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昭的高明之处:司马攸为嫡长子,司马炎继承皇位

司马昭的高明之处:司马攸为嫡长子,司马炎继承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芝芝之文艺 访问量:4061 更新时间:2024/1/16 15:13:31

引语

无论后人如何诟病两晋王朝,它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天下纷争的局面,人们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虽然“太康盛世”远无法和“文景之治”或“开元盛世”相媲美,但是它也为历史留下了一段美谈。这么说来,晋武帝司马炎算是个有功勋的皇帝。不过,司马炎得到这个皇位也并非一帆风顺。对于他的父亲司马昭来说,做出如此选择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司马昭的私心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嫡长子,理所当然应该继承父亲的王位(司马昭当时还是晋王),然而在他的登基之路上却还有一个“劲敌”:司马攸。尽管两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可身份却不一样。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就把自己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兄长。按照我国古代的族制,过寄后的司马攸就该算作司马师一脉了,他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司马师的嫡长子。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江山已经被司马家所掌控。在这一过程中,司马师的作用远比司马昭要大,更何况他还是长子。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总揽大权。如果按照这个继承顺序,司马师百年后的一切都应该由司马攸来继承。

事情的发展永远不会按照人们的设想去进行。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文钦谋反时眼疮发作,四十八岁就去世了。当时的司马攸年仅十岁,不足以面对曹魏朝堂内外的争斗,司马昭则接替了兄长的位置。要说此举是司马昭“抢夺”司马攸的位置,也不妥当。不管是后来的诸葛诞谋反、灭蜀之战,还是曹髦的博命一击,这些都不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处理的问题。不过,在司马昭册立司马炎这个问题上,则或多或少显示了他的一点儿私心。

司马昭曾经说过:“天下是景王(司马师的谥号)的……”,也曾拉着司马攸的手说过:“此桃符(司马攸的小名)座也……”。无论这些话是否出于真心,至少在司马昭心里,他承认司马师一脉的人有资格做天下之主。然而说归说,如果司马攸被立为世子,将来他供奉的先祖必然是司马师。司马昭也会被祭祀,可是地位却天差地别了。至于司马炎以及再往下的人,地位相对就更低了。对于司马昭这样帝王级别的人物,史册中的评价和在世时的功绩同样重要。历史最终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切,司马攸最终因为司马炎的忌惮忧郁病逝。如果两人位置颠倒一下,司马炎的结局估计也不会好多少。

司马昭册立司马炎为世子确实存有私心,但是也有无可奈何的一面。为了司马家的江山永固,他也算是煞费苦心。

司马昭的担心

仅以才华而论,司马攸至少不会比司马炎差。在司马炎为帝后期,群臣更倾向于拥护身为齐王的司马攸,而不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太子司马衷。然而这也正是当年司马昭的担心之处:同为人中之龙,为了皇位是否会同室操戈呢?所以他在弥留之际才会给司马炎讲述汉文帝刘恒和淮南王刘长曹丕曹植的故事,为的就是避免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

如果身为父亲的司马昭以国家社稷为出发点,身为母亲的王太后则更深知兄弟二人的秉性。

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司马攸传》

这是王太后临终前对司马炎说的一段话,与其说是教诲不如说是警告。也许王太后的这番话不指望司马炎能多么善待司马攸,但是必须有个底线:不能杀了自己的亲弟弟。既然司马昭夫妇都预测到了兄弟二人以后的关系,当初为什么不册立司马攸呢?如果是这样,兄弟二人反目的机率也许会更大。

首先,司马炎必竟是司马昭的嫡长子,让哥哥给弟弟称臣,任谁心里也会不平衡。虽然这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废长立幼,但是司马炎的愤恨之心必然由此而生。

其次,虽然司马家的权力起于司马懿、司马师,但是曹魏集团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天下之势无可阻挡的归属司马家则是在司马昭掌权之时:灭蜀之战。可以说,当邓艾从阴平奇袭成都后,司马昭的声望和势力已经达到了巅峰。所以他有足够的资本坐拥天下,司马炎也有足够的理由继承父亲的爵位。

结语

司马昭最终还是册立了司马炎,于公于私,他这样做都不能算是不妥。司马攸是理论上的嫡长子,可是鉴于当时的形势,司马炎更应该获得世子的位置。如果非要诟病之后混乱的历史发展,责任也在司马炎而非司马昭。也许,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标签: 司马昭

更多文章

  • 刘禅门口挂上3个字,司马昭:免死,群臣不解,司马昭:倒过来念

    历史人物编辑:刘中华标签:司马昭

    ''(司马昭)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假如你看过《三国演义》,那么面对''谁是三国最出了名的窝囊的人''这个问题时,你一定会毫不犹豫说出''刘禅''这个名字。但刘禅真的那么无用吗?其实还真不是。有个词叫做''大智若愚'',当时蜀汉的败绩已定,那

  • 曹髦唯一翻盘的机会,本来准备动手,却被司马昭识破了!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司马昭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曹魏第四位皇帝(254年11月1日-260年6月2日)。曹髦自幼聪明好学,才慧早成,正始五年(244年),封为高贵乡公,嘉平六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除齐王曹芳后,拥立为帝,年号正元。曹髦文才武略,崇拜少康

  •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免死,众人不解,司马昭:倒过来念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司马昭

    而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关于刘禅其人,除了“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耳熟能详外,“乐不思蜀”这个词语也是由刘禅创造出来的。孟达是这么评价刘禅的:“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而司马昭更是认为“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由此可见,刘禅真的是个贪图安逸又昏庸

  • 司马昭看到刘禅门前3字,杀心全无,众人不解,司马昭反过来读!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司马昭

    司马昭看到刘禅门前3字,杀心全无,众人不解,司马昭:反过来读导语:历史上的司马昭可是一个非常狠辣的角色,年纪轻轻就跟随司马懿上阵杀敌,尽管多次被教育,但还是一无所惧。后来司马懿教导他要学会隐忍,他便亲自到乡间种田;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司马昭带着几千死士闯入皇宫逼迫太后下诏;后来成为晋王的他更是亲自策划

  • 为什么司马昭死后,继承司马家族事业的是司马炎不是司马攸?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司马昭

    按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生子生子,生子不生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变后,独揽魏国政权,魏国名存实亡。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位。司马师没有儿子,就收养了弟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佑为儿子。司马师临终前,出于种种考虑,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司马幽,而是传给了司马昭。在此之前,司马懿奠定了司马氏事业的基础。349年高平

  • 司马昭看到刘禅门前的3字,杀心全无,司马昭:反过来读

    历史人物编辑:劲爆文史标签:司马昭

    引言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放弃了北伐计划,缺少了对外战争后,国家内部逐渐出现问题,刘禅用了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解决问题。虽然是能够缓解问题,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导致司马昭趁着蜀汉问题发兵攻打了蜀汉。第二年,随着大军兵临城下,刘禅决定投降,蜀汉就这样灭亡了。出于政治考虑,司马昭没有直接杀死投降的刘禅

  • 司马昭灭蜀后,为何没有趁势进攻吴国,从而一统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司马昭

    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击败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

  • 晋武帝司马炎为何要毒死自己的父亲司马昭?

    历史人物编辑:煮酒杂谈标签:司马昭

    三国司马懿家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家族,特别是从司马炎之后,更加的奇葩。这个家族,为了权力,可以自相残杀到人神共愤的地步,也给华夏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汉人一度成了濒危族群。由此,也可以大概猜测出,司马炎为什么要毒杀司马炎了吧。我们来看一下司马懿家族的人,都干了些什么事就明白了,这也是司马懿家族

  • 司马昭的巅峰之战:击败诸葛诞,歼灭20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司马昭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通过这场兵变,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篡夺了曹魏的大权。在司马懿病逝后,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担任大将军等重要官职。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在曹魏内部遇到了不小的反抗,其中以淮南三叛最为激烈。淮南三叛分别为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以及诸葛诞之叛。而就笔

  •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马昭到底有多嚣张?

    历史人物编辑:蔺汉涛标签:司马昭

    其实从某个角度去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说法是有误的,应该把司马昭中的昭去掉,改成“司马之心,路人皆知”,只有这样才符合当时司马一族专揽曹魏政权的境况,而司马昭只不过是曹髦树立给天下人看的专权的司马一家的代表。当年曹爽专权,司马懿借曹芳去高平陵扫墓的机会发动政变,从而使得司马一家替代曹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