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缘何自比管仲乐毅?他斩杀马谡背后,或暗藏治蜀密码!

诸葛亮缘何自比管仲乐毅?他斩杀马谡背后,或暗藏治蜀密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米爱旅行 访问量:4706 更新时间:2024/2/14 22:09:20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蜀汉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对违背军法,导致街亭失利,北伐失败的负有直接责任的马谡,按律执行,从而以理服人,以法慑人,保证蜀汉健康运行。

首先,诸葛亮的治蜀理念。

从建安十二年(207年)十一月开始效力于刘备,至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病逝五丈原,头尾二十八年,诸葛亮的治国治军治民的理念均采用法家路线和政策。

依据如下。

第一,《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记载: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乐毅(战国后期赵国人,战国时期法家出色代表,被称为“法家齐国传承人”。);

第二,《隆中对》叙述: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虽然提出兴复汉室的口号,但又明确表示要成“霸业”。刘备不仅采用隆中对的路线和政策,还按照隆中对的谋略和设计,一步步实现称霸乃至统一的目标;

第三,《诸葛亮兵法•便宜十六策•治乱》写道: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是以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诸葛亮的治国治军基本思路是讲求法治,依法治国;

第四,裴松之在注《三国志•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时引《襄阳记》曰: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说这句话时,正是马谡死后,蒋琬奉诣到汉中,诸葛亮对蒋琬说。蜀汉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又推行主动出击的军事战略,必须改变儒家治国的理念,重新尊奉法家才有希望凝聚有限的国力完成以弱胜强。诸葛亮虽然一生都未明确表明自己是法家的传承人,但是自比管仲、乐毅,出仕后极力推崇法家的治国理念。

最后,法家的治国体系。

法家是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家在《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被列入“九流”之一,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法家的治国之道:制定法律(以法治民)、循名而责实(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法术势(严刑峻罚,专重于法、术、势,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力并天下);教育思想: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伦理思想:人性观(好利恶害,趋利避害)、诚信观(崇尚信,宣扬信)、义利观(肯定“利”,但有“公、私”之分,主张去私行公);政治主张:法律的作用(定分止争、兴功惧暴)、好利恶害(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不法古不循今(反对保守复古,主张锐意改革)、法术势结合;基本作用:法布于众、依法办事、刑无等级、保持法律稳定。因此,“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是法家的思想;法、术、势三者紧密结合是法家的主张;富国强兵是法家的目标;“以刑去刑” 是法家重刑思路。

综上所述,诸葛亮是法家思想的继承人,是个典型的法家。

笔者按:有法可依,指法律法规要完善,做到解决问题要有法可循。诸葛亮,从躬耕南阳起,特别是自茅庐出仕后,一味奉行法家的思想及理念,并贯彻落实在实际中,从而确保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保障刘禅一隅偏安有五十。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标签: 乐毅

更多文章

  • 乐毅之殇:伐齐大业为什么功败垂成?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乐毅

    话说诸葛亮在隆中躬耕的时候,老是喜欢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他这位大偶像乐毅。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杀,赵国军队青壮派遭到了老贵族全面清洗,乐毅剧辛庞缓这些高材生纷纷跑路。乐毅转投到了当时正在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旗下。公元前284年,乐毅成为了诸侯联军的统帅,带领

  • 此人才能堪比乐毅,贡献比乐毅大很多,因为他的贡献在于中华民族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乐毅

    用最简单的话,讲述最真实的历史。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成功扩张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便是秦开却东胡取辽东的战功。历史资料有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史记.匈奴列传》“后子孙稍骄虐,国人离志

  • 白登之围的匈奴视角:刘邦被围困了7天7夜,冒顿单于终究放其一马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冒顿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动荡再一次席卷中原大地,一场无法避免的斗争,就此拉开序幕。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将眼光转向塞外的匈奴,他们内部也在发生剧变,这种剧变来自于一个有野心的男人,他的名字叫冒顿。冒顿原是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后来头曼单于宠爱的阏氏为他生下了另一个儿子,在阏氏枕边风的吹拂下,头曼便想

  • 冒顿单于作为一代英主,为何在白登之围中,仅因为一点财物就撤军

    历史人物编辑:周文清说历史标签:冒顿

    应该说,这何财物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撤军的借口而已,冒顿撤军的原因就是实力不继。如果强行进行军事行动,付出的代价太大。汉朝也可以经受起这次挫伤,而莫顿无论失败和胜利付出代价都将是巨大的,得不偿失。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和平解决是冒顿就是最大赢家。必须说明,刘邦并没输。在其他地区,在其他地区冒顿在军事都

  • 蒙恬辛苦夺取的地盘,被冒顿轻而易举收回,千古一单于不是盖的!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冒顿

    冒顿利用自己的妻子训练手下使用鸣镝策略,使自己的士兵对他唯命是从,并运用鸣镝厮父夺取了匈奴族群的统治权,成为了新一代的单于。当时草原有三大势力,东胡,月氏以及匈奴。匈奴势力最小,不过在他父亲头曼单于的妙计下,使月氏早早的逃到了西方。匈奴与东胡的对抗中,冒顿又利用心理战术,令东胡王对匈奴放松了警惕,进

  • 白登之围,匈奴40万骑兵看似强大,但冒顿单于明白自己有两个软肋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冒顿

    刘邦统一西汉后,国力开始慢慢恢复,于是便对北方的强敌匈奴进行了有效的部署防范。因此匈奴对中原的侵扰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为了继续保持对西汉王朝的绝对优势,冒顿单于率40万大军南下。刘邦也不示弱,得知匈奴主力南下,自己也亲自挂帅迎敌。然而就在寒冷的白登山上,刘邦及汉军被围困了七天七夜,时人有歌谣描绘了当

  • 冒顿单于写情书辱吕后,吕后愤怒要出兵,季布一席话让她怒火瞬平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冒顿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个草根皇帝之一,年轻时他当了汉寿亭长,整日里游手好闲,但是因为一次送犯人去服徭役的路途中下大雨耽误了日期,而秦朝的律法又相当严苛,所以干脆就到了丰西芒砀山斩白蛇起义,以他江湖小混混的义气聚拢了一帮江湖豪杰,东征西战,最终推翻了秦王朝,成就了大汉江山。而大汉边境上的匈奴,刘邦在

  • 匈奴单于冒顿大战韩信,平城之战高祖被困七天,皇后于氏因何解围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冒顿

    前言公元前二百年汉高祖刘邦听闻匈奴进攻汉土边疆,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异族大军,刘邦却有着无计可施,大汉刚刚建立没有多久,收拾江东霸王项羽已经折损了汉军的大部分精力,这时匈奴来犯,胜算许是不大,也是此时,高祖开始怀疑自己麾下一名猛将;这名猛将就是同他一起伐楚,却中途欲佣兵自立的韩信,韩信有着极其优秀的军事

  • 汉初对匈奴到底多屈辱?冒顿单于写信要娶吕后,回信内容令人心酸

    历史人物编辑:无心镜一标签:冒顿

    不仅秦朝,连战国时期的赵国都能血虐匈奴,难道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大汉王朝,连割据政权赵国都比不上吗?当然不是,历史研究要讲辩证法,要用变化的角度看待问题。秦朝时期的匈奴和汉朝时期的匈奴,实力有所变化;汉朝初年的国力和秦帝国时期的国力也存在变化。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履至尊而制六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

  • 冒顿单于如何带领匈奴崛起?逼贡政策,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冒顿

    导语:冒顿单于如何带领匈奴崛起而强大?对汉朝逼贡政策,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策略,以及中央集权建立强大军事帝国。匈奴是我国突然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对我国中原政权和我国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那么匈奴是如何崛起而强大的呢?我们先简略了解一下匈奴崛起后与汉王朝相爱相杀的兴衰史。匈奴崛起于冒顿单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