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常自比的管仲乐毅,但乐毅有个过人之处,孔明没学会

诸葛亮常自比的管仲乐毅,但乐毅有个过人之处,孔明没学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金山文史 访问量:4657 更新时间:2024/2/14 22:09:55

乐毅是战国时期和齐桓公丞相管仲齐名的人物,史称“管乐”。诸葛亮出山之前就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乐毅本为赵国人,因避乱而客居魏国,又以魏国使臣的身份去燕国。燕昭王慕其贤、爱其才,于是千方百计将他收为己有,拜他为上将军,让他率领连纵的赵、楚、韩、魏、燕五国的“联合国”军队为自己扩展疆土。

兵法上有一条非常有名的战术,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兵战为下,心战为上”。乐毅是把这种战术发挥到圆融无障的第一人,这种战法,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减少杀戮,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良效。

乐毅在燕国期间,为燕国一战而下齐国的七十二城,并最终占领了齐国全境,这种胜利在古今军事史上是极其稀有的,因此,他为燕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老子对乐毅信任,并不等于儿子也对乐毅信任。

燕昭王一死,继位的儿子燕惠王,对这个大权在握的外国人,极不放心。同时,乐毅在燕国,知音少,根基浅,真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所以随着他声望、地位的提高,流言飞语不邀而致,这给燕惠王罢免其兵权一极好的借口。于是一张免诏,出现在乐毅军营,并命令他回朝听候处治。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乐毅深知此点,他说:“我如回国,必死无疑,而且我的家人也很危险,如若去赵,相安无事”,这叫“内入则死,外出则生,况且时久水清,事久众明”,于是他挂印封金,只身回向赵国。乐毅果然神算妙应,燕惠王投鼠忌器,乐毅的家人毫发无损,且可与乐毅书信往来。

乐毅作为战国名将,不仅军事才能高人一等,而且善于见微知著,超然远虑,在生死存亡之际,既不愚忠,枉送性命,也不激变,使自己背负不忠之名。在谗言面前游刃有余,防患于未然,趋吉避凶。有一首诗写道:“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闭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观乐毅之应变,岂非如斯?

标签: 乐毅

更多文章

  • 齐秦互帝,燕国复兴 苏秦佩六国相印伐秦,乐毅引五国联军灭齐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乐毅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称王,原来只有天子才配有的“王”,已经不是最尊的称号。而拥有帝号,媲美三皇五帝,是许多国家的君主连想都不敢想的。但偏偏有两个君主,想要过过称帝的瘾,这就是秦国和齐国。公元前288年,秦、齐相约为帝,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想要建立一个二帝联盟。秦王称帝面对秦、齐的野心,其他国家十分

  • 乐毅连攻齐国七十余城,为何最后两城却没有打下?

    历史人物编辑:使者聊历史标签:乐毅

    乐毅没有攻打下即墨、莒两个城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乐毅想慢慢争取民心,获得齐国民众的好感,便于后期统治;客观方面,即墨、莒属于齐国五都,驻有重兵,易守难攻。主观原因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垫底,想一口把齐国吞了,并非易事。乐毅伐齐期间,秦国、赵国先后打败齐国,乐毅闪电出击,一口气攻下了70多

  • 乐毅逃离燕国而不辅佐后主,为何仍是曹操诸葛亮心中最伟大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乐毅

    自是君王不永年——诸葛亮的偶像乐毅(12)主笔:张小粤公元前279年,燕昭王薨,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惠王。(一)Tooyoungtoosimple的燕惠王刚刚即位的燕惠王,壮志勃勃,想着成就一番事业,所有有雄心的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与前任的对比,他父亲燕昭王雄才伟略,任用名臣乐毅、苏秦、剧辛等人,带领燕国

  • 诸葛亮缘何自比管仲乐毅?他斩杀马谡背后,或暗藏治蜀密码!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乐毅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蜀汉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对违背军法,导致街亭失利,北伐失败的负有直接责任的马谡,按律执行,从而以理服人,以法慑人,保证蜀汉健康运行。首先,诸葛亮的治蜀理念。从建安十二年(207年)十一月开始效力于刘备,至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病逝五丈原,头尾二十八年,诸葛亮的

  • 乐毅之殇:伐齐大业为什么功败垂成?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乐毅

    话说诸葛亮在隆中躬耕的时候,老是喜欢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他这位大偶像乐毅。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杀,赵国军队青壮派遭到了老贵族全面清洗,乐毅剧辛庞缓这些高材生纷纷跑路。乐毅转投到了当时正在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旗下。公元前284年,乐毅成为了诸侯联军的统帅,带领

  • 此人才能堪比乐毅,贡献比乐毅大很多,因为他的贡献在于中华民族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乐毅

    用最简单的话,讲述最真实的历史。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成功扩张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便是秦开却东胡取辽东的战功。历史资料有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史记.匈奴列传》“后子孙稍骄虐,国人离志

  • 白登之围的匈奴视角:刘邦被围困了7天7夜,冒顿单于终究放其一马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冒顿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动荡再一次席卷中原大地,一场无法避免的斗争,就此拉开序幕。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将眼光转向塞外的匈奴,他们内部也在发生剧变,这种剧变来自于一个有野心的男人,他的名字叫冒顿。冒顿原是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后来头曼单于宠爱的阏氏为他生下了另一个儿子,在阏氏枕边风的吹拂下,头曼便想

  • 冒顿单于作为一代英主,为何在白登之围中,仅因为一点财物就撤军

    历史人物编辑:周文清说历史标签:冒顿

    应该说,这何财物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撤军的借口而已,冒顿撤军的原因就是实力不继。如果强行进行军事行动,付出的代价太大。汉朝也可以经受起这次挫伤,而莫顿无论失败和胜利付出代价都将是巨大的,得不偿失。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和平解决是冒顿就是最大赢家。必须说明,刘邦并没输。在其他地区,在其他地区冒顿在军事都

  • 蒙恬辛苦夺取的地盘,被冒顿轻而易举收回,千古一单于不是盖的!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冒顿

    冒顿利用自己的妻子训练手下使用鸣镝策略,使自己的士兵对他唯命是从,并运用鸣镝厮父夺取了匈奴族群的统治权,成为了新一代的单于。当时草原有三大势力,东胡,月氏以及匈奴。匈奴势力最小,不过在他父亲头曼单于的妙计下,使月氏早早的逃到了西方。匈奴与东胡的对抗中,冒顿又利用心理战术,令东胡王对匈奴放松了警惕,进

  • 白登之围,匈奴40万骑兵看似强大,但冒顿单于明白自己有两个软肋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冒顿

    刘邦统一西汉后,国力开始慢慢恢复,于是便对北方的强敌匈奴进行了有效的部署防范。因此匈奴对中原的侵扰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为了继续保持对西汉王朝的绝对优势,冒顿单于率40万大军南下。刘邦也不示弱,得知匈奴主力南下,自己也亲自挂帅迎敌。然而就在寒冷的白登山上,刘邦及汉军被围困了七天七夜,时人有歌谣描绘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