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凄凉?历史老师肯定没有告诉过你这些

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凄凉?历史老师肯定没有告诉过你这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旭阳 访问量:2499 更新时间:2023/12/17 20:32:53

毛遂自荐这一成语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比喻自己推荐自己担任重要的事情去做。而这个成语也成为很多人激励自己勇敢向前进的座右铭。

然而,事物总是矛盾的,谁也不能肯定一件事的发生究竟是好是坏。事物变化莫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峰回路转变成好事。

我们从来只知道毛遂自荐的成功,却不知道在此之后毛遂也因此丢掉了性命。

门客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鼎立。

乱世出英雄。从前只有贵族才能当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今只要有真才实干得到赏识就能平步青云,在各诸侯国中谋个一官半职。

所以平民要想实现理想抱负投靠一些世家大族或者皇亲国戚这类的势力,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

由此,当时出现了很流行的“门客”这一职业。这些门客被有权有势的世家所豢养,希望在危急时刻可以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然而,这样危机的时刻少之又少,所以这群门客大多数时候摸摸鱼,混吃混喝罢了。

门客成为人人艳羡的轻松职业,而真正受人追捧还是因为“攀比”。

当时曾有着名声远扬的四个公子哥,分别为楚国的黄歇、齐国的田文、魏国的魏无忌和赵国的赵胜,被称为“战国四君子”。

四位君子礼贤下士为人称赞,也由此出现了以门下门客的数量来品评贤德的高低。因此,四位君子更加广纳门客。

然而,入选成为门客的门槛却不断拉低,门客的质量也就良莠不齐,真正有才学的人混在其中很难受到重用。

毛遂自荐

毛遂就是平原君赵胜麾下的一名门客。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长平之战。

战前,秦国和赵国的军事实力不相上下。从战国地图上可以看到,秦国与赵国接壤,同时赵国也抵挡了秦国进军的路线。

长平之战,赵括率领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秦军势如破竹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眼见灭国近在眼前。

赵孝成王恐惧不已,与大臣思来想去决定派遣自己的弟弟赵胜率领二十位门客出使楚国寻求救援。

然而,赵胜门客不下千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也只找出了十九人。

凑不够二十人,赵胜急得是上蹿下跳。突然一名叫毛遂的门客请求拜见赵胜,说道自己就是那第二十位门客。

赵胜心下疑惑传进来毛遂,发现有些陌生,于是问道:“先生在我手底下干了几年了?”

毛遂答道:“三年。”

赵胜一听觉得不靠谱,这都在我门下吃白食三年了,我都没听过他的名字,怎么能担任这么重要的人物呢。

于是,赵胜为了顾及毛遂的面子委婉地说道:“一个人的才华就好比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不管再怎么遮挡,锥子都会刺破口袋显露出来。先生在我门下三年,我却从来都没听说过先生的名字,恐怕先生并不是我想找的锥子。”

谁知,毛遂不以为然,淡定地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要是您能早点锥子放在口袋里,如今怕是锥子把都跑出来了,何况是锥子尖。”

由此毛遂自荐成语流传千古。

而事实上,毛遂确实有善辩的才干。

毛遂跟随赵胜来到楚国后。赵胜请求楚国出兵支援,使尽浑身解数,说得天花乱坠,就是不见楚君有支援的意向。面对秦国,楚国也不想引火上身。

毛遂眼见如此,觉得是时候将锥子尖漏出来了!于是他走上谈判会场的大殿,执剑对着楚王说:“想当年白起率军和楚国交战,楚国欺辱了大王您的祖先,这样的深仇大恨连我们赵国都看不下去!合纵不仅益于赵国更是利于楚国!”

毛遂一番话真正打动了楚王发兵,由此秦军撤退解了赵国围城之困。从此毛遂深受赵国重用,任职高官。

毛遂自刎

然而,毛遂自荐从楚国回来后,闻名赵国。

邯郸围城之战的第二年,燕国见赵国一场大战元气大伤,就集结大军进攻赵国。此时的赵国并没有能担任将帅的人才,赵王一时为难不已。

这时有人推荐毛遂为将军率领军队出战。赵王当即点头称善,立马任命毛遂上任抗击燕军。

毛遂傻眼了,自己虽然口才了得,但是在军事上是一窍不通,一个“门外汉”怎么能担此大任。

于是毛遂连夜进宫拜见赵王,坦言自己一介文官哪里懂得兵法打仗,怕有负君王期待,望赵王能收回成命。

可赵王铁了心就是让毛遂上战场,毛遂如何推辞都不管用。

于是,毛遂只能硬着头皮上。没有天赋就是没有天赋,毛遂哪里懂得如何排兵布阵,最终这支赵军不敌燕军全军覆没。

毛遂看着满地的赵军尸体,无言面对赵国的父老乡亲,于是跑到一处山林中,拔剑自刎而死。

毛遂这把“锥子”到底是折断了。毛遂虽然能刺破口袋,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口袋都能刺破。赵王的昏庸、奸人的陷害,让一个闪闪发光的星辰就此陨落,如今落得这样的下场确实令人痛惜不已。

标签: 毛遂

更多文章

  • 毛遂自荐成功后,被赵王任命为将军,不久便羞愧“自刎”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毛遂

    "毛遂自荐"的典故几乎妇孺皆知,但是"毛遂自刎"的故事知道的就比较少了。同是毛遂,自荐与自刎,前后时间相差不过一年,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毛遂是成也"自荐"、败也"自荐"。公元前260年,赵国与秦国爆发了长平之战,两个国家都堵上了国运。决战前,秦国久攻不下,秦相范睢使离间计,赵孝成王听信谗言

  • “毛遂自荐”家喻户晓,可自荐后死得多惨?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毛遂

    现在社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交通越来越便利,网络越来越普及……这些变化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竞争和挑战。机会是需要自己把握的,自己要是不主动,运气砸头上都没用。从小老师教育我们学习毛遂,要有自荐的勇气,把握住机会。人人都知道学习毛遂,以毛遂的事例来激励自己。但是,

  • 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惨?他的结局老师一定没说过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毛遂

    在我们小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个成语,那便是毛遂自荐,因为长辈们常常希冀自己的孩子能主动去把握机会,表现自我。正是因为毛遂自荐这个出自一个名叫毛遂的人的典故,他敢为众人所不敢做的事情,最终获得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现实中的毛遂在自荐后,虽然一定程度上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其最终结局却是十分凄惨,而

  • “毛遂自荐”家喻户晓,可自荐后下场多惨?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毛遂

    大家都知道,现在使用的一些成语,很多都是来自史书上的典故,在长期的使用和语流义变里,一些成语的意思和最开始出现时变得不一样,有些则保持着原有的意思。很多成语典故通常和著名的历史人物相关,有些就是古人生活里一件很小的事,但他们能从中引发深度思考,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和其中体现的人生

  • 《大秦颂》中,年锋芒毕露的毛遂,究竟有什么把柄被赵偃抓住了?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毛遂

    在电视剧《大秦颂》中,当年锋芒毕露的毛遂现在却被公子赵偃挟持,为帮助自己上位做事,毛遂内心不情愿,却无奈有把柄握在对方手上。赵孝成王赵丹有两个儿子,公子佾和公子偃。赵佾年长,因此早早被立为太子。赵偃和身边的佞臣郭开却在计划废掉太子自己上位,但两个人苦无良策。这时郭开突然想起了毛遂,他认为除了毛遂之外

  • 毛遂之死真伪考辩:是天才的悲剧,还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毛遂

    毛遂,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起码在中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激励着寒门子弟拿出属于自己的勇气,进入风云莫测的中国历史舞台。然而关于这位知名人物的去世,史书的记载却显得有些莫能两可,据学者推测,毛遂应该是病逝的,不过著名作家鄢烈山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毛遂之死》的故事,虽然这则故事的

  • 成语“毛遂自荐”中的毛遂,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是如何自荐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毛遂

    说起我国的成语,那可就太多,太多了,每个人随口一说都有几十个。虽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说出成语对应的故事,但也是说上十个八个。而在这些成语中,想必你也听过这样一个成语——“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对于我们来说都比较熟悉了,其大意就是说:古时候一个叫毛遂的人,他去找领导自我推荐。当然了,一些人也大都只知道这

  • 历史上“毛遂自荐”的毛遂,他的最终结局如何了?结局令人遗憾

    历史人物编辑:有宠物De幸福标签:毛遂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毛遂自荐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在战国时期,毛遂本来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在平原君门下三年默默无名,长平之战后,秦国又集中兵力攻赵,在生死存亡之际,赵国准备派出使者向楚国求援,希望能联合楚国共同抗击强大的秦国,平原君在临行之前准备选出20位门客一同前去,然而东挑西选也只选择了19

  • 历史上的毛遂是怎么巧用话语为自己完美推销的?

    历史人物编辑:洪志强标签:毛遂

    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被强大的秦国军队重重包围,危在旦夕。为解救邯郸,赵王派平原君icon去游说楚国共同抗秦。平原君要选20个有能力的人陪同前往,但只选中了19人,就在这时,有一位宾客不请自到,自荐补缺。他就是毛遂遂。平原君上下打量了一番毛遂,问到:“你是什么人?找我何事?”毛遂道:“我叫毛遂。听说

  • 毛遂自荐成功后,结局有多凄惨?历史老师可不会给你讲毛遂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毛遂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旋律。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用人制度被打破,无数平民志士开始走向历史舞台,凭借自身优越的才能纵横捭阖,但是平民想要脱颖而出也并不容易,他们必须找寻到给力的引路人。当时虽然用人制度被打破,但是权贵依然掌握着国家的权力,他们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