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贾诩建议攻打长安,是谁的过错?

贾诩建议攻打长安,是谁的过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涛谈兵 访问量:874 更新时间:2024/2/20 18:10:04

192年董卓被杀,王允在安排和处理董卓旧部时,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相劝,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因为董卓的部下,除了一个贾诩还有很高的军事能力,其他董卓旧部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一般,很难成就大事,但是,董卓部下捣乱的本事却绰绰有余。如果全部赦免他们,他们的能力和政治野心也不高,天下就会有一段时期的太平。王允的政治能力一般,如果王允政治能力很强,完全可以赦免董卓旧部,即使想要惩罚他们,也可以先假意赦免他们,然后等局势稳定,派人剥夺他们的兵权,怎么处理董卓旧部就看王允的态度了,这个政治决策的好处是可以万无一失的解除他们的兵权,不好的地方是失信。王允没有赦免董卓旧部,如果王允重视军事,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这个失策也就无所谓了。吕布想把董卓的财务赏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准,这是一个重要失策,在乱世情况下,保持长安军队的战斗力,赏赐将校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棋,如果王允赏赐了将校,也就获得了军心,贾诩得到这个消息,西凉兵本来就处于弱势,攻击长安要冒一定风险,王允获得军心,长安守军军心稳定,凭借坚固城池防守,西凉军攻破长安概率很低,贾诩也就不会提出攻击长安的计谋,从后来西凉军进攻长安的难度看,如果王允获得了军队支持,西凉军攻击长安那是找死啊。王允从军事上可以采取的策略有,第一,招兵买马,扩大长安守军实力。长安如果拥有充足的兵力,贾诩肯定不敢建议派兵攻打长安,即使攻打长安也是死路一条。第二,囤积粮草,主要是粮食,这点不但有利于长安的军事防御,还可以备不时之需。第三,加固长安城墙防御,准备城墙防御器械,有充足的防御器材,这点不但可以防御西凉兵,也可以防范其他地方军事势力。第四,加强长安守军的训练,选拔有能力的将领担任军事主官。第四,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有人建议皇甫高担任凉州兵的统帅,皇甫高有这个能力,也不会反叛,但是,王允也认为可以安抚凉州军,但是担心关东军将领疑心不重视他们,担心是多余的,只要王允用皇甫高安抚了凉州兵,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不会造成什么危害,同时,可以用提升关东军将领的级别,或者赏赐他们财物,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无论王允从政治上,或者军事上采取几条正确的策略,都可以防止贾诩提出攻击长安的策略,因为贾诩是个军事上的高手,看到攻击长安没有胜算,肯定不会提出攻击长安的策略。

192年董卓被杀,牛辅也死了,王允继续清算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害怕王允杀死他们,都打算各自逃亡。如果李傕、郭汜等人逃亡,等待他们的就是王允的追捕,李傕、郭汜等人的下场就由王允决定了。李傕、郭汜政治水平一般,军事能力一般,逃亡结局不妙,按照贾诩计策还是不妙。这时,贾诩提出不同意见说:“听说长安城中正准备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各位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的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采纳。贾诩看到王允的失策,王允没有赦免西凉军将领,也没有重视长安军队的守备和军队将领的拥护,这是贾诩提出攻击长安计策的关键,也就是攻击长安胜算很大。王允要惩罚西凉兵的高级将领,贾诩也害怕受到牵连,但是,贾诩鼓动西凉高级将领进攻长安,造成了很大危害。贾诩知道,王允不会惩罚西凉军中低级军官和士卒,但是,没有这些人的支持肯定不行,于是,贾诩假意说长安城准备把凉州人斩尽杀绝,从而获得绝大多数西凉兵的支持。贾诩知道很多士兵已经西逃,提出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等有了充足兵力,再进攻长安,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计策,有了充足的兵力,攻击长安就有了把握。

李傕等散发“王允欲洗荡此方之人”的流言,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李傕与樊稠、李蒙等围攻长安城,因城防坚固攻而不克。后由城内叛变士兵引导凉州军入城,与守将吕布展开巷战,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在青锁门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王允断然拒绝,对吕布说:“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灵,能赐福社稷,保佑我们的国家平安无事,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这一愿不能实现,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皇上年纪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们来辅助他。国家遭受如此灾难,如果弃下皇上,只顾自己逃命,我实在是不忍心。况且,我身为宰相,不仅不能使国家平安无事,反而导致逆贼的反叛,我的责任重大啊!请你出城以后,多多鼓励关东豪杰,要常常念及皇上!”说完,便扶着汉献帝逃到宣平城楼。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

标签: 贾诩

更多文章

  • 魏延和姜维:诸葛亮的风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前者又岂止可惜?

    历史人物编辑:微笑向暖标签:魏延

    三国后期,关羽、张飞等人相继离世,蜀汉后期的关键大将,主要就是魏延和姜维。比起姜维,魏延资格更老一些,刘备在世时,他已经被封为将军。但是,魏延的结局却不好,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或许有人说,魏延最后不是叛乱了吗?这个是《三国演义》中小说杜撰,历史上的魏延并没有叛乱之说。但最后的死,也确实和

  • 孔明死也不放过魏延,并非他名字有“曹魏绵延”之意,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魏延

    乱世三国,建安六年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的主角是“曹操”和“刘备”。之所以称之为“大事”,其原因则是刘备得了“诸葛亮”,并获得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胜“火烧博望坡”;虽然刘备最终不得不放弃新野,但这场胜利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同时引出了一位三国名将,也是蜀汉后期第一猛将,保障型“人物”——魏延。

  • 由华为高管魏延政患癌被辞退,谈职场求生要点,这4点必备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说职场标签:魏延

    人到中年的魏延政,没想到在自己生日来临之际,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从天之骄子直接成为躺在床上与病魔做斗争的无业游民。魏延政这位出生了工人家庭的男孩,从不相信命运,但意外总是会拓展他的边界,高考哥哥去世,他因兴趣爱好喜获北京大学垂青,直升北大。随后又凭借优异的成绩免费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毕业后,

  • 魏延举兵造反,此人只说了一句话,魏延兵马立刻吓跑一大半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魏延

    在三国中,魏延曾为刘备入川和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到了诸葛亮北伐中原时,魏延已然成为蜀汉数一数二的将领,他智勇双全,在第一次出北伐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奇谋”,虽然不为诸葛亮所采纳,但魏延依然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担负着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诸葛亮临死前,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舍不得魏延,竟然留

  • 诸葛亮为何必须要魏延死?如果魏延不死,也许能重振蜀汉大业

    历史人物编辑:大嘴聊历史标签:魏延

    引言: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招揽了汉朝的旧臣,刘备终于登上了皇位,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刘备在与孙策和曹操的战争中,可以说是躺着赢,毕竟他前期的阵容实在是太强大了,有大将刘封、关羽、张飞、张云等人,又有军师卧龙凤雏诸葛亮和庞士元,想不赢都很难。刘备的身世并没有什么闪光点,出身布衣,战斗力也是偏弱,他是

  •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需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他为什么不敢一试?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魏延

    子午谷奇谋,在客观角度来看,是有成功的概率的,魏延给出的思路可以说很全面了,不论是从长安的守将夏侯楙的性格、能力出发,还是从自身战斗力出发,魏延都有了一个很趁手的计划,但魏延提出的条件是,让诸葛亮给他五千兵马。这五千兵马,也不是什么杂牌兵,而是正儿八经的精锐。有的人看了看魏延这个条件,觉得也并不过分

  • 为什么说,如果魏延能处理好同事关系,那他就不会被诬陷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魏延

    魏延被杀,可谓是蜀汉的第一大冤假错案。在当时,魏延的官职是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不仅被封为南郑侯,更是拥有假节的权力。毫无疑问,在诸葛亮时期,魏延绝对是蜀汉军中的第一人。但就是这么一位顶梁柱般的存在,却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被诬陷谋反。不仅他自己被杀,就连他的三族,也被杨仪给下令诛杀。如此结局

  • 魏延在五丈原故意踢熄孔明灯,姜维抽刀杀魏延,为何诸葛亮阻止?

    历史人物编辑:木子史观标签:魏延

    诸葛亮的死与魏延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但是罗贯中却为诸葛亮寻找杀害魏延的合理理由,让魏延轻率地冲进大帐,扑灭七星灯主灯,不让诸葛亮延续生命。当时,姜维看到魏延灭掉主灯后,非常生气,想拔出刀来杀魏延,诸葛亮急忙制止说。“这是天意,天意不能违反!休息我的生活吧!”。说完,诸葛亮沮丧地倒下了,又吐了几口血,几

  • 魏延到底为什么敢说“谁敢杀我”,他因何断定别人不敢动?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魏延

    《三国演义》年,诸葛亮伐魏时因长史杨仪与魏延不和,病死于五丈原。蜀军无统帅。在全面告急撤退的关键时刻,杨仪和魏延的内斗达到了顶峰,互相撕逼,争权夺利。两人都充当主子,互相指责对方谋反。杨仪在得到后主刘禅的支持后,率军与魏延作战。手握一部分大军的马岱在关键时刻投靠了魏延,魏延在联军中的势力大增。危急之

  • 魏延和姜维究竟谁更厉害?根据正史记载,两人根本不在同一段位

    历史人物编辑:超级七品小芝麻官标签:魏延

    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爆发,汉室衰微,诸侯并起,由此拉开了乱世的序幕,随着各方势力的征战角逐,社会从混乱无序走向了三分天下,在东汉到三国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名垂史册的良臣猛将,其事迹和战绩为后世之人所津津乐道,许多英雄都被后人拿来比较,像三国后期的魏延和姜维就有很多人拿来作比较,毕竟作为蜀汉后期的肱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