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周列国志(1.47)百里奚拜相,运筹秦国霸业

东周列国志(1.47)百里奚拜相,运筹秦国霸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大表哥时尚 访问量:3213 更新时间:2023/12/13 6:47:26

百里奚国人,字井伯。四十多岁时流落到齐国,穷困潦倒,要饭果腹。一天他到齐国食至这个地方要饭时遇到蹇叔,蹇叔见他相貌不凡,问他姓名,留他吃饭。和他谈论时事,百里奚对答如流。蹇叔感叹道:“凭借你的才华,竟穷困到这种地步,这难道不是命吗?”于是留下百里奚,和他拜为兄弟。

百里奚讨饭

蹇叔家里也穷,百里奚为村中人养牛糊口。当时公孙无知悬榜招贤,百里奚想去应召。蹇叔说:“先君的儿子逃亡在外,无知窃取非分之位,早晚会事败。” 百里奚听了,打消了应召的念头。

百里奚母牛

子颓喜欢牛,百里奚投奔他被留作家臣。蹇叔去探望百里奚,见到子颓后告诫他:“我看此人志大才疏,所结交的都是谄媚小人,过不了多久就会败落,你最好离开他。”

百里奚也想念妻儿了,于是跟着蹇叔回了虞国,可惜妻子杜氏因家贫已流落到他乡。百里奚十分伤感。

蹇叔的朋友宫之奇是虞国大夫,蹇叔去见宫之奇,请他帮忙把百里奚推荐给虞公。虞公拜百里奚为中大夫。蹇叔说:“我看虞公见识浅薄而又自以为是,你跟他不会有作为。”百里奚说:“我受穷的时间太长了,就像涸辙之鱼,太需要水了。”蹇叔说:“那好吧,我不劝你了。我将去宋国鸣鹿村定居,将来你到那里去找我。”

后来,百里悉辗转来到秦国,秦穆公请他指教,百里奚说:”当年平王迁都后,犬戎作乱,秦襄公奉王命平定岐、丰之地,这片险要之地周朝不能守持,尽封秦有,这是上天要兴我秦国啊。为防戎、狄之患,秦不懈练武,所以兵强;不参加中原会盟,所以实力独存。如今西戎有数十个小国,我们可以吞并这些土地来耕作,可以俘获百姓来征战。这是中原诸侯不能与君相比的。国君要以德抚慰人心,再以武力征伐天下,时机成熟,便可进取中原,将胜券在握,霸业可成!”

岐、丰要地

秦穆公激动地站起身来,说:“如今我得井伯,犹如齐国得了仲父啊!”

百里奚又将蹇叔推荐给秦穆公,秦穆公拜蹇叔为右庶长,

又拜蹇叔的儿子白乙丙为大夫。

标签: 百里奚

更多文章

  • 百里奚和商鞅谁对秦国贡献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百里奚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问赵良他跟百里奚比谁更厉害?赵良就把百里奚和商鞅从几个方面作了对比。一 为政方针百里奚:“五羖大夫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说的是百里奚在秦国为相六、七年,向东讨伐郑国,三次立晋国国君,一

  • 谁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贡献最大?大鹏认为不是百里奚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百里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更是艰难,从开化到富强,经历了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那么,谁对秦统一六国的贡献最大呢?您觉得是百里奚还是商鞅,是吕不韦还是范雎,是樗里疾还是张仪,是魏冉还是李斯?到底谁的功劳最大?有人认为是百里奚,因为他入秦之前,秦人基本上还处于未开化的状态,被中原各国屏蔽在朋友

  • 管仲VS百里奚-同时代等贤才均为宰相,司马迁却厚此薄彼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百里奚

    孟子曰,“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管夷吾(即管仲)从狱官中解救出来受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集赎回来被起用。管仲与百里奚既处于同一时代,且均为贤臣良将,在孟子眼中两人并驾齐驱,齐名远扬。经历相似,管仲曾经屡遭碰壁,百里奚多次求职失败;挚友相伴,管仲有鲍叔牙,百里奚有蹇叔;底层逆袭,齐桓公从囚徒中释

  • 百里奚:供职单位都垮台,蹉跎三十年一事无成

    历史人物编辑:陈悦时尚搭配标签:百里奚

    纵观“春秋五霸”的崛起,都有贤才辅佐。例如管仲、鲍叔牙辅佐齐桓公,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辅佐晋文公,子鱼辅佐宋襄公,孙叔敖辅佐楚庄王。而秦穆公的辅臣是谁?又有何突出贡献?在《史记》中却不是那么明显。“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 百里奚的儿子为什么叫做孟明视,是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人乐悠悠标签:百里奚

    百里姓百里,但是他的儿子却叫孟明视,为什么他的孩子名字这么奇怪呢?其实孟明是他的字,视是他的名字。按照常理他应该叫做百里视,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史书当中都称他为孟明视。其实春秋时期跟后来各个朝代不太一样,当时并不是大一统的国家,因此关于起名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当时的人也可以不跟父姓。许多人的名字是

  • 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惨?他后来的自刎结局老师一定没说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毛遂

    我们常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实践了。当时我们的年龄尚小,所以对“教书先生”所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的,也可能是出于当时老师那种严苛的教育手段,所以在我们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对老师是无比惧怕的。但当时老师在讲很多东西的时候,并不能做到有始有终,有些东西是有所删减的,比如当时老

  • 毛遂自荐之后,平步青云,挂帅出征,居然全军覆没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毛遂

    在大家对于想参与一件事,又不知道领导有没有想到你的时候,你心里可能会想起“毛遂自荐”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如果运用得当,轻则会让你脱颖而出,升升职什么的,重则可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然而,这个成语的创立者-毛遂,从自荐之后获得了短暂的成就也像昙花一现似得毁于这个成语。且说,公园前二世纪中期,毛遂还是赵国平

  • 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惨?只能说是一场人生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毛遂

    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有着至少一位厉害无比的政治家,赵国最出色的政治家当属平原君莫属,齐国有大名鼎鼎的孟尝君,魏国有慧眼识珠的信陵君,楚国则是足智多谋的春申君。平原君家中坐有门客无数,每当赵国有难,平原君就从这些门客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去应对。以上所说的四位政治家,被称为“战国四公子”。平原君作为四公子的

  • 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凄凉?历史老师肯定没有告诉过你这些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毛遂

    毛遂自荐这一成语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比喻自己推荐自己担任重要的事情去做。而这个成语也成为很多人激励自己勇敢向前进的座右铭。然而,事物总是矛盾的,谁也不能肯定一件事的发生究竟是好是坏。事物变化莫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峰回路转变成好事。我们从来只知道毛遂自荐的成功,却不知道在此之后毛遂也因此丢掉

  • 毛遂自荐成功后,被赵王任命为将军,不久便羞愧“自刎”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毛遂

    "毛遂自荐"的典故几乎妇孺皆知,但是"毛遂自刎"的故事知道的就比较少了。同是毛遂,自荐与自刎,前后时间相差不过一年,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毛遂是成也"自荐"、败也"自荐"。公元前260年,赵国与秦国爆发了长平之战,两个国家都堵上了国运。决战前,秦国久攻不下,秦相范睢使离间计,赵孝成王听信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