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司马懿?其实想要杀掉一个托孤大臣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司马懿作为一个侍奉过曹家三代的元老级别的大臣,其政治影响力不是一个曹爽可以相提并论的。
政治影响力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并没有得到重用,但曹操对他的才能还是非常欣赏的。为了让司马懿成为自己的人,曹操一度胁迫司马懿要杀掉他,最终迫使司马懿成为了曹操的幕僚。但那时候司马懿主要是辅佐世子曹丕,有时也给曹操出谋划策。
曹操去世以后,他的丧事就是由司马懿操办的,这是对他能力的一个肯定。曹丕继位后,司马懿成为曹丕手底下最受器重的谋臣之一,渐渐开始在政坛上崛起。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伐吴的时候,就是让司马懿留守许昌。
“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天子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帝留镇许昌——《晋书·宣帝纪》
可见曹丕对司马懿的器重不是一般谋臣可以比较的,这也是在曹操时代他们两人互相达成的默契。曹丕去世前,让司马懿和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一起辅佐魏明帝曹叡,还对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这个时候司马懿在朝廷的地位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诸葛亮北伐基本上就是司马懿出面迎敌,曹叡御驾亲征时,加封他为大将军、大都督、假黄钺,跟随曹叡一起伐蜀。曹叡去世前,连下五道诏书让司马懿回都城,再次让司马懿成为托孤重臣。
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而曹爽不过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崛起,虽然他担任大将军,看起来似乎掌握实权。但其实和司马炎是对半开的,而且由于司马懿作为元老级别的重臣,很多事情曹爽还不得不和司马懿一起商量,当时两人各自统领了三千精兵。
曹爽为了达到个人专权的目的,试图把司马懿排挤到没有实权的大司马的岗位上。但当时的群臣认为大司马这个岗位不吉利,前几任大司马都死在了任上,所以就把司马懿改封为没有实权的太傅。
爽欲使尚书奏事先由己,乃言于天子,徙帝为大司马。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乃以帝为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晋书·宣帝纪》
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曹爽的政治影响力是远远无法和司马懿相提并论的,而这种影响力也是曹爽无法,甚至说是不能捏造所谓的借口杀掉司马懿,这种事属于人心向背,不仅群臣不会同意,恐怕连皇帝都不会同意。
政治情商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攻打魏国,司马懿亲自上阵击退了孙权。因为立了大功,又得到曹芳的加封,司马懿家族的威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成为魏国政坛上毫无疑问的政治大家族。
秋七月,增封食郾、临颍,并前四县,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帝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晋书·宣帝纪》
曹爽把司马懿排挤到权力边缘以后,一时间权倾朝野,引起了很多大臣的惶恐。并州刺史找到司马懿说:
“何明公言之乖细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司马懿始终是一个政治老手,所以他知道这个时候和曹爽正面对抗谁也捞不到好处,而且可能还对自己不利。一来这个曹爽他是曹氏宗族;二来实权掌握在曹爽手中,这是因为曹叡去世前把大将军的职位封给了曹爽,而司马懿其实反而更像是在给曹爽打下手。
所以这才造成为什么司马懿轻而易举就被曹爽给架空了,这是因为曹叡不愿权力落入外姓手中,可以说曹爽能够崛起,完全就是因为身为曹氏宗族这个身份。
所以司马懿知道正面和曹爽对抗对自己是不利的,所以他选择了以退为进,对曹爽采取了隐忍的态度,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所以他通过装病麻痹了曹爽,让曹爽对他放松了警惕和防备。可其实话说回来,司马懿尽管以退为进,但是谁也不知道他司马懿是不是真的有机会可以扳倒曹爽。
就这一点上来看,当时司马懿确实被曹爽压制的死死的,好在司马懿运气不错,等来了曹爽离开洛阳这个机会,趁机就发动了政变。而这个曹爽也挺搞笑,司马懿假装许诺对他说只是要解除他的官职和权力,不会影响他的富贵荣华。
结果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居然就这么相信了,乖乖跟着曹芳回到洛阳,结果立马被司马炎抓起来杀掉,其政治情商可见一斑。而司马懿也借此大肆清算曹氏宗族,从此让曹氏家族一蹶不振,权力彻底落入司马家族手中。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