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春秋五霸”的崛起,都有贤才辅佐。
例如管仲、鲍叔牙辅佐齐桓公,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辅佐晋文公,子鱼辅佐宋襄公,孙叔敖辅佐楚庄王。
而秦穆公的辅臣是谁?又有何突出贡献?在《史记》中却不是那么明显。
“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史记·孔子世家》
这是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当时孔子三十岁,齐景公带着晏婴访鲁,齐景公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
齐景公询问孔子秦国国小又偏远,秦穆公怎么会称霸呢?孔子说:秦国虽小,但秦穆公志向远大;秦国地处偏远,但施政很正当。从囚徒中亲自提拔五羖大夫(即百里奚),面谈三天废寝忘食,然后放权处理政事。凭这些,别说秦穆公称霸诸侯,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
对于这段话的理解被司马迁带偏了,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秦穆公,而忽视了其称霸的重要辅臣——百里奚。
其实,百里奚与管仲完全可以齐名。孟子说过这么一句话,“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管夷吾从狱官中解救出来受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集赎回来被起用。
管仲辅佐过齐桓公,百里奚受用于秦穆公,正因为管仲、百里奚的辅佐,齐桓公、秦穆公才得以称霸诸侯。然而,司马迁却厚此薄彼,格外垂青管仲,而淡化了百里奚……
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周本纪》、《秦本纪》、《齐世家》、《晋世家》、《商鞅列传》留下诸多线索,拼凑一下百里奚的人生轨迹。
01求职于公孙无知
关于百里奚的出身,司马迁借用《商鞅列传》通过第三者介绍,“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五羖大夫”即百里奚的称号,“荆”是指楚国地界,“鄙人”是指乡野之人。
在《秦本纪》中,百里奚为举荐好友蹇叔,结合自己的坎坷经历来佐证蹇叔之贤能。所以,有一定的可信度。
“臣常游困于齐而乞食铚(今安徽宿县)人”,百里奚曾经在齐国游学,因家境贫寒没有饭钱,最终流落街头乞讨为生。“蹇叔收臣”,最后是蹇叔收留了百里奚。
百里奚与蹇叔开始建立友谊,两人人生就此产生交集。
“臣因而欲事齐君无知”,百里奚想要供职于齐国国君公孙无知。
在《齐世家》中,“三十二年,釐公同母弟夷仲年死。其子曰公孙无知”,齐釐公三十二年,即公元前699年,齐釐公一母同胞的弟弟夷仲年死去。公孙无知是夷仲年的儿子,齐釐公的侄子。
次年,齐釐公去世,其子姜诸儿齐襄公继位。齐襄公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复公孙无知,“绌无知秩服”,罢免了公孙无知的车服、级别生活待遇。这待遇是夷仲年死后,齐釐公参照太子的待遇赏赐给公孙无知。
“始为太子时,尝与无知斗”,姜诸儿做太子时,曾经与公孙无知大斗过,两人由此结仇。而今旧仇未去,再添新恨,“无知怨”。
齐襄公十二年,即公元前686年,“冬十二月,襄公游姑棼”,齐国大夫连称、管至父联手公孙无知杀害齐襄公。
随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桓公元年春,齐君无知游于雍林”,公元前685年春,公孙无知外出雍林游玩,被雍林人袭击杀害。公孙无知确实“无知”,自己杀害了外出游玩的齐襄公,自己竟然还敢外出游玩。
“蹇叔止臣,臣得脱齐难”,正是因为蹇叔阻止百里奚,所以才能免遭齐国灾难。“遂之周”,百里奚由齐国到了周王朝洛阳。
02养牛获姬颓青睐
“周王子颓好牛,臣以养牛干之”,周王子姬颓特别喜欢牛,百里奚就学习如何养牛,以此求取姬颓的赏识。
“五年,釐王崩,子惠王阆立”,公元前677年,周釐王去世,其子周惠王姬阆继位。周釐王姬胡齐为周庄王之子。“庄王嬖姬姚,生子颓,颓有宠”,周庄王的宠妃姚女士为姬颓生母,姬颓因此深受周庄王宠信。
周惠王二年,即公元前675年,边伯等五大夫不堪忍受周惠王侵占土地而造反作乱,燕、卫两国派兵相助攻打周惠王。
“惠王奔温(今河南温县),已居郑之栎(今河南阳翟)”,周惠王出国逃难跑到温邑,不久又被安排暂居郑国栎邑。
周惠王逃亡,先在温邑落脚,又辗转到郑国栎邑。《郑世家》明确了其中缘由。
“六年,惠王告急郑,厉公发兵击周王子颓,弗胜”,郑厉公六年(周惠王三年),即公元前674年,周惠王向郑国告急,郑厉公派兵攻打姬颓,但是并未获得胜利。“于是与周惠王归,王居于栎”。
“立釐王弟颓为王”,姬颓在燕、卫扶持下继位为周王。
“乐及遍舞,郑、虢君怒”,姬颓演奏了全套舞乐,郑国、虢国君王对此十分恼怒。姬颓演奏全套舞乐款待谁呢?“王者功成作乐”,大概是边伯等五大夫以及燕、卫。
“四年,郑与虢君伐杀王颓”,周惠王四年,即公元前673年,郑厉公会同虢君再次出兵讨伐姬颓,最终除掉了姬颓。
百里奚有一定的先见之明,姬颓还是“周王子”,百里奚就主动求职。然而,百里奚只看到姬颓一时风光,却未看透姬颓的悲惨结局,周王任上不足两年就被打下台。
“及颓欲用臣,蹇叔止臣”,等姬颓就要聘用百里奚,蹇叔再次出面阻止了。“臣去,得不诛”,百里奚听从了蹇叔,离开洛阳,所以未遭到牵连。
从公元前685年离开齐国,到公元前673年,百里奚在洛阳将近十二年,除了学会养牛,其他一事无成。
03虞国被俘成奴隶
“事虞君”,离开洛阳,百里奚又去了虞国求职。
“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百里奚明知在虞国不会受重用,但是为了那点薪水,坚持留在了虞国。
其实,百里奚供职虞国,“蹇叔止臣”。
百里奚在虞国的遭遇,需要参照《晋世家》来补充。
“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是岁”联系上文为晋献公二十二年;“假道”为借路;“复”说明这是第二次。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
“虞之大夫宫之奇谏虞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国国君,不能再借道给晋国了,这样子将会导致虞国灭亡。
然而,虞国国君却认为,虞、晋同出于姬姓,不至于自相残杀。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却劝说道,虢国都要被灭掉,怎么会偏爱虞国呢?“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这是成语“唇亡齿寒”的由来,虞虢相邻恰如唇齿相依。
虢国为王季之子的封国。王季又称为季历,乃是周文王姬昌之父。王季与太伯、虞仲都是古公之子。根据《吴世家》记叙,虞国、吴国均为虞仲之后的封国。而晋国则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所以,宫之奇认为晋国与虢国比与虞国血缘上更亲近。
“虞公不听,遂许晋”,虞国国君不听劝,答应借道给晋国。
“其冬,晋灭虢,虢公醜奔周”,当年冬天,晋国灭掉虢国,虢公姬醜逃亡周王朝。“还,袭灭虞”,晋军回撤时顺手灭掉了虞国。
“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晋军俘虏了虞国国以及大夫井伯、百里奚,把他们作为秦穆姬的仆役奴隶。
晋献公与周惠王同年继位,晋献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周惠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55年。这一年,在秦国纪年为秦穆公五年。
距离百里奚公元前673年离开洛阳,又过了十八年。
04入秦逆袭受重用
上文中“秦穆姬”又是谁呢?
这牵扯到秦晋姻亲关系。《晋世家》记载,“申生同母女弟为秦穆公夫人”,申生为晋献公太子,申生一母同胞的姐姐嫁给了秦穆公。《秦本纪》中,“四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秦穆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娶了申生的姐姐。
这就是说晋献公是秦穆公的老丈人。
“太子申生,其母齐桓公女也”,而《晋世家》又明确齐桓公是晋献公的老丈人。如此,秦穆公理所当然地叫齐桓公为姥爷。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及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在《秦本纪》中,司马迁明确虞国被灭在于贪图晋国的宝马、玉石。
百里奚不甘心被俘做奴隶,所以“亡秦走宛”——逃离秦国跑到了宛(今河南南阳)。宛应该是处于秦楚边界。
“楚鄙人执之”,百里奚被充作奴隶,身上肯定有烙印,所以在楚国边境又被抓了。百里奚是楚国人,大概是打算穿越边境逃回老家。
“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个能人,想要重金赎买。“恐楚人不与”,又担心楚国人不给,于是派人去楚国交易。
“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秦王有奴仆跑到了楚国,允许以五张黑色羊皮赎回来。秦国既不敢出高价,也不能明说百里奚的重要性。
“楚人遂许与之”,楚国人痛快地答应了。毕竟,当时百里奚已年逾七旬,楚国人未料到这老头儿是个人才,当然晋献公不是也没发现嘛。
“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秦穆公取消了他奴隶的身份,跟他商谈国事。“语三日,穆公大悦”,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了三天,收获颇大,兴奋不已。于是,“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从奴隶到大夫,百里奚实现人生逆转。
他将会有如何作为?又如何辅佐秦穆公称霸诸侯呢?百里奚华丽开启下半生,且听下回分解。
还有一个问题,秦穆公从哪里听说百里奚呢?大概是虞国大夫宫之奇。“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劝谏虞君无效,宫之奇带领家族离开了虞国。
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
从公元前685年在齐国求职公孙无知,到公元前655年入职秦国,这三十年里百里奚衰神相伴,可以说一事无成。
然而,百里奚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多大年龄,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耐得住寂寞,才能待到花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