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笔者写了一篇称赞曹操爱惜人才,善于管理人才的文章;人都有两面性,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一生酷爱网罗天下人才,但他却将许攸、孔融及荀彧(令其自杀)这些文人、才子杀害了,这是为何呢?
下面笔者试着分析一下曹操这种矛盾做法的实质原因。
曹操画像
一。维护尊严、过河拆桥,杀许攸
许攸与曹操的发小,起初效力于袁绍,后在官渡之战时与其有矛盾弃袁投奔曹操,他不仅将袁绍方的详细军情透露给曹操,还为他献出妙计:火攻袁绍储粮仓库乌巢,曹操立即依计而行,曹军火烧乌巢,大破袁军。成为曹操以少胜多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一大功臣,后来还在进攻袁绍大本营冀州时,给曹操献计用漳河河水淹冀州城,从而攻克该城,结果袁绍之子袁尚兵败逃亡,造成袁绍基业彻底崩溃。就是说许攸为曹操消灭袁氏集团建立了汗马功劳。
曹操与许攸剧照
然而,为曹操立了功的许攸,开始狂妄自大起来了,他多次在不同场合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让曹操非常难堪;甚至有次经过城门时,竟过分地说:“这家人如果没有我,是进不得此门的。”听说此话的曹操终于忍无可忍地将许攸收押,最终杀害了。
这件事情说明:在功臣与自己尊严面前,曹操认为后者重于前者,为了本人的面子,他宁愿过河拆桥(因为袁绍主力已消灭,留着许攸也没有大用了)、舍弃发小。
二。铲除政见不同者,灭建安七子之首
孔融,就是被《三字经》称赞“融四岁,能让梨”的那位,他后来成长为东汉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且在文学上才华横溢,还喜欢抨击不同政见者,而且言辞往往很激烈。
开始,孔融与曹操的政治观念同样是“匡扶汉室”,但后来曹操借“挟天子以令天下”,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而孔融始终是汉室王权的坚定维护者,结果两人政治关系自此分道扬镳了。
孔融剧照
而让曹操下决心杀害孔融全家的,是阻碍曹操实现其政治企图的二件事:一是曹操想以魏郡为中心,以冀州为依托,谋求封国建制;而孔融偏偏上奏说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不封爵诸侯。
二是当朝中有人主张讨伐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时,孔融就抛出“崇国防”的论调,说刘表虽然昏僭恶极但罪不容诛,考虑到国体和国防力量,还是应当隐瞒刘表祭祀天地这件事。让老奸巨猾的曹操看出孔融这是在为刘表开脱,目的是保留汉室宗亲的诸侯力量来牵制他。
于是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
曹操为达到自己的政治企图,不惜杀害文学人士,说明他取汉代之的政治野心很大。
荀彧与曹操剧照
三。志向不同,首席谋士也要让路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臣与功臣,他不仅为曹操统一北方,出谋策划一辈子,而且引荐了大量人才给曹氏集团,建立了一支庞大的智囊团队,为曹操成就霸业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后来,当曹操要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时,荀彧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当初投靠曹操与孔融一样,是奔着“匡扶汉室”来的,而现在曹操却要改变初衷,谋创自己的王霸之业,两人志向不一致了,这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荀彧从此称病闲居家中,曹操为了彻底排除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派人送了一只空食盒给他,荀彧打开看后明白了曹操的意思,随即服毒自尽了。一代名臣却得到这样悲惨的结局,只能说曹操为达目的,可以毫不留情。
曹操
曹操残害这三位文人的事实说明:他的政治野心大于一切,只要触犯了他的底线,或与他政见不同,不管是功臣、功勋谋士还是文学奇才等,都必须消失。
这一事实换个角度告诫我们:作为打工者,对政见或观念不同的领导,要么注意方式方法,充分与之沟通交流,以统一观点;要么干脆离开,寻求志同道合的单位与领导。否则,可能会出现很不好的结局。
曹操剧照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