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此人打得赵云羞愧难当,连诸葛亮也大惊失色,可惜却被司马昭害死

此人打得赵云羞愧难当,连诸葛亮也大惊失色,可惜却被司马昭害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靠谱学 访问量:2206 更新时间:2024/1/28 11:50:22

提及三国乱世,众将星中出类拔萃者当属关张赵马黄,这五人勇猛无敌,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说浴血疆场也不为过;这其中更有一员猛将神乎其神,虽万马军中征战一生,可身上却连一个箭眼儿,一处枪伤都没有,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赵云。提起“赵云”不禁使人兴奋,尤其是当年长坂坡一战,怀中抱着个小婴儿尚能在曹军中杀个七进七出,此等英武世所罕见。

世人皆认为“赵子龙”一生无败绩,实则不然,其实他还真的败过一次。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定下“先取陇右,再定汉中”的策略,赵云奉命直取陇右。当时曹魏也不甘示弱,派夏侯惇的侄子“夏侯楙”率大军拦住去路;此时赵云虽年老但威风不减当年,连斩魏将“韩德”满门五人,吓得“夏侯楙”退守“南安”城。“南安”城坚,赵云攻打十余日还是没能拿下来;此时诸葛亮决定用计先取南安城附近的“安定”和“天水”。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素以神机妙算著称,这次也不例外;孔明围住“夏侯楙”却对外诈称“南安”危机。由于“夏侯楙”还是当朝驸马的特殊身份,因此“安定”的太守急于救援,贸然出城被诸葛亮攻破城池;此时“天水”太守马遵其实差一点也中计,只不过他身边有一个“小人物”竟然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此人正是后期蜀汉第一人——姜维,姜伯约。

当时“姜维”年纪轻轻,说他在天水城中是个“小人物”一点不夸张,因为他不过是个小小的“牙门将”,而且还是“天水”地方上的“牙门将”,连国家正规体系都不算。可就是这么一个三国中排不上号的“小人物”,竟能在消息不通的情况下一眼识破“大神”诸葛亮的计谋;说起来简单,实则在三国中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更何况当时“姜维”年纪轻轻。

年轻的“姜维”怒闯帅帐,这才拦下整装待发的天水太守,并献计策“诸葛亮必伏兵于郡后,赚我兵出城,乘虚袭我。某愿请精兵三千,伏于要路;太守随后发兵出城,不可远去,止行三十里便回。但见火起为号,前后夹攻,可获大胜。如诸葛亮自来,必为某所擒矣。”这里写得很清楚,“姜维”不仅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并且马上想出了“将计就计”的破敌策略;从这点足以证明,为什么诸葛亮这么喜欢“姜维”。

年轻气盛的“姜维”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就在“天水太守”引兵出城后竟敢以“牙门将”的身份与“五虎上将”之一的赵子龙对阵,“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这里写的很清楚,“姜维”斗赵云非但没败,反而是越战越勇,其武艺竟然使一生未逢敌手的赵云发出惊讶之声。当然,或许是“赵云”已老,武艺退步也在情理之中;但此时魏蜀吴三国都面临着将星凋零的危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年老”的赵云仍堪称“天下第一”。综合来看,“姜维”的实力在整个三国中虽不至于是最厉害的,但至少与老年“赵子龙”不相上下,多少还有超过的地方。

最终“赵云”被姜维杀败,逃回见诸葛亮羞愧难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生未有一败的“赵子龙”是真的碰上了对手,甚至有点“阴沟里翻船”的意思,“羞愧难当”也说明了赵云很伤自尊。其实不仅是“赵云”伤自尊,就连诸葛亮听说此事也不相信,大惊失色的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当然,孔明惊讶的更多是指“姜维”之才,年纪轻轻竟然能识破他的计谋;估计此时的诸葛亮也颇感“伤自尊”。

毕竟“姜还是老的辣”,那时的姜维虽然文武俱备,但比起诸葛亮还是稍逊一筹;况且姜维有实力,“天水太守”却是个无能之人,最终被诸葛亮用计策收降了“姜伯约”,并成功拿下“天水”城。从此“姜维”与诸葛亮绑在了一起,名为上下级,实则已是“师徒”的关系;诸葛亮将毕生所学几乎都教给了“姜维”,直至孔明逝世五丈原。

只可惜“姜维”跟随诸葛亮的时间不长,或者说是孔明教的太笼统,以至于“姜维”虽有提高却不能运用自如;尤其到了蜀汉政权后期,“姜维”主政遇到了很多阻力。从这点看,“姜维”比诸葛亮还是差了不少;尤其是“姜维”主张继续北伐,引起了蜀汉内部的诸多非议。毕竟蜀汉连年征战,国力已大不如前,因此蜀汉内部主张“休养生息”的呼声非常高;可是“姜维”却没有像诸葛亮当年一样面面俱到,反而非常武断的九次兴兵北伐。

其实这的确是个矛盾点,一面蜀汉内部已被战争拖垮,急需安定发展;一面北方曹魏资源丰富,发展速度极快,如果“姜维”不发动战争来拖慢其发展的话,那么蜀汉很快会被极速发展的曹魏拿下。可是“姜维”却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也几乎没做安定内部的措施,而是依仗手中权势强行北伐;这就导致蜀汉自己人也对“姜维”颇有怨言。更何况“姜维”用兵也比诸葛亮差得远,九次北伐中数次损失惨重;这就促使包括“刘禅”在内的诸多人对他极其不满。

说起“刘禅”,没了诸葛亮的束缚后开始变的更加荒唐,开始宠信一个叫“黄皓”的太监;自古宦官当政必然没有好下场,刘禅也不例外。“黄皓”曾一度打压姜维,而且逼得他以“屯田”的名义逃离成都;这点也反映出“姜维”的控制力很一般,竟然斗不过一个“太监”,如果诸葛亮在世,恐怕几个“黄皓”也被杀了。就这样,蜀汉政权也逃不出“宦官当政”的悲惨命运,“刘禅”这个皇帝也当到了终点;可是“姜维”却并没有停止斗争。

“姜维”最终投降了曹魏,并与权臣“钟会”关系密切。当然,“姜维”并不是真的投降,而是计划策反“钟会”,利用他除掉曹魏另一位名将“邓艾”,然后再为蜀汉复国;这一计划最初还是比较顺利的,成功除掉了“邓艾”,也策反了“钟会”,可面对看尽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位神级人物斗争的“司马昭”,姜维最终落于下风,被敌人害死不算,竟还被剖腹“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

只可惜当年能打败“赵云”,令诸葛亮大惊失色的姜伯约,虽为蜀汉呕心沥血却斗不过一个“太监”,最终还是败给了司马昭。

标签: 司马昭

更多文章

  • 刘禅写下3字,司马昭看后杀意全消,重臣不解,司马昭:倒过来念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司马昭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想当然的将阿斗看成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阿斗虽然说不上是天纵奇才,但是你要说人家傻还真说不上,为什么这么讲呢?首先就是在阿斗掌管蜀汉的四十年间,蜀汉的政事大体是平稳的,魏吴两国在当时都因为内讧而搞得整个朝堂乌烟瘴气,蜀汉却被刘禅牢牢掌控者,这就

  • 刘禅门口写3个字,司马昭见到后为何杀意全无?司马昭:倒过来念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司马昭

    如果把一个时代比作一本书,那么三国时代显然是一部浩大恢弘的史书,枭雄勇将谋臣层出不穷,如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郭嘉等等,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有着专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可以说他们就是那一个时代舞台中,最为出彩的主角人物。在那一群呼啸沧桑的主角人物中,后期出场的刘禅便是这部恢弘史书

  • 刘禅投降司马昭的如意算盘?

    历史人物编辑:雪亭史记标签:司马昭

    公元263年,司马昭处理好国内部问题,开始推进兼并蜀国的事业。几万大军,兵分三路向蜀国开进。当蜀国内部还在投降与抵抗的问题犹豫不决的时候,邓艾的队伍已经兵临成都城下。此刻的刘婵,打开城门,投降魏国。令人不解的是,邓艾明明只有两千兵马,以当时成都的军事防备,完全可以守住,可为何偏偏不战而降呢?仔细分析

  • 司马昭想杀死刘禅,阿斗只说了7个字,司马昭立刻打消了念头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司马昭

    大家都知道刘禅刘阿斗,他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儿子,也就是蜀汉第二任皇帝,史书称为后主。刘备坎坷一生,一半辈子漂泊不定,年过半百才生下了他,刘禅一生的路也是坎坷不平,当年曹操南下时打败刘备,刘备为了逃跑丢弃他,经过赵云的血战拼杀才救回他,有一回他的后妈孙尚香差点把他带回东吴,也是赵云等人救回了他,这两次

  •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圈圈圈标签:司马昭

    只要看到“刘禅”两个字,诸位脑海中便浮现出“扶不起的阿斗”、“懦夫”等字眼。笔者对此不作过多定论,毕竟蜀汉政权亡在了他的手中。若是在先前还曾战死于社稷,人们的骂声可能还没有那么激烈,但刘禅选择了投降,这……无能,真的是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说他是历史中的“过客”都有点抬举。当然,人们对刘禅的了解,

  • 为何司马攸无缘司马氏的继承人?为什么司马昭传位司马炎?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司马昭

    导读:这段历史不但是西晋皇室的家事,更深刻影响到了西晋的国祚的长短和华夏文明的变迁。司马炎和司马攸不但都是司马昭的亲儿子,而且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况且从司马攸远比司马炎优秀,最终司马昭选择了嫡长子司马炎没有选择更优秀的司马攸。司马昭选择司马炎除了嫡长子的身份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攸已经过继

  • 司马昭的高明之处:司马攸为嫡长子,司马炎继承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之文艺标签:司马昭

    引语无论后人如何诟病两晋王朝,它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天下纷争的局面,人们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虽然“太康盛世”远无法和“文景之治”或“开元盛世”相媲美,但是它也为历史留下了一段美谈。这么说来,晋武帝司马炎算是个有功勋的皇帝。不过,司马炎得到这个皇位也并非一帆风顺。对于他的父亲司马昭来说,做出如此选

  • 刘禅门口挂上3个字,司马昭:免死,群臣不解,司马昭:倒过来念

    历史人物编辑:刘中华标签:司马昭

    ''(司马昭)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假如你看过《三国演义》,那么面对''谁是三国最出了名的窝囊的人''这个问题时,你一定会毫不犹豫说出''刘禅''这个名字。但刘禅真的那么无用吗?其实还真不是。有个词叫做''大智若愚'',当时蜀汉的败绩已定,那

  • 曹髦唯一翻盘的机会,本来准备动手,却被司马昭识破了!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司马昭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曹魏第四位皇帝(254年11月1日-260年6月2日)。曹髦自幼聪明好学,才慧早成,正始五年(244年),封为高贵乡公,嘉平六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除齐王曹芳后,拥立为帝,年号正元。曹髦文才武略,崇拜少康

  •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免死,众人不解,司马昭:倒过来念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司马昭

    而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关于刘禅其人,除了“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耳熟能详外,“乐不思蜀”这个词语也是由刘禅创造出来的。孟达是这么评价刘禅的:“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而司马昭更是认为“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由此可见,刘禅真的是个贪图安逸又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