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说,如果魏延能处理好同事关系,那他就不会被诬陷致死?

为什么说,如果魏延能处理好同事关系,那他就不会被诬陷致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极简世界史 访问量:4690 更新时间:2024/1/5 1:34:59

魏延被杀,可谓是蜀汉的第一大冤假错案。在当时,魏延的官职是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前军师,不仅被封为南郑侯,更是拥有假节的权力。毫无疑问,在诸葛亮时期,魏延绝对是蜀汉军中的第一人。

但就是这么一位顶梁柱般的存在,却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被诬陷谋反。不仅他自己被杀,就连他的三族,也被杨仪给下令诛杀。如此结局,真的是令人唏嘘。

一,正史里的魏延

不少人对魏延的了解,都来源于《三国演义》。但也必须要知道,《三国演义》终究是一本小说,他的许多内容情节实际上都是虚构的,并不能当作真正的历史对待。

《三国演义》中,魏延第一次出场是在刘备携民渡江的时候。刘备从新野撤离后,率领着部下和百姓来到襄阳,但却被蔡瑁拒绝进城。于是魏延就趁机带领着数百人攻占了襄阳城门,不仅大开城门还放下了吊桥,并招呼着刘备速速进城。

但没想到刘备却不想进城,反倒是带领着百姓和部下撤走了。这下可把魏延给坑惨了,无奈之下的魏延就只好逃离襄阳,后来投奔到了长沙太守韩玄的麾下。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占荆南四郡。在夺取长沙郡的时候,魏延杀害韩玄、救下黄忠,让关羽顺利地拿下长沙郡,而他也因此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刘备的部下。

以上都是《三国演义》里的剧情,但实际上这些剧情都是假的。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7_018LQs0miYw2

《三国志》对魏延的记载是: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也就是说,魏延是以部曲的身份,在211年之前加入刘备阵营的。至于长沙太守韩玄,他也没有被魏延杀死,而是主动投降刘备,后来还继续担任着长沙太守,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出现过《三国演义》中韩玄被魏延杀害的情节。

另外,“部曲”的意思是私人武装。东汉末年,地方豪强或者是带兵之人是可以自己招募流民编入军队中的,这些流民也就变成了部曲。在当时,部曲和主人之间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换句话说就相当于半奴隶。也就是说魏延是在出身极低的情况下投奔刘备的,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魏延是如何加入刘备的,不过魏延是荆州南阳郡的义阳人,而刘备曾经在南阳郡的新野县驻扎了7年,因此魏延很有可能是在这个时候投奔刘备的。

刘备率军入川后,魏延大放异彩,职位也不断上升,到汉中之战后他更是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成为了封疆大吏。刘备称帝后,魏延加封为镇北将军。刘禅继位后,魏延更是被封为都亭侯。

公元227年,经过数年的休生养息后,诸葛亮决定北伐,魏延也被升任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不过从某种角度上看,魏延这算是被明升暗降了。

在这之前,魏延是汉中太守,整个汉中都是由他来管辖的,并且他是直接听命于中央朝廷。但升官后,丞相司马就意味着,他变成了诸葛亮的部下,是丞相的属官。而凉州刺史更为尴尬,因为凉州是曹魏的,他们可不会听从蜀汉官员的命令。

就这么的,魏延便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参加了五次北伐。一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魏延的悲剧也随之而来了。

二,魏延为何被杀?

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在他去世后,北伐大军主力,由杨仪、费祎率领退回汉中,由魏延负责断后,姜维则位居中间。

这么安排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考虑到魏延与杨仪不和,担心他俩离得太近会发生冲突。另外诸葛亮还特地说道,如果魏延不愿意撤军,那就不管他了。

在这一撤军行动中,是以杨仪为主导的。而诸葛亮的这一人事安排,让魏延根本无法接受。一方面他跟杨仪的关系十分恶劣,另一方面魏延作为武将,自然也不愿意接受文官杨仪的领导。

于是魏延就在杨仪下令撤退之前,率先撤退,并且将沿途中的栈道全部烧毁,直到在南谷口魏延与杨仪对峙。

魏延原本是想在南谷口打败杨仪的,但没想到他的部下不愿意内斗,于是没多久他的部下就纷纷倒戈,魏延也只能无奈的逃走,但最终还是被马岱斩杀,就连他的三族,都被杨仪给下令诛杀。

一代名将魏延,就这么的落下了帷幕。

综合来看,魏延被杀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第一,魏延和杨仪的关系极其恶劣,双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作为诸葛亮时期的第一武将,魏延不管是运筹帷幄还是冲锋陷阵,那都是最顶尖的存在。

而杨仪作为长史,不仅是筹备粮草、整理军备,还是管理地方、谋划军政事务,都能处理的井然有序、令人称赞。

这一文一武,可谓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但尴尬的是,魏延和杨仪的性格,都是目中无人、恃才傲物。这也就导致魏延和杨仪,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肯让步。久而久之,两人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有时候魏延都拔出剑来差点杀了杨仪。

论武力,杨仪不是魏延的对手。但是论计谋,魏延就不是杨仪的对手了。诸葛亮去世后,被魏延欺压多年的杨仪再也忍不下去了,于是他就各种算计,最终弄死了魏延。

换句话说,如果魏延能和杨仪搞好关系,那他也不会落了个夷灭三族的下场。

第二,魏延的所作所为,很容易被认为是要谋反。

如果魏延真的要谋反,那他要么联合司马懿,一举吃掉蜀汉的北伐大军。要么率领部下迅速南归,抢在杨仪之前进入成都。

但魏延并没有,他是在大军撤退的途中驻扎下来,等待杨仪的到来,也就是说他的目的是要杀掉杨仪。只是他没有想到,他的部下不愿意内斗,结果让杨仪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给灭了。

不过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魏延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容易会被认为他想要谋反。

首先,魏延在撤退的时候下令,烧毁掉沿途的栈道。这就会让人认为,魏延是要阻止北伐大军回归。

另外魏延率先南归,这又会让人觉得,魏延是要先于杨仪抵达成都,进而控制蜀汉朝堂。

正因如此,当这些消息传到成都后,哪怕是刘禅、董允蒋琬,他们也都认为魏延是真的要反叛。在这种情况下,魏延的失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第三,魏延太过高傲,人际关系极差,以至于都没有人为他求情。

毫无疑问,魏延的能力是十分优秀的,但他的致命缺点就是太过高傲。不仅是杨仪,魏延也看不上其他文臣武将,在言语行为上魏延更是无所忌惮。

人都是有脾气的,更何况是蜀汉的这些文臣武将?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些人还会敬而远之。可一旦魏延出事,这些人没有落井下石都算不错的了,就更不要说还会有给魏延说话,为魏延求情的人了。

也因此,魏延终究是因为自己的高傲、狂妄,付出了代价。

魏延之死,导火索是诸葛亮临终前的人事安排,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得归根于魏延他自己。如果魏延不那么高傲,如果他能够搞好同僚之间的关系,那他也不会落了个夷灭三族的下场。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魏延

更多文章

  • 魏延在五丈原故意踢熄孔明灯,姜维抽刀杀魏延,为何诸葛亮阻止?

    历史人物编辑:木子史观标签:魏延

    诸葛亮的死与魏延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但是罗贯中却为诸葛亮寻找杀害魏延的合理理由,让魏延轻率地冲进大帐,扑灭七星灯主灯,不让诸葛亮延续生命。当时,姜维看到魏延灭掉主灯后,非常生气,想拔出刀来杀魏延,诸葛亮急忙制止说。“这是天意,天意不能违反!休息我的生活吧!”。说完,诸葛亮沮丧地倒下了,又吐了几口血,几

  • 魏延到底为什么敢说“谁敢杀我”,他因何断定别人不敢动?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魏延

    《三国演义》年,诸葛亮伐魏时因长史杨仪与魏延不和,病死于五丈原。蜀军无统帅。在全面告急撤退的关键时刻,杨仪和魏延的内斗达到了顶峰,互相撕逼,争权夺利。两人都充当主子,互相指责对方谋反。杨仪在得到后主刘禅的支持后,率军与魏延作战。手握一部分大军的马岱在关键时刻投靠了魏延,魏延在联军中的势力大增。危急之

  • 魏延和姜维究竟谁更厉害?根据正史记载,两人根本不在同一段位

    历史人物编辑:超级七品小芝麻官标签:魏延

    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爆发,汉室衰微,诸侯并起,由此拉开了乱世的序幕,随着各方势力的征战角逐,社会从混乱无序走向了三分天下,在东汉到三国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名垂史册的良臣猛将,其事迹和战绩为后世之人所津津乐道,许多英雄都被后人拿来比较,像三国后期的魏延和姜维就有很多人拿来作比较,毕竟作为蜀汉后期的肱股

  • 三国被自己人干掉六大名将,除了魏延,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魏延

    身在三国乱世之中,要么随波逐流,要么退隐深山以保实力。然而不管选择哪种处世之道,也都很难独善其身。特别是对于南征北战的大将而说,更是如此。诚然,战死沙场的武将让人感到遗憾。不过,如果是死于自己人之手,才是任何一位武将都难以接受的结果。一、鞠义麴义(又作曲义、鞠义),凉州西平郡人,生卒年不详,是袁绍麾

  • 姜维、魏延、王平都是降将,为何诸葛亮认为只有魏延天生反骨?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魏延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随着诸葛亮的病逝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在诸葛亮临终之前,他特地叫来了马岱下了最后一道命令,而这道命令就是杀死魏延。随着魏延的死去,也意味着当年跟随刘备的荆州派至此全部消亡殆尽,而蜀汉方面也失去了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在诸葛亮北伐时期,由于五虎上将的逝去,诸葛亮能够

  • 诸葛亮设计除掉魏延,并不是因为魏延的脑后有反骨,而是另有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梁志宇标签:魏延

    《三国演义》中,一说到蜀国大将魏延,很多人都会为他打抱不平。这样一位为蜀汉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功臣,却被诸葛亮认为他的脑后有反骨而给他罗织罪名,在诸葛亮的计划下,把魏延处死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以魏延“脑后有反骨”的罪名,把魏延给暗中处死了呢?其实还是有原因的,并非单纯地说他脑后有反骨。诸葛亮和魏延的

  • 魏延真的是反将?如果魏延不死,他在蜀国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豆豆子标签:魏延

    魏延《三国演义》里,有个诸葛亮一直看不起的人,认为他有逆天之性,将来一定是逆将。诸葛亮病死的时候,还想好了除掉魏延的办法。正史真的如此吗?其实在正史中诸葛亮是很佩服魏延的,因为魏延可以独当一面!魏延是怎么死的魏延不死,蜀汉怎么办?魏延从一个小兵一步步爬到征西将军的位置,实属不易。五虎将相继离世后,魏

  • 庞统最终识破刘备真面目!宴席暗示魏延,可惜魏延没领会!!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魏延

    三国时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者,诸葛亮也,那么凤雏者,何许人也?凤雏,小凤凰之意,此人名叫庞统,湖北襄阳人士。与诸葛亮为同门师兄弟。据说是师傅司马徽发现庞统军事能力显著,日后具有辅佐皇上的才能,为他取名为“凤雏”。但是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用“凤雏”二字呢?“凤”常用来形容

  • 诸葛亮五丈原病逝,为何不把兵符交与魏延?原来是魏延不会做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奇界标签:魏延

    诸葛亮死后继承他北伐大业的领军人物是姜维。但其实还有另外四个人自认为有当诸葛亮接班人的资格,他们是魏延、杨仪、蒋琬、费祎。那么诸葛亮为何看不上魏延呢?首先,魏延觉得自己有韩信之才,劳苦功高,以为诸葛亮继承人非自己莫属,全不把杨仪等文官放在眼里。他素与杨仪不合,两人争吵起来时老魏还拿刀冲杨仪比划,杨仪

  • 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

    历史人物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标签:魏延

    子午谷奇谋一直都是关注三国历史的焦点之一,裴松在给《三国志》做引注中是这样说的,魏延与诸葛亮建议,“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影视剧中的魏延此语一出,大多数痴迷军事的爱好者必然会拍手称快,果然奇谋,然而诸葛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