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梓轩 访问量:1194 更新时间:2024/1/21 1:19:06

编者按:战国七雄,在周王室式微之后,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分布于中国中原大地之上七个大国互相牵掣的格局,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是也。

虽然强大,但是这些国家却因为并没有占据绝对力量上的优势,时而联合,时而攻伐,彼此牵掣,艰难的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而其中,秦国、齐国最为强大,号称“万乘之国”。公元前288年,更是并称东西帝。

这一时期,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在郡县制度之下,焕发出的生机,更是让占据了水源,地理优势,土地优势的东西方两个大国隐隐有吞并天下之势。

但正当这一切的大势滚滚前行之时,历史却让位于东方的大国齐国遭遇灭顶之灾。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乐毅为上将军,合燕、赵、韩、秦、魏攻齐,攻入齐国都城临淄,连下七十二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闵王逃入莒,被杀死。

而这一次的战争,仅仅距离五国合纵攻秦,不过三年;距齐灭宋也不过二载。

也正是这次灭宋,为其他几位诸侯王,攻伐齐国,营造了良好的口实。而也正是这种自大自满,目空一切让齐闵王做出了错误的战略决策。

在其继位伊始,便干预了韩国太子立废。更是在前296年,苏秦合纵,逼迫秦昭襄王"割河东而讲和",齐国空前强盛。这也一步步为齐国的衰败,埋下了隐忧。何止是骄兵必败,骄王亦然。

尝到了当老大的甜头之后,齐闵王自然是不甘心局处一隅,便打起了邻国“五千乘之劲宋”的注意。

但这一切自然也是要“顺臣”的游说。苏秦便是这个角色。

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苏秦可谓天下尽知。但也直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战国纵横家书》的帛书,才使人们得知苏秦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位战略间谍。

也正是这位间谍,为齐国与燕国的世仇更添新恨。公元前314年,齐国乘燕国内乱,出兵伐燕,两国结下世仇。前311,燕昭王即位。苏秦便受其委托,出使齐国。

“我堂堂大国,自当睥睨天下”。“大王所言甚是”。一拍即合,齐闵王的文治武功,到底没有摆脱人的范畴,耳根与心之想法,到底是战胜了理智。

前286年,经过三次伐宋,齐闵王终于在苏秦的建议下灭掉宋国。领地扩大千里,齐国俨然就是一派老大的征兆。他却忽视了一点,他有能力打破这种国际平衡,却无力收拾这种国际残局。在成为出头鸟之后,却还是与另一个大国秦国交恶。

这一切的开始,像极了剧本。

也正是有了这些背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

关于乐毅伐齐的过程,可以讲是对齐闵王的当头一棒,而齐闵王更是死在淖齿手里。淖齿,一位无心救齐,却有心与燕国瓜分齐国的相国。

但当乐毅这位战神,用近乎闪击战方式,连克72城池之后,却无力固守,大肆劫掠,而且摆在燕国面前同样的问题就是一旦迅速灭齐,燕国又会是下一个齐国。

乐毅自然是明白这其中的厉害,打算用义化兵,意图想要从根基上完成对齐国的吞并,既想要齐地,又不能让其他国家反对燕国,五年时间,乐毅本已胜券在握,但一个噩耗从燕都传来,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燕昭王逝世。

燕昭王的儿子即位,是为燕惠王

将遇良才,田单在了解到新的燕王与乐毅有矛盾后,便施展了反间计。燕惠王果然信以为真,便派遣骑劫代替乐毅,而乐毅见如此境况,料定自己若回国自然会被杀,便投靠了赵国。骑劫与田单交战,成就了田单的威名。火牛阵冲叱之下,燕军大败,骑劫也被杀。

而后,燕国所攻克的72座城池,接连丢失。五年经营,毁于一旦。乐毅痛心疾首,写下了千古名篇《报燕惠王书》,但却早已于事无补。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人数之以罪,……而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故敢以书报,唯君王之留意焉。

乐毅伐齐,带来的本是齐国衰微,燕国添地千里,国力增强;却因为燕惠王的疑心功亏一篑。齐国更是因为乐毅伐齐,国力渐衰,不复当年盛景。

与之相反的是,秦国却在这些年里,农业发展,兵员稳定,当七雄牵掣的局面被打破后,天下归秦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可能有些朋友会在这里,提出反驳。齐国衰弱了,但赵国却强大了。凭什么说只有秦国有实力一统中国呢?

在乐毅归降赵国后,赵国的实力确实崛起了,但我们在思考古代史的时候,不可不考虑的问题就是粮食问题。而冷兵器时代,谁占有了粮食,占有了粮食下的人员便占据了决定性优势。

从战国七雄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齐国与秦国占据了当时华夏最好的农耕区域,从水源到土壤,人口,都能够保证粮食的持续产出,但赵国却并不具备这种条件。

更兼之其各种制度,接班人的继承上的问题禁锢之下,胡服骑射的军事实力并不能长久保持。而燕国作为搅局者,在丧失了肥沃的齐地之后进行的疲赵战略,可以说战国的天平也就越来越倾斜于秦国。

(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必删)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标签: 乐毅

更多文章

  • 乐毅6个月内连破齐国72座城,为何3年攻不下2座孤城?套路太深了

    历史人物编辑:郑在说事儿标签:乐毅

    乐毅统帅五国联军伐齐,六个月内连破齐国72座城池,唯独留下莒和即墨两座城,这只不过是乐毅的一场政治阴谋罢了。济西之战背景燕王哙一直视尧舜禹为偶像,所以他倡导仁义。众所周知,尧舜禹以禅让而博得美名,所以丞相子之就抓住这个机会设局夺权。子之亲信苏代不断的忽悠燕王哙,强化燕王哙用贤让贤的理念,随后,鹿毛寿

  • 战国后期,面对赵国的生死存亡,乐毅为什么会无动于衷呢?

    历史人物编辑:汗青史文V标签:乐毅

    乐毅是何许人也,五国伐齐时,几乎将齐国一举歼灭的名将。提到他,人们总是会将他与少有所成、天资聪颖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事实也证明,其军事才能足以让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然而关于他,也有一件让人感到非常疑惑的事情,那就是秦国与赵国浩浩荡荡的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而归,甚至差点亡国,而在众多可用的将领

  • 德国闪电战超牛?乐毅闪电灭齐了解一下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乐毅

    自是君王不永年——诸葛亮的偶像乐毅(8)公元前284年,济水河边,燕军轻装从简,等待主帅乐毅,乐毅跨上战马,下令,“出发!”燕军浩浩荡荡向临淄进发,乐毅亲率骑兵军团杀向临淄。两千三百多年后,一名51岁的德国将军率领着他的装甲兵团浩浩荡荡杀进了华沙,用27天就征服了波兰,全世界为之震惊,他就是被称为“

  • 诸葛亮自比乐毅,还是有点言过其实了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乐毅

    诸葛亮,大名鼎鼎的三国中蜀国的名相,跟随着刘备南征北伐,为蜀汉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诸葛亮还未出山的时候,他就有点牛皮了,常常自比乐毅,这点当时大部分人是不认同的,只有诸葛亮的死党崔州平和徐庶认可。那后来的诸葛亮是否实现了与乐毅比肩,追上自己心中多年的偶像的功绩呢?诸葛亮影视形象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乐

  • 诸葛亮为何自比管仲和乐毅?难道之前没有比这两个更厉害的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猫眼观史标签:乐毅

    一、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着追星的习惯,即便是一些名人,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被后世无数人视作偶像的诸葛亮,他也是一个追星的人,诸葛亮一生取得极高的成就,得到后世无数人的推崇,能够作为诸葛亮的偶像,显然不是一般的人。他们便是春秋名相管仲,以及战国名将乐毅。如今来看的话,这俩人相比诸葛亮,名气要差了一些,但

  • 乐毅和白起到底谁强谁弱?乐毅带领燕国灭齐,白起一生战无不胜

    历史人物编辑:八怪娱V标签:乐毅

    导语:乐毅,战国时期燕国上将军,被封为昌国君。带领五国联军共同伐齐,一度灭亡齐国。在燕国国内,对政治经济做出改革,使得燕国在战国七雄中留有一席之地。白起,俗称杀神,秦国武安君。一辈子为秦昭襄王攻城夺地,几乎是战无不胜。然而在政治上鲜有成就,所以白起属于武将中一流人物。这两个人其实不太好放在一起做比较

  • 诸葛亮常自比的管仲乐毅,但乐毅有个过人之处,孔明没学会

    历史人物编辑:金山文史标签:乐毅

    乐毅是战国时期和齐桓公丞相管仲齐名的人物,史称“管乐”。诸葛亮出山之前就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乐毅本为赵国人,因避乱而客居魏国,又以魏国使臣的身份去燕国。燕昭王慕其贤、爱其才,于是千方百计将他收为己有,拜他为上将军,让他率领连纵的赵、楚、韩、魏、燕五国的“联合国”军队为自己扩展疆土。兵法上有一条非常有

  • 齐秦互帝,燕国复兴 苏秦佩六国相印伐秦,乐毅引五国联军灭齐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乐毅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称王,原来只有天子才配有的“王”,已经不是最尊的称号。而拥有帝号,媲美三皇五帝,是许多国家的君主连想都不敢想的。但偏偏有两个君主,想要过过称帝的瘾,这就是秦国和齐国。公元前288年,秦、齐相约为帝,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想要建立一个二帝联盟。秦王称帝面对秦、齐的野心,其他国家十分

  • 乐毅连攻齐国七十余城,为何最后两城却没有打下?

    历史人物编辑:使者聊历史标签:乐毅

    乐毅没有攻打下即墨、莒两个城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乐毅想慢慢争取民心,获得齐国民众的好感,便于后期统治;客观方面,即墨、莒属于齐国五都,驻有重兵,易守难攻。主观原因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垫底,想一口把齐国吞了,并非易事。乐毅伐齐期间,秦国、赵国先后打败齐国,乐毅闪电出击,一口气攻下了70多

  • 乐毅逃离燕国而不辅佐后主,为何仍是曹操诸葛亮心中最伟大的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乐毅

    自是君王不永年——诸葛亮的偶像乐毅(12)主笔:张小粤公元前279年,燕昭王薨,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惠王。(一)Tooyoungtoosimple的燕惠王刚刚即位的燕惠王,壮志勃勃,想着成就一番事业,所有有雄心的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与前任的对比,他父亲燕昭王雄才伟略,任用名臣乐毅、苏秦、剧辛等人,带领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