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在实践了。当时我们的年龄尚小,所以对“教书先生”所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的,也可能是出于当时老师那种严苛的教育手段,所以在我们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对老师是无比惧怕的。
但当时老师在讲很多东西的时候,并不能做到有始有终,有些东西是有所删减的,比如当时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道理,真理可能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这句话影响了我很久,让我学会了在受委屈的时候长时间的忍耐。
结果长大之后才知道这个我奉为圭臬的道理,原来还有大反转的后半句话,然而迟到的真理并没有什么用,当然老师的初心总是好的,他们并不希望我们在这么小的时候就接受到这么多负面的东西,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有一篇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叫毛遂自荐,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惨?他的结局老师一定没说过。
寓言故事中的大反转
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最多的,除了那些简短的唐诗之外,可能就是言简意赅的寓言故事了,因为当时的我们年龄不大,对于那些枯燥乏味的陈词滥调已经产生了一些抗拒心理,所以偶尔两篇诙谐有趣的寓言故事总是能够调节我们枯燥的学习氛围。
它总是通过一个非常简短但是相当有趣的古代小故事,通过主人公滑稽可笑的做法引起我们的兴趣,加深我们的记忆,最后让我们从中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比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这些寓言故事对当时处于模仿记忆阶段的我们记忆是很深刻的。
所以老师非常愿意去讲解,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对于有些东西并没有讲到,不是说老师偷懒,而是这些寓言故事最后的大反转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好处,甚至会产生错误的导向,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
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匡衡小时候家里穷得看个书都没有光亮,最后将自己家的墙壁凿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的光照看书,后来还勤工俭学甚至还通过自己的额努力当上了丞相,但是后续的故事是非常气愤的,并且老师并没有提到。
匡衡在当了丞相之后自己就飘了,觉得自己手握重权,于是开始借机敛财,开始强占土地,搜刮民脂民膏,可以说成了百姓生恶痛觉的贪官,随后还在朝廷中陷害他人最终被免去丞相的职位,被贬为庶人之后也是个千夫所指的结局。
毛遂的超强自信心
同样结局产生大反转的人还有自信心爆棚的毛遂,说到毛遂自荐这个寓言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耳熟能详,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变得相当强大,其余的六个国家可以说是人人自危,之后秦国便选择了当时实力仅次于自己的赵国开战。
当时秦国的文臣和谋士都非常多,赵国总体而言还是不如秦国的,所以在战争中的形势对于赵国并不是很有利,意识到这种情况的赵王决定带着一群能言善辩的人去楚国寻求帮助,于是大摆宴席,寻找这样的人才。
原本是计划找十个人的,但是找来找去也就只有九个人,就在场面十分尴尬的时候,一个叫毛遂的人站了出来,说他愿意随大王前往,经过一番说辞之后,赵王也就同意毛遂一同前往楚国。
但是当时的楚王比较会审时度势,他知道如果现在选择帮助赵国,那么无疑就是选择与当时最强大的秦国为敌,所以在交谈的时候玩了一手缓兵之计,迟迟不肯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此面对危急的战况,赵王就只能干着急。
这时候毛遂站了出来,直接不顾当前的场面对着楚王分析当前的局势,告诉他楚国与赵国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如果秦国灭掉赵国,那么最后楚国也是难逃魔掌,秦国没了赵国的牵制,就会更加的肆无忌惮,如此一番激烈而又到位的话语掷地有声。
此时的楚王感觉到,毛遂的性格很好,敢于直言并且分析到位,于是就同意了赵王出兵的请求,此后,毛遂在赵国的名声开始传播,并且还成了赵王的幕宾。
后续的悲剧
小时候的故事原本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其实还是有后续的,并且剧情发生了大反转,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就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古代也是如此,不久,楚国和齐国之间就翻了脸,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当时的燕国实力正盛,便出兵开始攻打赵国,凭借当时赵国的实力无法与燕国抗争,面对楚国放弃同盟,赵国陷入了一个相当困难的地步,此时的赵王想起了第一次为国家化解危难的毛遂,但是这次却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原因就是这次派出毛遂并不是让他去寻求援助,而是直接带兵去打仗,这样一来就有点越俎代庖了,毛遂在言辞当面可能算是相当擅长,但是对于指挥打仗来说那就是涉及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但是奇怪的是毛遂并没有拒绝,他像当年一样有一种迷之自信,认为自己既然能够劝得动楚王就能上阵打仗,结果现实却狠狠拍碎了他的自信心,两军交战的时候,毛遂的临场指挥压根没有丝毫的作用,很快赵国的所谓军队就被燕国打的七零八落。
败局已定之后,赵王并没有治毛遂的罪,而是将其削去官职贬为庶人,但是此时的毛遂却感觉自己罪孽深重,选择挥剑自刎,最终自信的毛遂也并没有善终。
总结
所以说自信也得有个程度,盲目的自信终究只是害人害己,由此可见,当时老师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结局也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