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对手太弱,缺乏战略眼光,忠心不足,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乐毅

对手太弱,缺乏战略眼光,忠心不足,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乐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康康侃历史 访问量:173 更新时间:2023/12/8 18:04:40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

都说乐毅是著名的军事家,但是我认为,乐毅有些名不副实。

乐毅的对手太弱小

乐毅唯一的军事成果不过是联合秦,赵,魏,韩一起讨伐齐国(楚国也趁机落井下石,以救齐为名,收回淮阴之地),并且取得济西之战的胜利。最后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只留下即墨和莒城两地。

对比齐国的名将匡章,西败秦军于桑丘使秦惠王称臣,一月之间便东破燕都几乎灭亡燕国,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垂沙之战),西败魏赵联军于观津,又西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和天下诸侯交手无一败绩,小编觉得匡章,比乐毅,更有资格称为名将。若是五国伐齐时匡章尚在,恐怕在济西,乐毅未必能赢过吧。

不是乐毅太强,而是对手太弱。而实际上齐国济西之战的失败与齐王的瞎指挥也有很大的关系。本来诸侯联军各怀异心,都想让别的国家上,然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除了燕国以外其他国家并不会尽力而战。齐国只需要坚壁清野死守济水,忍辱负重割让部分土地出去其他国家用不了多久就会退兵,到时候燕军孤掌难鸣,一定可以打败的。可是齐王却不愿意与任何一个国家讲和,并且要求主将主动出击。为迫使将士死战,居然以挖祖坟、行杀戮相威胁,使得将士离心,斗志消沉。才导致齐国的失败。

乐毅缺乏战略眼光

虽然乐毅伐齐,使燕国从为天下诸侯轻视的弱国一跃而成国力仅次于秦国的大国,使燕国有李位列战国七雄的资本。但是乐毅伐齐的最大受益者确是是秦国和赵国。胡服骑射的赵国也不过是能够和秦国勉强抗衡,吞并齐国大部队国土的燕国也不是秦国的对手,至此以后山东列国再也没有能够威胁秦国的存在。赵国一度面临被秦国齐国联合瓜分的危险,现在齐国被燕国打奔溃,赵国的东线压力骤减,从而渡过了亡国危机,全力发展以至于后期取代齐国成为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燕国最后获取齐国的土地也得而复失,国力反而比以前更衰弱了。在这场战争的唯一胜利者只有秦国。乐毅若有战略眼光,就不应该自毁长城,讨伐齐国。让燕国失去对抗秦国的最后屏障。

乐毅变节忠心不足

乐毅是魏国国名将乐羊的后代。乐羊灭中山以后,因为灭中山有功,被封在中山的灵寿地区。来中山复国,赵灭中山。乐毅不思回魏国效力,居然定居赵国。赵国有人欣赏乐毅的才华,于是举荐乐毅当官。此时乐毅若为赵国效力,亦不失忠义之士。可是当赵武灵王因沙丘之乱身死,乐毅居然抛弃给自己发展平台的赵国,辜负朋友的举荐,离开赵国回到魏国。后来燕昭王易水求贤,乐毅又跑去燕国。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了“良禽择佳木而栖”这句话。后来太子燕惠王继位,只不过是猜疑乐毅功高震主,派人代替乐毅。乐毅害怕自己失去兵权以后被阎王加害,为了保全自己,居然跑到了赵国。

后来燕王也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和乐毅道歉,诚恳的请求乐毅回来。乐毅居然拒绝了燕王请求,还回了一封信,为自己变节行为辩护。此举可对得起燕昭王易水河畔的知遇之恩?可曾对的起燕昭王对乐毅的信任?可曾对的起苏秦舍身反间的谋划?九泉之下,面对“士为知己者死”的苏秦,面对“廉颇不老”的廉将军,一人事三国的乐毅情何以堪?

参考文献:

《乐毅报燕王书》

司马迁《史记》

标签: 乐毅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大名将之外的四大名将,田单乐毅皆入选,最后一位实至名归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乐毅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如战国四大公子,战国四大名将等等。而战国四大名将是后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针对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应该如何排名,到底谁才是四大名将之首,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夺标呼声最高的名将自然是秦国的武安君

  • 三国机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揭示了古代为官潜规则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乐毅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亮躬耕陇亩,……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诸葛亮在南阳躬耕的时候,经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不过,人们都认为他是在吹牛。 但有人把他吹得更玄乎,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借司马徽之口,把诸葛亮比为,“兴周

  • 乾隆皇帝几次来到邯郸吊唁这位历史名将——战国名将乐毅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乐毅

    乐毅是战国名将,其先祖乐羊,居魏国,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国,乐羊受封于灵寿,之后中山复国,乐氏后人居中山国,不久赵灭中山,乐毅成为赵国官员。公元前295年,赵发生沙丘之乱,乐毅又奔燕国,乐毅自幼聪明,胸怀大志,精通兵法,长大后智勇双全,在燕深得燕王厚爱。公元前284年,乐毅受命联系秦、魏、赵、燕

  • 历史上功高震主还能全身而退的军事奇才——大将军乐毅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乐毅

    在三国演义当中,蜀汉丞相诸葛亮常常自比为“管乐”,“管”指的是春秋时代,辅佐齐桓公打服天下诸侯,称霸中原的相国管仲,“乐”则是战国时期,替燕昭王领兵讨伐齐国,一口气攻取七十余座城池,打得齐国只剩两座孤城,齐王在逃跑路上惨死他乡。管乐二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功高震主,而两人的结局却又大不相同,管

  • 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将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乐毅

    如果仔细看的话,名列战国四大将的白起、李牧、王翦、廉颇这四人都是硬战绩,而乐毅的伐齐之战属于软战绩。什么叫软战绩呢?就是乐毅仅有的这一巅峰之战,看不出乐毅的军事水平有多高,高到何种层次。白起就不用说了,整个战国战功第一,魏、楚、赵三大国的大批军队都摧折于白起之手。李牧守代地时击杀匈奴十万人,又以弱国

  • 《资治通鉴》记载的乐毅破齐的过程是否存在不够真实的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莽原说标签:乐毅

    《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的虚假《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比较详细,不见于《史记》、《战国策)以及先秦诸子的,更是出于后人伪托。《通鉴》信从燕昭王即位“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之说,记在周赧王三年(公元前三一二年)。又在周赧王三十一年记乐毅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和乐毅有争论,剧辛主张“宜及时攻取

  • 如果燕国没有乐毅,能够攻占齐国七十座城池吗?答案让人意外

    历史人物编辑:史密记标签:乐毅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斗加剧,为了能够拥有更加广袤的土地,诸侯们都开始吞并周边的国家,随着小国渐渐减少,战国七雄之间也开始了攻伐和争斗,矛盾逐渐加深的他们渐渐从礼制为先变成了利益为先。燕昭王回国虽然当时有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变法,但是分封制依然有着很远的影响,不少国家的军政大权依旧把控在贵族或者权

  • 乐毅流亡赵国以后,为何突然销声匿迹了?还对赵国危难见死不救?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乐毅

    从时间上来说,战国后期赵国面临的三次危机分别是:长平之战、邯郸之围以及赵国灭亡;其实我们只要梳理一下乐毅以及赵国的时间线就能给出答案,知道乐毅为什么会对赵国“见死不救”了。长平之战时的乐毅乐毅的生卒年不详,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他的经历来推断。《史记》中记载,乐毅最早的活动经历是赵国发生“沙丘之乱”,这件

  •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乐毅

    编者按:战国七雄,在周王室式微之后,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分布于中国中原大地之上七个大国互相牵掣的格局,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是也。虽然强大,但是这些国家却因为并没有占据绝对力量上的优势,时而联合,时而攻伐,彼此牵掣,艰难的维持着相对的平衡。而其中,秦国、齐国最为强大,号

  • 乐毅6个月内连破齐国72座城,为何3年攻不下2座孤城?套路太深了

    历史人物编辑:郑在说事儿标签:乐毅

    乐毅统帅五国联军伐齐,六个月内连破齐国72座城池,唯独留下莒和即墨两座城,这只不过是乐毅的一场政治阴谋罢了。济西之战背景燕王哙一直视尧舜禹为偶像,所以他倡导仁义。众所周知,尧舜禹以禅让而博得美名,所以丞相子之就抓住这个机会设局夺权。子之亲信苏代不断的忽悠燕王哙,强化燕王哙用贤让贤的理念,随后,鹿毛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