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爆发,汉室衰微,诸侯并起,由此拉开了乱世的序幕,随着各方势力的征战角逐,社会从混乱无序走向了三分天下,在东汉到三国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名垂史册的良臣猛将,其事迹和战绩为后世之人所津津乐道,许多英雄都被后人拿来比较,像三国后期的魏延和姜维就有很多人拿来作比较,毕竟作为蜀汉后期的肱股之臣,两人在文韬武略方面皆有所长!那么作为蜀汉后期最优秀的将领,两人谁更厉害呢?
有人说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徒弟,谋略智慧为诸葛亮所看重,作为诸葛亮北伐时期最倚重的将军,姜维无愧于长江后浪,后起之秀之称;也有人说魏延作为伴随着蜀汉建立的老将,参加了蜀汉上升期的很多战争,军事经验更加丰富,肯定比姜维厉害;也有人说,两人各有所长,也各有缺憾,姜维于大局战略上能力不足,也正是他这个缺点,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而魏延是局部认识上不足,总在各种局部小事上犯迷糊,看不清局势,最终被同僚杀害。那么正史中的两人的,到底谁更优秀呢?谁更能扛得起蜀汉后期的局面呢?
魏延在谋略、武功上都很出色,献计子午谷奇谋,如果能够成功,关中之地一旦夺取了,那后面蜀汉统一三国也不是不可能,此一计便能看出魏延在谋略方面自有独到之处,更何况魏延镇守汉中期间,十余年间无论魏国如何攻打,汉中都固若金汤,使蜀汉门户要地的稳定与安全得以保证,这才有了蜀汉后期的休养生息。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作为丞相司马,几乎参与了全部的战斗,数次击败魏军,使得司马懿不得不退兵保营,在武功方面魏延同样出类拔萃。
然而魏延的短板同样不少,魏延不善与人相处,性格孤傲,目中无人,诸葛亮在世时,他一直和杨仪互相掐架,公然决裂,让本就弱小的蜀汉无端陷入内耗之中,这也导致他在诸葛亮死后,落得一个三族被诛的下场。
而姜维呢,武艺、谋略皆有所长,人品和信念更是令人感动,姜维作为降将,本来没有多少重用的机会,但诸葛亮却不这样认为,第一次见到他时,便赞叹其谋略出众,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少年英雄。《三国志》中曾记载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如此之高的评价,细数三国英雄也未有几人可得。而姜维也没有辜负诸葛亮对他的肯定,一直抱着“匡扶汉室”的信念直至死去,如果说,诸葛亮是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那姜维至死都在为蜀汉考虑,就是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了。
其次在武功方面,姜维无愧于蜀汉后期最优秀的将领之称,姜维在正史中的十一次北伐,皆是以弱小的蜀国攻击强大的魏国,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尚且能够做到胜多败少,令对手都不得不感叹其才能出众,可见姜维的强悍!
只是当时的蜀国派别之争日渐严重,而姜维作为半路投降的将领,根本得不到真正的信任,无论是军队中,还是朝堂之上,不信任的声音始终存在,要不以姜维的谋略,又岂能被黄皓一个小人物左右?姜维的身份注定了他在处理事情时无法真正的得到支持,再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姜维主政时,整个蜀国的军事实力已经大幅度下降,诸葛亮时期的北伐又几乎耗尽了蜀国的国力,即使有了后面的休养生息,也是一个内忧外困的局面,所以姜维在统领作战时,处处掣肘,无法真正的发挥实力。
姜维武艺和谋略都是一等一的强,但他的弱势也同样明显,其秉性中,勇武多于谋划,不像其师诸葛孔明一样内外通透,对人情世故了然于心,很多时候姜维过于执着,为了心中的信念可以肝脑涂地,只是在方式和选择上有失水准。再加上姜维对大局战略的把握能力不足,很多时候只能看到眼前的局势,而不能从全局考虑,导致他在处理局部问题处处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制衡,最终一腔热血化为千古遗憾。
作为蜀汉后期最优秀的将领,魏延和姜维两人虽然名气相当,各有千秋,然而魏延始终是一名将领,很少单独指挥大军作战,而姜维呢,如同刘备诸葛亮一样,是蜀军的统帅,以蜀汉弱小的实力对抗魏国,虽然姜维未能成功,但即使诸葛亮不死,尚且没有希望,更何况姜维呢?
作为一名统帅,在形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姜维依旧坚持“匡扶汉室”的信念,为了信念不仅倾尽全力,蜀汉灭亡之后,还依旧选择战斗,君亡臣不亡,纵观史书几千年,能做到这点的又有几人呢,就从这点来看,两人并不在一个段位,姜维明细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