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掘坟墓”来形容魏惠王最贴切。其实,魏惠王最后的下场真的不必如此凄惨。他本可以继承父亲的遗志,延续父亲对魏国的统治,但魏惠王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惨败之后,他或许会明白这个道理。
当时,韩、赵、魏三个国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韩、赵、魏三国的祖先曾经一起侍奉过晋国,但是后来韩、赵、魏各自的势力发展壮大,干脆就取代了晋朝的治尧,三家瓜分了晋国,导致三皇子国家一分为二,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三大家族分晋后,魏国的势力发展最快,分晋的结果直接导致诸侯国进入新时代,即战国时代。
魏文侯,魏国的开国君主,很有本事。他手下有几个重要人物,李逵、吴起、西门豹。这三个人,虽然出身贫寒,但都相当出众,各自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李立、吴起变法在魏国征战,西门堡则发展农业和经济。三人通力合作,帮助魏逐渐发展。而魏文侯的下一任国君魏武侯,依旧沿着这条强国之路走下去,不断的扩张着魏国的版图。经过魏国两代君主的努力,魏国的国力得到了提升。
说到魏惠王,按照常人的逻辑,如果魏惠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稍微有所作为,他领导的魏国很有可能达到权力的顶峰,但是魏惠王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他的失败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魏惠王,又名魏婴,年少时聪颖过人,但终日玩耍多于学习。因为出生在强大的魏国,魏婴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周围的压力。相反,他觉得魏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可以永远称霸,天真的魏婴这样想,转眼间就到了魏国换君的时候了。
魏婴击败了他的对手,成功地成为了魏国的新主人。执政初期,魏惠王还是很有能力的,至少态度是端正的。他借魏国发展之势,安定民心。为了稳定局势,他挑选了一些人才,如:庞涓、公子昂等。魏惠王刚上位时,魏国被他管理得很好。可惜好景不长。
魏惠王一生最大的缺点就是虚荣。能以礼待才,而不愿重用。他只是把他们当作门面,让别人知道魏惠王是个贤明的人。为此,魏惠王挂念张仪,放了商鞅,逼走孙膑。总之,任何人才到了魏惠王身边,谁也留不住。他一生任命了三位总理。他们是恭伯、惠施、张仪。公孙错帮助魏惠王建功立业,已经是魏国元老,但魏惠王还是不听他的临终遗言,放走了商鞅。商鞅到秦国进行变法,把秦国搞得一团糟。很强大。此时的魏惠王不仅没有反省自己,反而后悔当初没有杀了商鞅。
再说说张仪,他刚到魏国见魏惠王时,就因为身着黑衣,被魏惠王和太子审问。提出国与国之间的背叛和信任问题,实在是荒唐可笑。
魏国之所以不能称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魏惠王的个人性格。他虚伪,不愿上进,不听劝告。他自己的做事方式导致他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与魏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迁都安义后,屡败屡战。两次与齐国交战战败,国力大损,被秦国报复。几代人的心血,一次次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