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是战国时期和齐桓公丞相管仲齐名的人物,史称“管乐”。诸葛亮出山之前就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乐毅本为赵国人,因避乱而客居魏国,又以魏国使臣的身份去燕国。燕昭王慕其贤、爱其才,于是千方百计将他收为己有,拜他为上将军,让他率领连纵的赵、楚、韩、魏、燕五国的“联合国”军队为自己扩展疆土。
兵法上有一条非常有名的战术,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兵战为下,心战为上”。乐毅是把这种战术发挥到圆融无障的第一人,这种战法,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减少杀戮,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良效。
乐毅在燕国期间,为燕国一战而下齐国的七十二城,并最终占领了齐国全境,这种胜利在古今军事史上是极其稀有的,因此,他为燕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老子对乐毅信任,并不等于儿子也对乐毅信任。
燕昭王一死,继位的儿子燕惠王,对这个大权在握的外国人,极不放心。同时,乐毅在燕国,知音少,根基浅,真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所以随着他声望、地位的提高,流言飞语不邀而致,这给燕惠王罢免其兵权一极好的借口。于是一张免诏,出现在乐毅军营,并命令他回朝听候处治。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乐毅深知此点,他说:“我如回国,必死无疑,而且我的家人也很危险,如若去赵,相安无事”,这叫“内入则死,外出则生,况且时久水清,事久众明”,于是他挂印封金,只身回向赵国。乐毅果然神算妙应,燕惠王投鼠忌器,乐毅的家人毫发无损,且可与乐毅书信往来。
乐毅作为战国名将,不仅军事才能高人一等,而且善于见微知著,超然远虑,在生死存亡之际,既不愚忠,枉送性命,也不激变,使自己背负不忠之名。在谗言面前游刃有余,防患于未然,趋吉避凶。有一首诗写道:“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闭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观乐毅之应变,岂非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