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百里奚和商鞅谁对秦国贡献更大?

百里奚和商鞅谁对秦国贡献更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赞 访问量:343 更新时间:2023/12/13 6:52:06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问赵良他跟百里奚比谁更厉害?赵良就把百里奚和商鞅从几个方面作了对比。

一 为政方针

百里奚:“五羖大夫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

说的是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六、七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立晋国国君,一次救楚国之祸,以德服人,以仁教民,令巴蜀前来纳贡,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百里奚奉行的是儒家治国,

商鞅:“今君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日绳秦之贵公子。”

说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主,大兴土木工程,这是没有功劳的,刑法太子老师,残害百姓,你的政令比国君的命令还要深入人心,天天用新法来约束贵族子弟。

赵良不懂迁都咸阳有什么意义,商鞅建咸阳宫是从秦国长远发展考虑。再来说说这个赵良,他是秦国贵族,商鞅变法富了国民却伤害了贵族利益,作为贵族公子的赵良只看到了他的利益受到了伤害,却不知道秦国大部分老百姓在变法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是赵良的狭隘的地方。

二 个人生活

百里奚:“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百里奚为相,累了不坐车,热了不张伞,出行没有护卫,功名载入史册,德行流传后世,死后秦国男女老幼痛哭流涕,孩子不唱歌,连舂米的都不喊号子了。

商鞅:“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商鞅出门大讲排场,武士带着武器前呼后拥,没有护卫是断不敢出门的。

商鞅变法伤害了贵族利益,有人要行刺商鞅这是肯定的,为了自身的安全,就是他不这样做,孝公为了保护商鞅也必须做到防范于万一。

这些都是赵良无法理解的,因为赵良是新法的否定者,只能说赵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百里奚强秦一代,而商鞅强秦七代直至统一天下。

百里奚身先士卒,与百姓同劳动共甘苦,以身示范,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百姓,国人从上到下都很敬佩百里奚,所以百里奚一死,国人都很怀念他。

百里奚辅佐穆公收复戎狄二十个国家,国土面积扩大了一千多里,在晋襄公背叛秦国的时候还给予粮食到晋国救灾,让天下人都敬佩,诸侯都愿意尊穆公为霸主,秦国也就是在穆公时代崛起为春秋一霸,但是穆公、百里奚一死,秦国倒是走向颓废,后代十五代君王毫无作为,直到孝公。

时代不同,为政方针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特别到了战国时期,百里奚的以德服人的儒家治国理念再无用武之地,各国都秉承着谁强谁就做老大。

商鞅变法留给了秦国一整套很规范的律法系统,后代国君可以不用商鞅这个人,只需要坚决执行新法就能使秦国稳步走向强大。

后来秦惠文王杀商鞅用新法,引进人才,用张仪破六国合纵,秦国开始东出图霸天下。

标签: 百里奚

更多文章

  • 谁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贡献最大?大鹏认为不是百里奚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百里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更是艰难,从开化到富强,经历了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那么,谁对秦统一六国的贡献最大呢?您觉得是百里奚还是商鞅,是吕不韦还是范雎,是樗里疾还是张仪,是魏冉还是李斯?到底谁的功劳最大?有人认为是百里奚,因为他入秦之前,秦人基本上还处于未开化的状态,被中原各国屏蔽在朋友

  • 管仲VS百里奚-同时代等贤才均为宰相,司马迁却厚此薄彼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百里奚

    孟子曰,“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管夷吾(即管仲)从狱官中解救出来受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集赎回来被起用。管仲与百里奚既处于同一时代,且均为贤臣良将,在孟子眼中两人并驾齐驱,齐名远扬。经历相似,管仲曾经屡遭碰壁,百里奚多次求职失败;挚友相伴,管仲有鲍叔牙,百里奚有蹇叔;底层逆袭,齐桓公从囚徒中释

  • 百里奚:供职单位都垮台,蹉跎三十年一事无成

    历史人物编辑:陈悦时尚搭配标签:百里奚

    纵观“春秋五霸”的崛起,都有贤才辅佐。例如管仲、鲍叔牙辅佐齐桓公,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辅佐晋文公,子鱼辅佐宋襄公,孙叔敖辅佐楚庄王。而秦穆公的辅臣是谁?又有何突出贡献?在《史记》中却不是那么明显。“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 百里奚的儿子为什么叫做孟明视,是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人乐悠悠标签:百里奚

    百里姓百里,但是他的儿子却叫孟明视,为什么他的孩子名字这么奇怪呢?其实孟明是他的字,视是他的名字。按照常理他应该叫做百里视,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史书当中都称他为孟明视。其实春秋时期跟后来各个朝代不太一样,当时并不是大一统的国家,因此关于起名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当时的人也可以不跟父姓。许多人的名字是

  • 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惨?他后来的自刎结局老师一定没说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毛遂

    我们常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实践了。当时我们的年龄尚小,所以对“教书先生”所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的,也可能是出于当时老师那种严苛的教育手段,所以在我们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对老师是无比惧怕的。但当时老师在讲很多东西的时候,并不能做到有始有终,有些东西是有所删减的,比如当时老

  • 毛遂自荐之后,平步青云,挂帅出征,居然全军覆没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毛遂

    在大家对于想参与一件事,又不知道领导有没有想到你的时候,你心里可能会想起“毛遂自荐”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如果运用得当,轻则会让你脱颖而出,升升职什么的,重则可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然而,这个成语的创立者-毛遂,从自荐之后获得了短暂的成就也像昙花一现似得毁于这个成语。且说,公园前二世纪中期,毛遂还是赵国平

  • 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惨?只能说是一场人生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毛遂

    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有着至少一位厉害无比的政治家,赵国最出色的政治家当属平原君莫属,齐国有大名鼎鼎的孟尝君,魏国有慧眼识珠的信陵君,楚国则是足智多谋的春申君。平原君家中坐有门客无数,每当赵国有难,平原君就从这些门客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去应对。以上所说的四位政治家,被称为“战国四公子”。平原君作为四公子的

  • 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凄凉?历史老师肯定没有告诉过你这些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毛遂

    毛遂自荐这一成语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比喻自己推荐自己担任重要的事情去做。而这个成语也成为很多人激励自己勇敢向前进的座右铭。然而,事物总是矛盾的,谁也不能肯定一件事的发生究竟是好是坏。事物变化莫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峰回路转变成好事。我们从来只知道毛遂自荐的成功,却不知道在此之后毛遂也因此丢掉

  • 毛遂自荐成功后,被赵王任命为将军,不久便羞愧“自刎”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毛遂

    "毛遂自荐"的典故几乎妇孺皆知,但是"毛遂自刎"的故事知道的就比较少了。同是毛遂,自荐与自刎,前后时间相差不过一年,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毛遂是成也"自荐"、败也"自荐"。公元前260年,赵国与秦国爆发了长平之战,两个国家都堵上了国运。决战前,秦国久攻不下,秦相范睢使离间计,赵孝成王听信谗言

  • “毛遂自荐”家喻户晓,可自荐后死得多惨?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毛遂

    现在社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交通越来越便利,网络越来越普及……这些变化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竞争和挑战。机会是需要自己把握的,自己要是不主动,运气砸头上都没用。从小老师教育我们学习毛遂,要有自荐的勇气,把握住机会。人人都知道学习毛遂,以毛遂的事例来激励自己。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