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秦帝国》作为教授孙皓晖的重要作品,是否尊重历史了?

《大秦帝国》作为教授孙皓晖的重要作品,是否尊重历史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培 访问量:1582 更新时间:2024/2/5 12:30:42

《大秦帝国》是西北大学教授孙皓晖的重要作品,他自己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自己的作品尊重历史,有血有肉,是一部纪录秦文化的重要著作。

实际上我们认真读完后,再参照历史,就会发现《大秦帝国》不过是一部小说。小说的情节自然离不开虚构,甚至在很多地方还没有电视剧描写的真实。尤其是从第二部电视剧开始,编剧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立场,对小说中的情节进行了大量的修改。

正是这些修改让作者感到了非常的不满,这就是孙皓晖前两年表示准备重新拍摄《大秦帝国》电视剧的原因。他认为改编的没有原著好,歪曲了本来的面目。

这一套小说中不真实的地方很多,并不像做这标榜的那样忠实于历史。

一过于美化商鞅变法

在作者的笔下,商鞅就变成了大公无私的君子,比儒家弟子更像是儒家弟子,忠孝仁义。实际上商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家思想继承者,跟儒家根本挨不上边,更谈不上什么忠孝仁义。

商鞅在变法中滥杀无辜,用残酷无情的手段维护君主的独断专行。在战争中,利用欺骗手段抓住了昔日的朋友魏军的统帅。最后商鞅还起兵造反,对秦国全然不忠。

苏秦张仪的故事不符合事实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苏秦和张仪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因此他们两个人之间合纵连横的斗争纯属子虚乌有,与张仪对抗的是犀首。苏秦出生的比较晚,两个人之间没有交集。

至于说苏秦和张仪是鬼谷子的徒弟,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纵横家,就更加不靠谱了。虽然我们可以看到《鬼谷子》这本书,但不能说历史上就有这个人物,更不能确认这本书就是鬼谷子本人写的,至于其他的故事,更有可能是胡说八道。

三“纠纠老秦,同赴国难”,纯属作者的意淫。

作者在小说的第一部中,多次强调“赳赳老秦,同赴国难”。这就是非常搞笑的地方,好像秦国人真的就非常团结一样。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拆散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把秦国人变成了孤零零的个体,因此才没有人敢反抗。

在秦国灭亡的时候,关中的老秦人都对秦国的灭亡非常漠然,根本就没有人关心。驻扎在岭南的秦国大军负责人任嚣边说秦是暴政,因此不愿意回军救援。

实际上小说中不尊重历史的地方非常多,远远不止上面的这几点。孙皓晖作为陕西人,歌颂秦国人有情可原,但过分的赞美就有一点虚情假意了。更不要说他是西北大学的教授,不应该在论文中间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

这其实是中国文人的通病,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也同样美化了曾国藩,但基本上是尊重史实的。

因此我们说,把《大秦帝国》当成一部小说来读,还是比较精彩的。如果说尊重历史,纯属胡说八道。

标签: 孙皓

更多文章

  • 都是投降,为何刘禅被封为公爵,而孙皓只是侯爵?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孙皓

    文/寂寞的红酒刘禅和孙皓是三国时期蜀国(蜀汉)和吴国的君主。作为两位末代君王,两国都当了亡国之君,先后向曹魏(后为晋国所代替)投降。两人投降以后,都受到了司马氏的优待,不过两人的待遇差异却很大。刘禅被封为安乐公,食邑万户,子孙世袭。而孙皓只是被封了个归命侯,只给了三十顷田地和一些谷物钱粮,子孙也只能

  • “以茶代酒”这个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暴君孙皓?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孙皓

    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可谓延续了几千年,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但有时候,酒桌上总会有人站起来举杯,说:“我不能喝酒,让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表示既不想喝酒而又盛情难却,就用喝茶来代替喝酒,这是不胜酒力之人的一种礼节表示。可你知道吗,这个文雅的成语典故居然来自东吴末代皇帝,有名的暴君孙皓!中国历史上暴君比比皆

  • 三国人物 - 东吴末帝孙皓的三大爱好:美女、术数、杀人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孙皓

    衣赐履按:这回讲一下东吴末帝孙皓的一些兴趣爱好。平心而论,孙皓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最直接的明证就是,这家伙上台以后,不到一年时间,就把权力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再也没有松开,直到东吴被晋朝所灭。从宏观上看,只要晋朝没有大的动荡起伏,东吴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但就具体情况而言,东吴之所以亡于孙皓之手,则不能不

  • 东吴末帝孙皓,鲁迅口中“特等的暴君”,到底残杀了多少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孙皓

    鲁迅先生在自己的杂文《谚语》中提到,孙皓是特等的暴君。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从来不缺暴君,夏桀、商纣、胡亥、石虎、高洋、隋炀帝等等。为何鲁迅先生单独说孙皓是特等的暴君呢?孙皓是孙权的孙子,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不久后就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名声很大惊动华夏,甚至连晋武

  • 东吴末帝孙皓:不会说段子的杀人魔头不是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胡轻松标签:孙皓

    衣赐履按:东吴灭亡读秒开始:十,九,八,七……公元280年,二三月间,东吴末帝孙皓听说晋朝安东将军王浑的大军南下,就派丞相张悌,督率丹阳郡(湖北省秭归县东)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诸葛诞的儿子)率三万人逆江而上迎战。军至牛渚(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沈莹对张悌建议说:晋朝在益州训练水军

  • 翻一翻东吴大帝孙权的老底,末帝孙皓的“酒性”,应该是传承于他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孙皓

    公元264年8月,东吴大帝孙权的孙子、时年二十三岁的孙皓,在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等人的拥戴下,登上帝位,史称“吴末帝”。当时,蜀汉刚刚被魏国灭亡,吴国统治下的交趾地区时常发生叛乱,国内外形势相当严峻。故而,东吴上下忧心忡忡。孙权死后,吴国的君主可谓一代不如一代,文臣武将也大不如孙权时那样“异人辐揍

  • 《庆余年》火了,孙皓导演的创作经了解一下

    历史人物编辑:熟悉的旋律标签:孙皓

    改编自猫腻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版《庆余年》正在腾讯视频与爱奇艺热播。这样一个内核厚重的剧集,开篇以喜剧形式与观众见面,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庆余年》是孙皓找到的“能够让自己感动,同时又兼容市场需求”的一部作品,在与影视独舌的对话中,他一步步道出了自己在《庆余年》中的创作经。孙皓三把“钥匙”何为“庆余年”

  • 孙权一世英名,出了个昏君孙皓,他究竟有多残暴,如何毁掉东吴?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孙皓

    晋灭吴之前,晋君臣犹豫不决。杜预上书,强调:万一孙皓死了,吴国换了一个君主,那事情就不好办了!看来,吴国的毁灭,确实拜孙皓所赐。孙皓是如何一步步毁掉自己的帝国的呢?东吴又如何会出现这么一个“自杀式”皇帝的呢?残酷屠杀宗室、大臣孙皓是在濮阳兴和张布的扶持下登基的。孙皓登基之初,还是颇有明君之像的。他一

  • 三国故事 - 司马炎与孙皓:面对面吐口水,背靠背捅刀子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孙皓

    衣赐履按:孙皓于公元264年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三岁。司马炎大孙皓六岁,于公元265年取代曹家,当了晋朝的开国皇帝,时年三十岁。此后,晋朝与东吴总体上保持了和平,但局部的刮擦碰撞,倒是也不少。这一回,我们就摆一摆这些“总体和平下的斗争”。公元268年,孙皓从东关(安徽省含山县西南)出兵。九月,命右大司

  • 明明是手下败将,晋武帝却因一席话对孙皓十分忌惮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孙皓

    众所周知,魏蜀吴三足鼎立最终却被司马家创建的晋朝一统天下,无不让人唏嘘不已。在三个亡国之君中:魏帝曹奂胆小懦弱,拱手让出江山;蜀国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流传千古受人奚落。然而,唯有吴国皇帝孙皓亡国之后的故事少有人知,却是三个亡国之君中最“体面”的一个。吴主孙皓是孙权被废的太子孙和的长子,被皇帝孙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