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襄公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他身处两周之际激烈动荡的年代,是秦国的第位国君。由于他在位仅十二年,关于他的事迹和功业,文献记载比较贫乏,只有《史记·秦本纪》约略数语。然而,从这些简略的记载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关于他的些重大事件。通过对这些进行冷静地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秦襄公如何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抓住历史的机遇,顺应时代要求,使秦由一个弱小的部落跃而成为西方强从而奠定了己无可代的历史地位。
一、适时调整秦、戎关系
公元前777年,即西周幽王五年,秦襄公袭其父庄公西垂大夫之位,成为嬴秦部族的新任将领,继续为周王朝守卫两北边陲。其实,襄公本是庄公之次于,其长兄名为世父,按理说西垂人夫的世于之位本应巾世父继承,不过世父伐戎心切,甘愿让位于其襄公。《史记秦本纪》是这样记载的: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
世父说这句话之吋,大约就宜王命庄公笫五人伐西戎之前。大概年轻的世父亲眼睹其机父秦仲被戎人杀害,从此便对戎人产生了极度的仇恨,故愤而发死逝耍为祖父报仇,人有不灭胡虔终不还之志。
世父个大性好武之人,在随庄公伐戎之前,他就廿愿将世子之位让于笫襄公。由于庄公在位长达四十四年之久,襄公即位之吋,年龄上已是人到屮年,当说他已被当成熟的政治经验。即位之初的秦襄公,立叩便展现了他与众不的政治才能,在对待戎族部落的关系上,先便釆取与部分戎族和解的外交策略。
要知近,在庄公统治的四十四年当中,秦、戎双方势不两立,二者足处在激烈对抗的敌对关系屮,以庄公、世父为代表的秦贵族,长期奉行的是与戎族对抗的政策,是强硕的主战派。而以太子襄公为代表的部分秦人,或许有意缓解与戎族紧张关系,冷静的主和派。
因此,襄公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就采取政治联姻的方式,将自己的妹妹嫁于丰王为妻。丰王称王,大概娃戎族的一支,其所居的丰地,绝不是周王畿腹地岐、丰之地的丰,而应是与秦接壤,地处陇东带。襄公嫁妹于丰王之举,是襄公执政之初的头等大事,叨确地显示出秦、戎和解的战略意图,对秦人的发展有非同般的意义。
考察西周晚期秦、戎的关系,并非只有冲突和对抗。然在秦仲、庄公统治之时,秦人逐歩向华夏族靠拢,有意识地吸收华夏地区先进的礼乐文化,但秦人世代生活在甘陇一带,与戎族杂处,秦、戎双方在经济文化上必然存有许多共同之处,部族之间要彼此交往,甚至通婚,也是常有之事。倘若秦与戎族一直是处于势不两立、剑拔弩张的紧张对峙状态,这对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襄公嫁妹于戎王之举,表了他对当时的秦、戎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显示出一个领袖人物所有的胆略。秦、戎之间的政治联姻,一方面可以适吋改变秦与戎族的对抗关系,暂时与部分戎族达成和解,另方而也可以分化解戎族势力。从长远的度来,这样的举措对于赢秦族体的壮大和国力的充实,无疑是更利的。
二、徙都开邑
襄公二年(前776年),嬴秦族再次遭受到了戎族的大规模攻袭。周幽王即位之初曾有太室之盟,遭到戎族部落的公然反叛,致使周、戎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替周王室保西垂的秦使首当其冲,成为戎人侵犯的首要目标。守卫两垂的襄公的长兄世父,世父对戎人怀有深仇大恨,当年曾立杀戎,是坚定的主战派,此刻戎族兵临城下,世父毫不迟疑地率军出击。
然而不幸的,世父与戎人交战失利,他本人也被活捉。但是我们却可以发现,秦军虽然失利,可是西垂城仍然完好,并未陷落,为此时秦的国力远远强于当年被戎人围剿的大骆一族,且西垂城经过庄公近四十年的经营变得高大坚同、易守难攻,这也就在世父兵败被俘之后西垂仍然坚守的原因。
另外,世父也在被掳的一年后被戎人放回,笔者认为,这其实与襄公叩位之初与部分戎族的政治联姻不无关系。由于前一年襄公嫁妹于丰王,分化了戎族的部分势力,故而可以推测,在世父被掳之后,襄公一方而囤积武力,整军备战,另一方而则通过丰王从中斡旋,以外交方式来营救世父。可以说,世父的冋归,襄公利川戎族内部的利害关系,通过武力和外交并用的方式努力的结果。
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足当西垂被围,世父出击之吋,秦襄公人在何处?是在战场还是在别处?若是在别处,那又体呈什么地方呢?《史记·秦本纪》未记载,不过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信息:秦襄公在即位的第二年迁都于汧。这就说明,襄公留长兄世父镇守西垂城,自己则率领部分族众东越陇山,徙都汧邑,以此作为秦人的新都。
秦襄公迁徙都城汧邑的举措,有着十分重耍的战略意义。汧作为秦的新都,所具备的应该是一个军事都邑的性质,是秦襄公实施东进战略的个重要据点。而秦的大本营——西垂——并没有被襄公放弃,而是命自己的长兄世父镇守,秦的大部分贵族和主力部队也都是留守西垂的。
至此,汧与西垂连成一片,秦人所控制的地域再次扩大,陇山两侧的战略要地已完全被秦人占据。更为重耍的是,秦人从此越过了陇山,势力已经延伸到了关中地区。汧邑作为秦人东进的桥头堡,不仅在周室告警之吋,为秦襄公将兵救周提供了军事上的便利,而且还为今后秦人立国于关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歩。
三、抓住历史机遇
襄公统治时期,秦的实力已经极其强大,其地位在当时东方许多贵族的眼中迅速上升,被视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势力。公元前773年(幽王九年、襄公五年),担任幽王司徒的郑桓公在同王室史官太史们分析当前的政治局势吋,曾问道:“姜、赢其孰兴?史们对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赢也,且大,其将兴乎!”当时秦仲早已死去,史们所称的“赢”即是指秦仲的后人秦襄公,他将秦与早已立国的齐相提并论,认为这两国“且大、将兴”。可见襄公时的秦在当时人看来已前途不可限量。
相比较秦的发展,西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幽王末年,蓄积已久的社会矛终于激化,如火山喷涌般爆发出来,导致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周室内部的继承纷争。
总的来说,东周初的周、秦双方存在很明显的相互利用的合作关系,在这笔政治交易中,秦是最大的受益者。
秦襄公的英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先尊幽王,后尊平王,对幽王忠心耿耿,对平王却是虚与委蛇。他利用天子威信的下降,率先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全力攻逐宗周地区的戎族势力。襄公此举,表面上看是在为复兴周室效犬马之劳,实则却是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为秦人在关中地区站稳脚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伐戎至岐
骊山之役结束后,周贵族内部还在忙于王室正统地位的纷争。此吋的关中地区呈现出权力真空状态,这预示着西北地区的政治舞台开始迎来了主要角色的大变换,有资格填补这个的只能是个有华夏文化传统的,并以农、牧经济并重的强大族体,而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政治势力,非赢秦莫属。
公元前766年,即秦襄公十二年,与犬戎作战长达五年之久的襄公伐戎而至岐,也就在这年,戎马一生的襄公死于东征伐戎的军旅途中。起初秦与戎族的作战十分艰苦,然而襄公夺取岐、丰之地的雄心壮志始终不曾改变,正因为如此,襄公的所作所为给秦立国于关中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他的继任者沿着襄公的步伐,继续征伐关中地区的戎族势力,步步实现他的战略意图,逐步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最终使秦成为西北地区名副其实的强大诸侯国。
五、总结
秦作为一股冉冉上升的政治新基,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完全有能力担当填补关中地区这一权力真空的重任。从此,秦人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历代国军的努力经营下,东进中原,西霸西戎,厉行变法,富国强兵,进而统一六国,北驱匈奴,南并百越,最终一统天下,最终成为公元前3世纪屹立于东方大地上的强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