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四大名将之外的四大名将,田单乐毅皆入选,最后一位实至名归

战国四大名将之外的四大名将,田单乐毅皆入选,最后一位实至名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徐鹏元 访问量:4544 更新时间:2023/12/8 18:07:05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如战国四大公子,战国四大名将等等。而战国四大名将是后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针对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应该如何排名,到底谁才是四大名将之首,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夺标呼声最高的名将自然是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支持白起的人认为他一生指挥大小战役七十余次,未尝败绩。

且白起号称“人屠”,在长平之战等各战役中斩首近百万人。要知道在战国末期,诸侯列国的总人口也不过是两千余万。还有的人认为是王翦,支持王翦的人说他是秦始皇扫六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执行者。秦灭六国之中有五国的灭国战役都跟王翦父子有关系,其中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楚国亦是王翦亲手所灭。

就凭着王翦如此辉煌的战绩,不少人认为他能够配得上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称号。赵国的武安君李牧战绩不如前面两位辉煌,但支持李牧的人认为,有李牧在,赵国肯定不会灭亡。战国后期,李牧是赵国的万里长城,一直都有“李牧亡,赵国亡”的说法。毕竟当初王翦在和李牧对阵中占不到丝毫的便宜,最后无奈之下使用反间计。

赵王听信谗言将李牧换掉,随后将他处死,没过几年,赵国便亡了。围绕以上三位到底哪一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历来争论不休,唯独廉颇没有什么争议。廉颇是四大名将中最不擅长进攻的名将,相反的是,廉颇擅长的是防守。即便是廉颇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不少人也提出了质疑。

公元前260年,也就是长平之战伊始,廉颇对阵秦国小将王龁屡屡失败。廉颇数次被王龁攻破阵地,连续丢了好几个重要的壁垒,迫不得已,廉颇选择坚守不出,疲敝王龁率领的秦军。对阵秦国一个不知名的小将,身为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却屡屡四败。就因为这个,不少人认为廉颇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有些言过其实,至少也只能排在第四位。

不过作者今天并不想讨论四大名将,大家都知道战国是一个将星闪烁、名将如云的时代。有不少名将丝毫不逊色于四大名将,而赵奢、田丹、乐毅、吴起更是堪称战国四大名将之外的四大名将。那这战国四大名将之外的四大名将,又该如何排名呢,谁又能够居首呢?我们先来看看与廉颇同时期的赵奢。

关于赵奢,史料并无过多的记载,实战也仅有一例。然而这一战便是令秦国虎狼之师闻风丧胆的阏与之战。秦昭襄王三十九年,秦国以大将胡阳为统帅,进攻赵国阏与,是为阏与之战。马服君赵奢率军援救阏与,出奇谋,打胜了一场连廉颇都不敢接手的战役。阏与一战,秦军大败而归,赵奢一战成名,为何赵奢经此一战便能成为名将呢?

要想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考虑到阏与之战对于赵国的意义。首先,在阏与之战以前,秦国的虎狼之师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很少在战场上遭遇重大失利。之前秦国发动的伊阙之战、鄢郢之战,更使山东六国产生了秦国不可战胜的错觉。正是因为此次秦军在阏与的重大失利,使赵国乃至山东六国重拾了抗击秦国虎狼之师的信心。

阏与之战的意义对秦国来说也同样深远,秦国之所以选择进攻阏与,最重要的原因是阏与乃邯郸门户,是赵国的军事重镇。拿下阏与,便可将赵国分割成两部分,进可取邯郸,退可蚕食赵国的河西地区。自从秦孝公变法以来,山东六国能大破秦军者,唯有赵奢一人,这也奠定了其名将的地位。

作者接着说说田单,田丹是战国时期齐国屈指可数的名将。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军,合纵伐齐。乐毅率领的联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克齐国都城邯郸,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齐国彼时仅剩下两座城池,且朝不保夕,齐国灭亡似乎指日可待。而田单受命于危难之中,他首先使用反间计,使得燕惠王猜忌乐毅,最终将乐毅换下。

随后燕惠王任命骑劫为新任统帅,公元前278年,田单巧用火牛阵大破燕军,统帅骑劫也被田单斩杀。随后田单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收复了齐国被占领的七十余座城池。在仅剩两座城池的情况下,大破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收复七十余座城池,这也是历史独一份。正是因为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役,奠定了田单战国名将的地位。

接下来作者说说乐毅,乐毅恐怕是战国最倒霉的名将了。统帅五国联军合纵攻齐,连克齐国城池七十余座,眼看灭齐之功指日可待。奈何新上任的燕惠王猜忌,将乐毅换下,换上酒囊饭袋的骑劫当统帅,灭齐之举自此功亏一篑。燕昭王二十八年,乐毅被燕昭王拜为上将军,率军伐齐。

乐毅在济西大败齐军,随后乘胜追击直入齐国都城都城临淄。乐毅烧毁齐国的王宫和宗庙,将齐国的财富掠夺一空,燕国在乐毅伐齐之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乐毅统帅的军队连战连捷,齐国只剩下两座孤城,指日可下。要不是后来田单使用反间计,齐国这次很可能就被乐毅灭了。

要知道当时的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的励精图治,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而燕国虽然是老牌诸侯国,但一直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燕国和齐国接壤,燕国的国土也时常被齐国蚕食。要不是列国不想看齐国坐大,经常出面干预,燕国很可能就被齐国灭了。乐毅能率领弱燕之军,差点灭了强大的齐国,也是历史独一份,当的上名将之称谓。

作者最后再来说说吴起,吴起的履历应该是这四个名将当中最有说服力的一位名将了。吴起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与春秋时期的兵仙孙武并称兵家双雄。吴起一生跌宕起伏,历仕鲁国、魏国、楚国,一生南征北战百余战,从未尝败绩。从这点上估计我国历史上能与之相比的人只有武安君白起。

吴起早年在鲁国为将的时候,能够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前来侵犯的强大齐国。吴起在魏国训练的魏武卒更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屡屡击溃秦军,侵吞秦国河西之地。帮助魏国开疆拓土上千里,将秦国死死的压在西陲之地,不敢东出。后来吴起在楚国为将,使中衰楚国再次强盛,北拒韩赵魏,南定百越,西抗虎狼之秦,并且吞并了菜国、陈国等数个诸侯国。

在军事著作上,吴起著有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吴子兵法》。好了,这四位名将的履历一一介绍完毕,那么谁当的上战国四大名将之外的四大名将之首呢?在作者看来,毫无疑问是吴起,原因不言自明。吴起在鲁国时,便能击败强大的齐国;吴起在魏国时,便可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西之秦东之齐南之楚,皆无力与之争锋。

吴起在楚国时,屡屡击败了当时最强大的魏国,使中衰的魏国再次强大。四大名将之首,不言自明,吴起在练兵、统兵、治国、兵家著作上皆是集大成者,而诸如赵奢、田单、乐毅的短板也非常明显。赵奢只有阏与之战一个战绩,史书上再无其他的记载,没有说服力。而田单在对付乐毅伐齐的时候,只有使用反间计把乐毅换下,他才有机会赢。

换言之,如果伐齐统帅仍旧是乐毅,田单很可能不会有之后收复七十余座城池的伟绩。最后说说乐毅,乐毅率五国联军,仍旧不能灭齐,围攻齐国最后两座城池围了足足三年都没有攻下,所以乐毅也没有说服力。而吴起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作为战国早期的名将,如若不是战国四大名将皆是战国晚期的,他很可能与白起、王翦、李牧并列,如果这样,那就没有廉颇什么事了。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竹书纪年》等

标签: 乐毅

更多文章

  • 三国机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揭示了古代为官潜规则

    历史人物编辑:老伊先生标签:乐毅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亮躬耕陇亩,……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诸葛亮在南阳躬耕的时候,经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不过,人们都认为他是在吹牛。 但有人把他吹得更玄乎,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借司马徽之口,把诸葛亮比为,“兴周

  • 乾隆皇帝几次来到邯郸吊唁这位历史名将——战国名将乐毅

    历史人物编辑:骑着毛驴游山涧标签:乐毅

    乐毅是战国名将,其先祖乐羊,居魏国,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国,乐羊受封于灵寿,之后中山复国,乐氏后人居中山国,不久赵灭中山,乐毅成为赵国官员。公元前295年,赵发生沙丘之乱,乐毅又奔燕国,乐毅自幼聪明,胸怀大志,精通兵法,长大后智勇双全,在燕深得燕王厚爱。公元前284年,乐毅受命联系秦、魏、赵、燕

  • 历史上功高震主还能全身而退的军事奇才——大将军乐毅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乐毅

    在三国演义当中,蜀汉丞相诸葛亮常常自比为“管乐”,“管”指的是春秋时代,辅佐齐桓公打服天下诸侯,称霸中原的相国管仲,“乐”则是战国时期,替燕昭王领兵讨伐齐国,一口气攻取七十余座城池,打得齐国只剩两座孤城,齐王在逃跑路上惨死他乡。管乐二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功高震主,而两人的结局却又大不相同,管

  • 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将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乐毅

    如果仔细看的话,名列战国四大将的白起、李牧、王翦、廉颇这四人都是硬战绩,而乐毅的伐齐之战属于软战绩。什么叫软战绩呢?就是乐毅仅有的这一巅峰之战,看不出乐毅的军事水平有多高,高到何种层次。白起就不用说了,整个战国战功第一,魏、楚、赵三大国的大批军队都摧折于白起之手。李牧守代地时击杀匈奴十万人,又以弱国

  • 《资治通鉴》记载的乐毅破齐的过程是否存在不够真实的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莽原说标签:乐毅

    《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的虚假《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比较详细,不见于《史记》、《战国策)以及先秦诸子的,更是出于后人伪托。《通鉴》信从燕昭王即位“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之说,记在周赧王三年(公元前三一二年)。又在周赧王三十一年记乐毅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和乐毅有争论,剧辛主张“宜及时攻取

  • 如果燕国没有乐毅,能够攻占齐国七十座城池吗?答案让人意外

    历史人物编辑:史密记标签:乐毅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斗加剧,为了能够拥有更加广袤的土地,诸侯们都开始吞并周边的国家,随着小国渐渐减少,战国七雄之间也开始了攻伐和争斗,矛盾逐渐加深的他们渐渐从礼制为先变成了利益为先。燕昭王回国虽然当时有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变法,但是分封制依然有着很远的影响,不少国家的军政大权依旧把控在贵族或者权

  • 乐毅流亡赵国以后,为何突然销声匿迹了?还对赵国危难见死不救?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乐毅

    从时间上来说,战国后期赵国面临的三次危机分别是:长平之战、邯郸之围以及赵国灭亡;其实我们只要梳理一下乐毅以及赵国的时间线就能给出答案,知道乐毅为什么会对赵国“见死不救”了。长平之战时的乐毅乐毅的生卒年不详,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他的经历来推断。《史记》中记载,乐毅最早的活动经历是赵国发生“沙丘之乱”,这件

  • 乐毅伐齐,压死战国七雄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乐毅

    编者按:战国七雄,在周王室式微之后,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分布于中国中原大地之上七个大国互相牵掣的格局,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是也。虽然强大,但是这些国家却因为并没有占据绝对力量上的优势,时而联合,时而攻伐,彼此牵掣,艰难的维持着相对的平衡。而其中,秦国、齐国最为强大,号

  • 乐毅6个月内连破齐国72座城,为何3年攻不下2座孤城?套路太深了

    历史人物编辑:郑在说事儿标签:乐毅

    乐毅统帅五国联军伐齐,六个月内连破齐国72座城池,唯独留下莒和即墨两座城,这只不过是乐毅的一场政治阴谋罢了。济西之战背景燕王哙一直视尧舜禹为偶像,所以他倡导仁义。众所周知,尧舜禹以禅让而博得美名,所以丞相子之就抓住这个机会设局夺权。子之亲信苏代不断的忽悠燕王哙,强化燕王哙用贤让贤的理念,随后,鹿毛寿

  • 战国后期,面对赵国的生死存亡,乐毅为什么会无动于衷呢?

    历史人物编辑:汗青史文V标签:乐毅

    乐毅是何许人也,五国伐齐时,几乎将齐国一举歼灭的名将。提到他,人们总是会将他与少有所成、天资聪颖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事实也证明,其军事才能足以让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然而关于他,也有一件让人感到非常疑惑的事情,那就是秦国与赵国浩浩荡荡的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而归,甚至差点亡国,而在众多可用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