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百里奚前面几次听蹇叔的劝,都逢凶化吉,最后这次不听,倒了大霉

百里奚前面几次听蹇叔的劝,都逢凶化吉,最后这次不听,倒了大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澄丹彤 访问量:2993 更新时间:2023/12/13 1:54:19

晋国的诞生,来源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桐叶封唐。

且说,吕尚姜太公除了是周武王的尚父之外,还是周武王的岳父。

这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周武王。这个女儿名叫邑姜,为周武王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姬诵,即周成王,幼子名叫姬虞,字子于,由于是成王的弟弟,又称为叔虞。

周武王灭商后在位四年就挂了,成王小小年纪就登上了王位。

成王和叔虞哥俩的感情非常好,有一天,成王与弟弟做游戏,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型,塞给给弟弟,说:“我把这个封给你。”

摄政的周公旦知道了,认为天子无戏言,且其时唐国谋乱被平灭,周公旦便封叔虞于唐。

唐在河、汾之东,即今天山西南部的翼城、绛县、曲沃一带,地方百里。叔虞死,子燮袭位,因国境内有晋水,改国号唐为晋。

由此可见,晋国与周王室有着很深的渊源。而这种渊源,也成为了晋国能发展成为当世大国的很大一部分政治资源。

自叔虞开始,中间经过曲沃之乱,传国八代,到了晋献公

晋献公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国君,继位后,便奉行尊王政策,开拓疆土,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

为了平灭虢、虞等周边小国,他采取了一条“假道伐虢”之计,即以良马和玉璧贿买虞公,要从虞国借一条通道征伐虢国。

贪婪的虞公利令智昏、财迷心窍,竟然答应了晋献公的请求。

宫之奇和百里奚都看出了其中的巨大危险,宫之奇谏阻虞公说,晋吞噬同姓之国不止一二,之所以迟迟不敢对虞、虢两国动手,是因为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若虢国一亡,虞必不能幸存,万万不可借道于晋国。

无奈虞公不听,却振振有词地说,虢国是一个小国,与之相交,就象是交了一个弱朋友;而晋国是一个大国,与之相交,就象是交了一个强有力的朋友。为了交好一个弱朋友而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是傻子才干的事!坚持借道给晋国。

宫之奇劝谏不成,便让百里奚接着谏。百里奚却拒绝不干,说,虞公智力低下,向智力低下的人进献良言,就像委珠玉于道。夏杀龙逢,纣王杀比干,就因为这两个人强谏。我不能劝谏,而你也要危险了。

宫之奇顿足叫道,如此,虞国必然灭亡了,你和我一起逃亡吧。

百里奚摆手说,你自己逃走就可以了,如果再带上我,不是加重了你的罪吗?

于是,宫之奇走了,百里奚坚定地留了下来,准备用自己的眼睛来见证虞国的灭亡过程。

果然,晋国横穿虞国国境,顺利灭了虢国,回师途中突袭虞国,虞公及百里奚等文武官员皆为阶下囚,良马和玉璧,均物归原主。

晋献公嘲笑虞公说,你这个傻逼,能有什么作为?!并不杀他,而是待以寓公之礼,给他做个小地主,并用别的骏马和玉璧相赠,打趣说,我是不会忘记你借路给我攻打虢国的恩惠的。

虞公羞愧难当,暗悔当初没有听取不宫之奇的劝谏。回到晋献公特意为自己所安置的庄园,发现百里奚默默地跟随在后面,就严厉地斥责他,说,你的贤明远远高于宫之奇,宫之奇尚且知道不能借道给晋国,你必定也知道,怎么不对我进行劝谏?

百里奚和颜悦色,说,主公既然听不进宫之奇的劝谏,又怎么能听得进百里奚的劝谏?我之所以不进行劝谏,就是想留下来,以保护主公的安危。

虞公更加羞愧得抬不起头。

有一个名叫舟之侨的虢国大夫,投降了晋国,知道百里奚的贤能,想把百里奚推荐给晋献公,前来劝说百里奚。

百里奚断然拒绝,说,你不用劝我,我决定了,今生就虞公身边侍奉虞公终老一生了。再者说了,君子即使终生埋没自己的才能也不去敌国的土地,更何况是到敌国做官呢?就算我要做官,也绝不会做晋国的官。

舟之侨一听,好嘛,你百里奚不就是在讽刺我、埋汰我吗?一怒之下,就想好好整整百里奚,让百里奚吃不了兜着走。

你百里奚不是说要终生陪伴在虞公身边吗?我偏不让你遂愿;你百里奚现在跟随着虞公不是吃穿无忧吗?我偏要让你沦落为奴隶,穷困饿死。

舟之侨处心积虑地寻找着搞垮整倒百里奚的机会,可真甭说,机会很快就来了。

秦国的国君秦穆公即位已经六年,中宫空缺,他看中了晋献公的长女伯姬,想聘为夫人,派大夫公子絷前来晋国求婚。

与晋国那来自周王室的高贵血统比较起来,秦国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

传说,秦国国君的祖先是来自黄帝长子少昊氏一系,而实际上,到了周朝第八代王周孝王的时代,秦国国君的祖先只是一个养马的马夫。因为马养得好,周孝王一时高兴,就将秦地几十里的土地封给了这个马夫,让他做附庸于邻近大诸侯的小国国君。就是这样一个地处偏僻的蕞尔小国,不自暴自弃,不放弃对富国强兵的追求,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不断蚕食周边小国,占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渐渐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觑的中等以上的国家。

不过,说到底,秦国地处偏僻,毫不起眼,还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

秦穆公为秦国八任国君,为了与中原文化接轨,重回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他想到了与晋国联姻的法子。

晋献公让太史占卜,得出的结论是:与秦国利于姻好,不利于战争。于是,同意了这门亲事。

伯姬出嫁之日,心怀恶意的舟之侨使坏,向晋献公进了谗言,让百里奚作为陪嫁奴隶前往秦国。

侍奉虞公终老一生?放屁!

在虞公身边衣食无忧?做梦!

去那个还没开化的秦国做你的奴隶吧,哈哈哈哈!

百里奚彻底傻了眼,悲叹道,我空有济世大才,未能遇上明主舒展,年近老迈又成了奴隶,比仆妾都不如,耻辱啊,赤裸裸的耻辱!

悲叹过后,百里奚又想,既然这么屈辱,那就不如让我去死吧!

在死之前,他与命运做了最后一次斗争:逃亡。逃亡不成,再死不迟。

标签: 百里奚

更多文章

  • 百里奚:从只值五张羊皮,到高高在上的丞相,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百里奚

    引言:著名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成名要趁早,这句话也一直被许多人当成金科玉律去追求着,也是大家努力奋斗的精神之源,但是小编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主人公,就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就是五羊大夫百里奚,此人可谓是大器晚成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了。那么这位一代名相百里奚,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成名的呢?从身份卑微的奴隶到高

  • 商鞅:我跟百里奚比谁好?一秦人:谁好你心里没点数吗?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百里奚

    商鞅和百里奚都是秦国的改革家,他们做出的贡献都非常的大,那么这两个人比较起来谁更受老百姓爱戴呢,这不商鞅也比较疑惑,就问这个叫赵良的秦人,结果人家心里说:谁好,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那么这个赵良究竟是怎么回复的商鞅,小编就简单的说下。可能有朋友不太了解百里奚,稍微介绍一下,这个百里奚是春秋时虞国大夫,

  • 大家都知道五羖大夫百里奚厉害,那他的儿子你知道吗?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百里奚

    百里奚我们应该都不陌生,著名的“五羖大夫”,是秦穆公时期秦国的贤相,在其主政时期对内图强,对外图霸,帮助秦国拓地千里,称霸西戎,使当时的大秦成为少数能与中原强国晋国扳手腕的国家。虎父无犬子,父亲这么优秀,儿子自然也是相当的厉害,但与父亲是个贤相不同,他的儿子是个帅才,他们二人一相一帅,是当时秦国的顶

  • 东周列国志(1.47)百里奚拜相,运筹秦国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大表哥时尚标签:百里奚

    百里奚,虞国人,字井伯。四十多岁时流落到齐国,穷困潦倒,要饭果腹。一天他到齐国食至这个地方要饭时遇到蹇叔,蹇叔见他相貌不凡,问他姓名,留他吃饭。和他谈论时事,百里奚对答如流。蹇叔感叹道:“凭借你的才华,竟穷困到这种地步,这难道不是命吗?”于是留下百里奚,和他拜为兄弟。百里奚讨饭蹇叔家里也穷,百里奚为

  • 百里奚和商鞅谁对秦国贡献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百里奚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问赵良他跟百里奚比谁更厉害?赵良就把百里奚和商鞅从几个方面作了对比。一 为政方针百里奚:“五羖大夫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说的是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六、七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立晋国国君,一

  • 谁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贡献最大?大鹏认为不是百里奚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百里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更是艰难,从开化到富强,经历了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那么,谁对秦统一六国的贡献最大呢?您觉得是百里奚还是商鞅,是吕不韦还是范雎,是樗里疾还是张仪,是魏冉还是李斯?到底谁的功劳最大?有人认为是百里奚,因为他入秦之前,秦人基本上还处于未开化的状态,被中原各国屏蔽在朋友

  • 管仲VS百里奚-同时代等贤才均为宰相,司马迁却厚此薄彼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百里奚

    孟子曰,“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管夷吾(即管仲)从狱官中解救出来受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集赎回来被起用。管仲与百里奚既处于同一时代,且均为贤臣良将,在孟子眼中两人并驾齐驱,齐名远扬。经历相似,管仲曾经屡遭碰壁,百里奚多次求职失败;挚友相伴,管仲有鲍叔牙,百里奚有蹇叔;底层逆袭,齐桓公从囚徒中释

  • 百里奚:供职单位都垮台,蹉跎三十年一事无成

    历史人物编辑:陈悦时尚搭配标签:百里奚

    纵观“春秋五霸”的崛起,都有贤才辅佐。例如管仲、鲍叔牙辅佐齐桓公,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辅佐晋文公,子鱼辅佐宋襄公,孙叔敖辅佐楚庄王。而秦穆公的辅臣是谁?又有何突出贡献?在《史记》中却不是那么明显。“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 百里奚的儿子为什么叫做孟明视,是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人乐悠悠标签:百里奚

    百里姓百里,但是他的儿子却叫孟明视,为什么他的孩子名字这么奇怪呢?其实孟明是他的字,视是他的名字。按照常理他应该叫做百里视,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史书当中都称他为孟明视。其实春秋时期跟后来各个朝代不太一样,当时并不是大一统的国家,因此关于起名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当时的人也可以不跟父姓。许多人的名字是

  • 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惨?他后来的自刎结局老师一定没说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毛遂

    我们常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实践了。当时我们的年龄尚小,所以对“教书先生”所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的,也可能是出于当时老师那种严苛的教育手段,所以在我们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对老师是无比惧怕的。但当时老师在讲很多东西的时候,并不能做到有始有终,有些东西是有所删减的,比如当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