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关羽、张飞等人相继离世,蜀汉后期的关键大将,主要就是魏延和姜维。比起姜维,魏延资格更老一些,刘备在世时,他已经被封为将军。但是,魏延的结局却不好,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或许有人说,魏延最后不是叛乱了吗?这个是《三国演义》中小说杜撰,历史上的魏延并没有叛乱之说。但最后的死,也确实和诸葛亮有一定的关系。
魏延和姜维,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将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但是对魏延却是有所戒备,并不十分放心。诸葛亮在临终时候,一个决策,间接造成了魏延的死亡,是有意为之,为姜维开辟道路,还是人之将死,未能考虑长远,才造成了魏延的悲剧呢?
我们先说诸葛亮的自身风格。诸葛亮是蜀汉的第一重臣。刘备托孤时,基本上是将蜀汉基业全部托付给他了。诸葛亮这个人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为人低调谦虚,虽然才能卓越,但是懂得内敛
诸葛亮并不是那种特别容易骄傲自大的人,他对人待物都很谦卑有礼。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魏延和姜维相比,魏延是个自负的人,有点像关羽。而姜维是个谦虚踏实的人,和诸葛亮甚是相似。也正因如此,诸葛亮觉得自己的接班人,选择姜维更加稳妥。
第二,诸葛亮性格谨慎,用兵保守
在子午谷之战时,最能体现诸葛亮和魏延的性格不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可取,也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争议点。但是有一点肯定,就是诸葛亮并不支持魏延的策略,两人的一些观点存在根本分歧。
第三,诸葛亮忠于汉室,一生以忠为先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阿斗即使扶不起来,他也倾尽全力。这一点,魏延是做不到的,魏延好大喜功,虽然可能无谋反之心,但是对于无能的君主时间久了,权力大了可能就不放在眼里了。诸葛亮一生以忠为先,自然会选择和自己一样有着忠心的人,而姜维正好是个文武全才,堪当此任。
可以说,诸葛亮的风格,决定了魏延和姜维的命运。诸葛亮是蜀汉的第一位权臣,他能够把控蜀汉发展的方向,在选择继承人上,姜维因为更符合诸葛亮的心意,就成了蜀汉的领军接班人。
但是,就能力和功劳而论,姜维其实不如魏延。
魏延来蜀汉的时间比姜维要长,而且立下过无数战功。刘备在世时,也十分重视魏延。子午谷奇谋,魏延的想法虽然冒险,但是,一旦成功,蜀汉的命运将就此扭转。并且,以此也可以恢复些蜀汉的元气。
这个计谋诸葛亮放弃了,虽然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是对的,魏延太冒险,诸葛亮是顾全大局。可是,连续的北伐都没有实质进展,最终还是拖垮了蜀汉。从兵法上来说,行远军去攻打别处城池,最好的方法就是速战速决。
诸葛亮每次老远跑到魏国边境,却都攻打不顺利,本来就是一种内耗。如果采用魏延的奇谋,虽然风险很大,但是当时的曹魏对此处防备薄弱,成功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正面攻打,从实力上来说,蜀汉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一直都是以鸡蛋碰石头,而且每次碰裂缝了就走了,然后再来。
诸葛亮虽然志向坚定,功不可没,可是攻打曹魏没有实质效果也是真的。魏延能够给出子午谷奇谋,也说明了这个人不但有将才,而且也是个帅才,他才更适合接替诸葛亮领军的位置。
再说姜维,姜维投靠蜀汉以来,对诸葛亮视若恩师。诸葛亮也喜欢姜维的谦虚,再加上又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自然更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就有意传授姜维兵法,将毕生所学尽可能的都传授给姜维。
不过,姜维资质没有诸葛亮那么好,只学了大概,许多兵法精妙之处并未习得。这也是以后姜维经常打败仗的原因,本领不到家,对手又太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蜀汉和曹魏的实力悬殊太大,即使诸葛亮在世,蜀汉也不一定能够统一,更何况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人才如此凋零呢?
关于魏延的死,我们最后再说一下。魏延并不是因为谋反而死,而是诸葛亮在临终之时,让蜀汉军队撤兵,考虑到魏延可能会坚持不撤兵,就对身边的蒋琬杨仪说,如果魏延不同意撤兵,就不用管他了。
虽然诸葛亮并没有下令杀魏延,但是这个决策几乎就是将魏延送上绝路了。蜀汉的大军都撤退,魏延一支军队如何能够抵挡住曹魏兵马?
诸葛亮的这个决策是用意深刻,想借此除掉魏延,还是无奈之举,只能靠猜测了。最后,魏延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定一样,不同意退兵。魏延也很聪明,知道自己手下兵力不足,于是就想着将杨仪的兵权夺过来,两个人本来就有过节,这时候,矛盾升级,彻底撕破脸面。
不过,魏延没能如愿,杨仪最后到刘禅面前参了魏延一本,并说魏延要谋逆,刘禅就将魏延全家都杀了。
但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冤案,因为,当时杨仪告魏延谋逆时,魏延也赶了回来,也说杨仪谋逆,如果魏延要谋逆,可以直接带着兵投靠曹魏,根本没有必要回来。两个人到底谁要谋逆,或者说就是个矛盾升级?最后,总之,魏延不被信任,在没有足够证据情况下就被杀害了。
不久之后,刘禅应该也知道杀错了,对杨仪也没有重用,最后也追封了魏延。魏延作为一个才能甚至在姜维之上的帅才,最后就这样被冤死了,而没有战死在沙场上,又岂止是可惜呢?但是,他性格孤傲,不服从命令,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悲可叹。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