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膑用减灶之计禽杀鬼谷子同门师兄庞涓,而这位将军的办法是增灶

孙膑用减灶之计禽杀鬼谷子同门师兄庞涓,而这位将军的办法是增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孟玲 访问量:3181 更新时间:2023/12/8 15:58:41

东汉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汉王朝的西北边境又出了乱子,羌族武装分子再一次叛变,并集结兵力攻打汉朝的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诩因为五年前曾对凉州羌人叛乱的情况有过精辟建议而知名于朝廷,后任地方官时又平定了朝歌的流民叛变,因此汉廷认为虞诩精于将略能够胜任西北方向的军事,故任命他为武都太守,责成他讨伐羌族武装。

虞诩(?—137年),字升卿,小字定安。陈国武平县(今鹿邑武平)人。东汉时期名将。最初被太尉张禹召为郎中,历任朝歌县长、怀县令,平定朝歌叛乱。任武都太守,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一郡,治理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后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一生九次遭到斥责,三次被依法惩处,但他刚正的性格,一直到老都不改变。

接到任命后虞诩带着不足千人的部队就出发了,另一方面,得到了汉廷要向武都派出援兵消息的羌人集结了数千部队部署在陈仓至崤谷一线,准备在此阻击虞诩。虞诩倒也老实,听说羌人重兵集结后索性停下来驻军不走了,本来就是啊,才这么点人怎么走啊。

既然兵力不足,那就申请援军呗,虞诩一边屯军一边扬言要上表请求支援。这时候羌人兄弟们还在陈仓、崤谷那等着准备拦路打劫,可左等右等虞诩就是不来,一打听原来是在等援军。那总不能干耗着啊,粮食一天比一天少,吃饭问题总得解决。于是乎羌人开始在周围四处打劫,也是,总不能为了你虞诩一人而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啊。

羌人一动,虞诩也开始动了,趁着羌族部队分散的良机一路狂奔,每天行军将近两百里,机不可失,再不跑就没机会了。这个就是当年赵奢在阏与之战迷惑秦军的办法。不过虽然耍了个花招调开了羌人的部队,还是不够的,别人会追上来,你虞诩的部队就千人不到,怎么样也不是人家数千之众的对手。不急,虞诩还有一招,增灶。每天让士卒造两个灶,隔天再递增,让羌人看了灶台后误以为虞诩得到了武都郡兵的增援,兵力变强了,使得羌人不敢轻易攻击他。当年孙膑凭减灶之计引诱庞涓来追,那增灶有什么妙用?简单,反过来呗,减灶是为了引诱别人来打我,增灶自然是欺骗别人不要来打我。弱则示强,强则示弱,这些都是兵法的基本道理。看起来这个故事就是在讲弱小的军队用示强于敌的办法来欺骗对手,如果认为虞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增灶,那也不要学什么兵法了,军事工作您千万别去干,会把您害死。

自古以来解读这个战例都是把增灶做为虞诩出的奇着来讲的,看起来似乎只要一增灶羌人就必然上当似的。这是因为写史的都是书生嘛,书生懂啥子兵法,只看得到增灶这一点是用来迷惑羌人。没错,这么简单的东西随便弄个人来也看得出,要就这么简单人人都可以指挥军队去打仗了。后世没有悟性的人去学兵法就只知道死学死用,原来增灶是为了吓唬敌人,那我也这么干去吓唬敌人好了,那就完蛋了。

那么虞诩增灶能够成功欺骗羌人的关键在哪呢?

先看下,为什么说光光凭增灶是骗不了人的?

羌人什么兵种?这还用说,骑兵呗。骑兵跑得快还是步兵跑得快?一般情况下是骑兵。那就简单了,人家骑兵每天跟着你,你有没有得到增援人家看的清楚的很,光凭你多造几个灶台哪能骗得了别人。

这下虞诩成功的关键点就很明白了。就是前面讲的,狂奔,每天行军将近两百里。为了啥?就是不让羌人一下子就赶上我,不能让他们搞清楚我部队的虚实,我的行军队列是不能让他们看见的,只能让他们看到灶台。

前面已经专门讲过行军速度,现在来简单计算一下。虞诩利用羌人兵力分散的机会向武都疾行,等到羌人集结完部队追赶已经晚了一到两天了,一天就是七十公里,两天就是一百四十公里。就以一天来计算,以羌族骑兵每天奔跑一百公里来算好了,第一天赶上了三十公里路,看到虞诩有两千个灶台。两千个,不算多,羌人吃了一惊还不至于忌惮。第二天再追,又赶上三十公里路,看到虞诩有四千个灶台了,这下就得掂量掂量了。已经急行军追了两天了,人困马乏,马的耐力本来就不及人,况且羌人所骑乘之河曲马以短途冲刺见长,耐力相对更差一些。对于骑兵部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马力,对方现在有四千人,必是得到了武都方向来接应的部队的增援,在这种情况下追上去打很可能要吃亏。而虞诩要的就是对手掂量掂量,一掂量就中了疑兵之计,时间又被争取到了,虞诩得以顺利到达武都。

事实上不管减灶还是增灶,前提都是一样的,不能让对手追上,追上了自己的虚实就暴露了,那这种疑兵之计就不管用了。《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里说的很清楚: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结果那些书生只知道这句“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却不知道关键在于这句“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虞诩先使用昔日赵奢的办法分散羌人的兵力,后使用疑兵之计迷惑羌人使得羌人不敢进攻他实际弱小的军队,就凭这两点已经可以算是深得出奇的精要了。所以他日后与敌人作战时老是使用这种各样的制胜办法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我们现在看书,以为出奇制胜好像都是很简单的事,这个故事一方面在讲述如何在不利情况下如何使用奇着来维持战场平衡,另一方面在讲出奇制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其他的很多的条件去配合。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简介:王正兴

标签: 庞涓

更多文章

  • 山东出土一竹简,解开孙膑被庞涓迫害的真相:被挖掉膝盖骨真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庞涓

    导语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军事家,他们熟谙兵法,在各自的年代就受到君主们的喜爱和追捧,甚至有很多军事家将自己的兵法整理成书,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而这两人又有关系,孙膑是孙武的子孙。孙膑,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鬼谷子的弟子,传说中鬼谷子一生教授两个弟子,一个是孙膑、另

  • 孙膑被庞涓砍了膝盖骨,在脸上刻字,反过来复仇时他有多狠?

    历史人物编辑:洪志强标签:庞涓

    都说人性是复杂的,那么导致一切罪过的原罪一定是嫉妒。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嫉妒,做出了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总有一些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嫉妒,而谋害身边的人,甚至还会对自己的亲人下手。而今天所要说的故事里面的庞涓,就是在嫉妒的推动下,谋害自己的师兄弟。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很多诸侯都在费尽心思地扩大自己的地

  • 庞涓学成出山时,鬼谷子送他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历史人物编辑:王增涛标签:庞涓

    春秋时期,在阳城地界有一鬼谷,里面住着一位奇人,称之为:鬼谷先生。鬼谷先生有四个徒弟,庞涓和孙宾结为兄弟,同学兵法。苏秦与张仪结为兄弟,同学游说。庞涓学习兵法三年有余,自认为天下无敌。正值魏国在招兵买马,引进人才,所以,庞涓动了出山的念头,但又不知如何跟鬼谷先生开口。但鬼谷先生早就看出了他的心思,于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又是如何复仇的?

    历史人物编辑:根想说娱标签:庞涓

    孙膑和庞涓同出身于鬼谷,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各自绚烂的一笔。关于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当年庞涓诱骗孙膑来到魏国之后不仅仅在他的脸上刺字,还将庞涓的膝盖骨给挖掉了。后续孙膑也成功复仇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孙膑复仇的时候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中的一样对庞涓有多么狠毒。谋害孙膑庞涓比孙膑早出师一些,他直接选择

  • 鬼谷子识人术:一个人能否成事,主要看这二点,难怪庞涓结局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一角摄影标签:庞涓

    鬼谷子又名王禅老祖,他隐居深山,却知悉天下大势;他与世无争,却谋略闻名天下。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各路诸侯纷纷许以金钱富贵请他出山,他却不为名利所动。能够在尘世纷争中,保全自己、安享晚年,足见他处世进退的高明之处。鬼谷子的谋略绝学中,最神奇的就是识人术。可以看清事情本质,看透世事人心,看懂兴衰成败

  • 魏国曾是战国初期最强国家,为何在庞涓被孙膑打败后就衰败下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庞涓

    春秋末期,最强诸侯国晋国被士大夫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这也代表着东周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战国初期七雄之中最强的是魏国。魏国变法图强魏国位于天下之中,四战之地,但随着魏文侯变法,魏国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如李悝,乐羊,西门豹、吴起等,特别是吴起,一手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是怎么报的仇?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庞涓

    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两人师承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兵家之法。为同门师兄弟,二人学成之后先后入仕,都渴望在这乱世之中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来竟演变为庞涓孙膑斗法,师兄弟相残。师出同门,显与乱世传说,孙膑是大名鼎鼎的孙子的后代子孙,但是此时家中已经没落。后上云梦山求学于鬼谷子时偶遇庞

  • 被庞涓砍了膝盖骨,还刻字在脸上的孙膑,复仇时有多狠?

    历史人物编辑:冯嘉慧标签:庞涓

    孙膑出自兵法之家,和庞涓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两人之间原本应该有深厚的情谊。但是自从庞涓在魏国当上了将军之后,他很担心自己的同学孙膑会取代自己。于是,他有计谋将昔日的同学骗到了魏国,并对其实时监视。随后,他编造了罪名陷害孙膑,导致对方失去双膝,再也无法行走,最后还在对方的脸上刻了字。此时孙膑才发觉自

  • 山东发现竹简,揭露孙膑擒庞涓的真相:为报私仇曾牺牲两士大夫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庞涓

    引言:每个人都,终究都难逃死亡的命运。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认为,即使我们的生命都会终结,但有些人却“死得其所”,他的死“重于泰山”。这句话用于评价司马迁自己也再好不过。司马迁一生受尽折磨,不过他却凭借坚强的意志写出《史记》,为后人了解历

  • 门神的人选居然有过孙膑、庞涓,甚至还有赵云,谈门神党的演变

    历史人物编辑:李行娱乐标签:庞涓

    几代门神的变迁史:从神灵到凡人前文说到了门神后来发展到第二阶段,就是开始出现有形象、有专职的门神。既然有专职,那自然会有门神的“上任”与“退休”。那么门神经历过几代的演变呢?且看下文分解。第一代门神:出身神明的神荼和郁垒对形象化、专职化的门神记载,最早的大概就是神荼和郁垒吧。根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