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军事家,他们熟谙兵法,在各自的年代就受到君主们的喜爱和追捧,甚至有很多军事家将自己的兵法整理成书,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而这两人又有关系,孙膑是孙武的子孙。
孙膑,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鬼谷子的弟子,传说中鬼谷子一生教授两个弟子,一个是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早进门,因此庞涓也就是孙膑的师兄了。最终学有所成时,庞涓先行下山,并且投身魏国在魏惠王的手下做了大将军。按理说同门师兄弟,不说情同手足、至少也不会随意的刀剑相向,然而孙膑出仕不久后就遭到师兄庞涓的迫害。
史话漫谈
在《史记》记载,庞涓与孙膑二人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时,会时常进行兵法的演练,演练的结结果是庞涓输多赢少。所以,他查人邀请孙膑来魏国和他一同共事,然后伺机残害。孙膑当时年轻,毫无城府,欣然前往。刚到魏国不久,自己的师兄便设计陷害孙膑,挖去他的膝盖骨,将他处以残忍的"膑"刑。不仅如此,还施以黥刑,即脸上刺字,降为奴籍。
嫉妒使人面目全非,孙膑因此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庞涓残害孙膑真的只是简单地出于嫉妒吗?
重见天日
1964年,在山东省发现一处大型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竹简中,竟然有《孙膑兵法》的存在。史学上曾一致认为孙武\孙膑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自然两个人的兵书也应该是同一本书只是叫法不同,然而竹简的发现打破了这一论断,这是考古学、历史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研读《孙膑兵法》,发现孙膑与庞涓的交战中有一些正史中没有记录的细节。而这些细节,通过对这些细节进行研究发现,或许也与庞涓伤害孙膑有关。田忌听从孙膑的战法,带领着浩浩荡荡的齐军进发大梁。听到大梁被围的庞涓只能放弃继续进攻邯郸的想法,结果在回到魏国的路上,在桂陵遭遇埋伏,魏国战败。《孙膑兵法》中,作者孙膑对于这场战斗的描写更加的详细。很多的细节,《史记》中没有记载。
据《孙膑兵法》记载,魏国尽管主力尽出,但仍保留了很多的兵力。将魏国主力引回来,具有一定的困难。用8万齐军攻打守卫森严的大梁,根本不可能。孙膑经过深思熟虑后,计上心头。孙膑建议田忌,首先攻击魏国的平陵城。孙膑让田忌派出军队中最不会指挥部队的两位大夫,领兵攻打平陵。
平陵城实际上易守难攻,本就难打的城池,让不会打仗的将领去打,这不是去送死吗?但是当初孙膑帮助田忌赛马,让他对孙膑很信任,同意了他的计划。之后被派去的军队自然是被杀的大败,结果是不出人意料的全军覆没。
这场大败后,孙膑和田忌说,这时候可以发兵魏国了。但是刚战败,孙膑还要攻打大梁,田忌震惊地问道,咱们刚刚被打的大败,现在还要头铁去攻打人家首都,这不是脑子有问题吗?然而,孙膑回答,他们需要的就是让魏军以为齐军不会打仗。
邯郸是赵国的首都,肯定是块硬骨头,那么不会打仗的齐军和一时间难以搞定的邯郸,自然是先吃肥肉了。因此庞涓定然留下重兵驻扎邯郸外,然后自己带一支骑兵,回击齐军建立功劳。这是把肥肉摆在了庞涓的嘴边,他怎能不上当?果然,庞涓带领着一只轻装骑兵赶回魏国想要与守城之军里应外合,拿下到嘴的肥肉。岂料桂陵早已有人埋伏,庞涓此战被擒。
战术层面而言,孙膑的桂陵埋伏战当真是精彩绝伦。不过仔细一想,让人感受到孙膑的可怕。为了取得胜利,孙膑不惜故意牺牲无辜士兵的生命。对于军事家一直都有"慈不掌兵"一说,但是将士兵的性命当做草芥,着实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
结语
孙膑心肠的也有其毒辣之处,比起庞涓丝毫不差。或许对于孙膑的秉性,曾经与他同入一门的庞涓早已经在一次次地在沙盘上领略。或许,庞涓和孙膑之才只在伯仲之间。庞涓陷害孙膑,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先下手为强。庞涓不整孙膑,孙膑说不定会对庞涓下手。庞涓害孙膑,可能不仅仅是嫉贤妒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