定对,只有众人都为对的并且支持的才是对的。取得秦孝公支持、辩倒甘龙等守旧派的商鞅为什么还要在城门立木、取信于民?为的就是取得秦国民众的支持,提高秦国朝廷的公信力,让民众认同朝廷举措,认同变法。

一件事情能不能被接受,民众的意见很重要,如果民众不认同,注定会失败。

这才是西门豹要等,等到“河伯娶亲”时才动手破除迷信的原因:让邺地百姓认识到错误,建立自己的威信,让百姓相信自己、认同自己,而非巫祝,为接下来的一系列治理举措打下“信任”的基础。

西门豹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同时勘测水源、田地,在漳河开围挖掘了十二渠,灌溉良田。可以说,他这一系列治理措施实际既是治理邺地的必要手段,也是破除巫风的后续手段,只有处理好漳河发洪事件,平息水患,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民众才会真的破除迷信,避免河伯娶亲死灰复燃。结果也证实了西门豹的厉害,邺地民富兵强,成为魏国东北重镇。

回过头来看,西门豹、商鞅做事都有诀窍,他们很擅长将别人的想法放在首位,考虑到别人的利益,然后顺着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实施自己的想法、得到自己的利益,这是他们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长大后再读《西门豹治邺》,会发现这是一味为人处世、挨住社会毒打的良药,一篇教人把事情做成功的良方。

标签: 西门豹

更多文章

  • 典故“谤言盈箧” 乐羊认为打败中山国有功,其实是魏侯替他挡枪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乐羊

    乐羊,战国时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将领,名将乐毅先祖。后来从宋国来到魏国,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大将,攻打中山国,结果打了三年才把中山国给打下来。乐羊打了胜仗就有些翘尾巴了,一路上敲锣打鼓,唱着凯旋歌儿,威风凛凛地回了魏国。回国后先去见魏文侯,在魏文侯面前侃侃而谈,大谈自己如何智勇智双全

  • 古文今译 《战国策 魏策一》乐羊为魏将攻中山

    历史人物编辑:可本美食日记标签:乐羊

    图片源自网络原文:乐羊为魏将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译文:乐羊担任魏将去进攻中山国,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君烹杀了他的儿子,并送给他一杯

  • 乐羊:是个狠人,为了功名食亲生儿子乐舒,最后下场两个字:活该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乐羊

    用最简单的话,讲述最真实的历史。战国前期,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率先称霸。乱世战国,名将层出,乐毅的父亲乐羊就是战国早期名将之一。乐羊领魏王令攻打中山国,乐羊率5万兵马即灭了中山国,本应功成名就的乐羊为什么被“解甲归田”?这还要从中山国事件说起。公元前408年,中山国率兵进犯魏国,翟璜向魏王举荐乐羊为

  •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武侯任用吴起征战天下,魏惠王却错失良机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李悝

    赵魏韩三家分晋虽然有些不厚道,不过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三家分完以后,魏国尤为强大。魏国首任国君是魏文侯,传其子魏武侯,到了第三代则有实力称王了,所以便是魏惠王。不过大魏国在魏惠王手里却由盛转衰,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呢?01魏文侯时期,法家领袖李悝变法,使得国力强大。其实战国时期,第一个变法的并不是秦国的商

  • 魏国会为何能成为中原第一位统治者?其缘由在于李悝的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温豪标签:李悝

    全文共1582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西周被西北大戎所灭,周平王借诸侯国之力,击败大戎国,迁往洛阳。与西周相比,东周对周的控制明显减弱,而其他诸侯国则趁机扩大势力。春秋时代,各国对周皇帝仍是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他就以周天子为借口,以“尊王

  • 李悝变法成功的原因分析:符合国情、领导支持、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李悝

    李悝变法在我国在封建社会统治阶段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法改革,并且李悝的变法最终也是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在李悝变法的推动之下,魏国也是逐渐的从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中逐渐的脱颖而出,称为历史上的一代强国。而李悝变法之所以能够在魏国获得巨大的成功,是与多方面的因素分不开的。变法的内容符合魏国的国情。战国时期

  • 春秋谢幕战国又起,一代改革家李悝,帮助小国称霸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李悝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风雨的挣扎,又有多少霸主登台表演,春秋的大幕终于是缓缓的落下去了,不过事情并没有这样结束,历史立马上演了下一时刻的大戏,揭开了新的一幕,那就是战国。“战国”这个一听名字就让人很害怕的世道,这一定就是战鼓咚咚响,喊杀连天的时代,对的!这个时代就是大鱼吃小鱼,到处征战的时代。要想要变成一

  • 自古变法多流血,为何李悝却能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李悝

    变法从来都是伴随着流血的,而变法者十有八九都不能得到善终。纵观战国时期的变法者,不难发现变法者只是在最开始效命的君主时期大刀阔斧的改革着,而一旦新的君主继位,基本上歇菜了,落得个凄惨结局,不得善终。商鞅被车裂、吴起被射死,反而是开启中国变法之始的李悝,得魏国两任君主的重用信任,得以善终。李悝先看李悝

  • 李悝、吴起、商鞅变法,为啥只有商鞅成功了?只是运气好而已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李悝

    战国时期,周室进一步衰微,井田制被破坏,奴隶制被废除,私有制逐渐成形。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完成,意味着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将会更加激烈,一个不慎就是亡国灭族的下场。各诸侯国深深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开始变法图强。当时各诸侯国面临的问题大致相同,传统的分封制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卿大夫掌握了国家大

  • 战国第一霸主为何让秦人闻之色变?李悝变法为何如此伟大?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李悝

    他是一个开创了变法先河的国度,他是战国的第一个霸主,他的军队更是让秦人闻之色变,他就是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却能逆势崛起。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国君魏文侯非常渴望人才,使得天下人才尽归魏国,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孔子的门徒子夏,子夏在魏国西河一带开办大学,将孔子的儒家经典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开创了西河学派,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