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字字都很有理,为什么最后还会输?

诸葛亮和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字字都很有理,为什么最后还会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培 访问量:4929 更新时间:2024/1/19 13:49:33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曹丕去世,曹睿继位。诸葛亮认为,经过数年的准备,国内已经安定,粮草准备充足,便正式向魏国出兵。这就是蜀汉第一次北伐中原的军事行动。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投降,导致陇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投降蜀军。

消息传到洛阳,曹魏朝廷“朝野恐惧”。大司马王朗自告奋勇,建议由曹真出任大都督,郭淮为副将,自己为军师,出兵抵抗。曹睿准奏。

诸葛亮和王朗这场对骂,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详细描写了这个过程。

三军鼓角已罢,司徒王朗乘马而出。上首乃都督曹真,下首乃副都督郭淮;两个先锋压住阵角。探子马出军前,大叫曰:“请对阵主将答话!”只见蜀兵门旗开处,关兴、张苞分左右而出,立马于两边;次后一队队骁将分列;门旗影下,中央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车中,纶巾羽扇,素衣皂绦,飘然而出。孔明举目见魏阵前三个麾盖,旗上大书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军师、司徒王朗。孔明暗忖曰:“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遂教推车出阵外,令护军小校传曰:“汉丞相与司徒会话。”王朗纵马而出。孔明于车上拱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

王朗道:“我早就听说了孔明先生的大名,今天才算是见着了,幸会幸会。先生既知天命、也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诸葛亮回答道:“我奉诏讨贼,你为什么说起兵无名呢?”

王朗道:“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这是自然之理。从桓帝、灵帝以后,天下就乱了,先是黄巾军造反,后来又有董卓谋逆,袁术、袁绍、刘表、吕布称雄;到处是战火狼烟,社稷危卵,生民涂炭。我太祖武皇帝(曹操),扫六合、卷八荒;万民仰德,天命所归。世祖文帝(曹丕),神文圣武,以膺大统,这不就是天意人心吗?先生经天纬地,怎么尽做些逆天理、背人情的事呢?古人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现在,我们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你们区区蜀国,能怎么样?先生如果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这不是很好的事吗?”

诸葛亮大笑道:“我以为汉朝大老元臣,一定会有高论,没想到你说出的话,让我感觉恶心!我告诉你,黄巾之后,董卓暴乱,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现在的庙堂之上,全是狼心狗肺之辈,奴颜婢膝之徒。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底细吗?你世居东海之滨,以孝廉入仕;本应该安汉兴刘;可是你食君之禄,却反助逆贼,同谋篡位!你自己罪恶深重,天地不容!你不知道吗?天下之人,都想吃你的肉,喝你的血!好在老天爷没打算灭绝汉朝,我昭烈皇帝继承汉家天下。今天,我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然已经成为一个谄谀之臣,苟活于世,就该找个鼠洞藏起来,苟延残喘。你现在竟然恬不知耻,还敢公开跑出来,跟我妄谈天数,劝我投降?你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贼,活不了几天了!你死了以后,我看你有什么脸去见大汉朝的二十四个皇帝?你以为我有那么多工夫和你瞎扯吗?我和你一个苟延残喘的老贼没话可说!闪一边去,让曹真和我在智谋上较量吧!”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一,王朗之死因

说实话,正如题主所说“在诸葛亮与王朗的这一段对骂中,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王朗说的是结果,诸葛亮说的是大义

王朗是以历史车轮前进的角度,以学者身份劝说诸葛亮“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

而诸葛亮则是以汉朝正统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故此说“我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

2,王朗把曹家当做正统,诸葛亮把刘家当做正统

王朗以“董卓、袁术、袁绍、刘表、吕布和盗贼、奸雄等乱”而反衬曹家万姓倾心,天命所归。但他忘了一条,曹操并不是为了汉室江山,也不是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刘家的大汉朝廷。其实,曹操和董卓、袁术、袁绍、刘表、吕布是同样的人。

故此,诸葛亮就从“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说起。那意思就是说,曹操和董卓、李傕郭汜、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样,只是换了一个方式而已。因此,“狼心狗肺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3,王朗苦口婆心,诸葛亮反唇相讥

王朗假装苦口婆心地劝诸葛亮“先生经天纬地,应该知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你和我大魏国打仗,就是自取灭亡,不如早早归降,你自己可以做高官,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

王朗说这段话的时候,恰恰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自己一直读圣贤书,是汉室大臣,现在成了帮助曹家助纣为虐的汉室“叛逆”,根本就没有资格劝降别人。

故此,诸葛亮就针对王朗的情况,争锋相对地说:“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底细吗?你世代都是汉朝官宦,吃着汉朝的饭,喝着汉朝的水,你帮着逆臣篡位也就罢了,现在倒反过来劝我投降。你这么大岁数了,用不了几天就该死了。你死了以后,见到汉朝那些皇帝,你究竟该说什么?你的脸皮呢?”

4,王朗年老体衰,诸葛亮意气风发

诸葛亮把王朗的根底全抖了出来,当时已经76岁的王朗,身子骨不可能特别硬朗。而且,他骨子里就是一个书生,从小读孔孟之书,哪能不懂“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道理?吃了这么多年汉室的饭,现在帮着一个篡汉的曹家劝降别人,让诸葛亮揭了老底,他的老脸往哪儿搁?加上年老体衰,肯定有一些老年人共有的病症,生了这么一场大气,他岂能不死?

5,两人的对决,其实就是知识和经验、书本和实践的碰撞

在王朗潜意识中看来,诸葛亮无非就是一个山野匹夫,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是运气不错,帮着刘备占据了一方土地。以他经学大家的才学,曹魏大司徒的身份,出面劝降诸葛亮,这就是手到擒来的事,应该没有什么悬念。正如他在曹真、郭淮面前吹嘘的那样:“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但是现在,诸葛亮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容易对付。

王朗说的是历史大趋势,诸葛亮说的是忠君爱国。王朗说的是曹家天下是正统的;诸葛亮说的是曹家是乱臣贼子,刘家才是根正苗红延续汉朝的正统。

也就是说,王朗和诸葛亮两个人,一个是当时的大儒,一个是一国执政;一个是具有专家、教授级别的大学者,一个是隐居山林后成名的军事家。按照现在的说法,王朗就是大学教授,诸葛亮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文凭的山野村夫,但是却有着经天纬地的济世良方,开疆拓土的真本事。

二,这段骂战就是一个历史乌龙

这段公案,应该是小说作者的杜撰而已。诸葛亮和王朗在历史上好像并没有交集,甚至或许根本就没有见过面。不过,王朗倒的确是汉室老臣,而且在当时也算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学者。后来带兵抵御孙策,被擒获、流放。再后来辗转回到魏国。公元228年去世。他的孙女嫁给了司马昭,生司马炎。

三,《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写这段故事

我们尽管不知道小说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杜撰这段荒诞不经的故事,但毫无疑问,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之王”的罗贯中先生,和书中的诸葛亮同样是一个没有“正式文凭”的大文化人。这一点,或许是他在小说中不经意间就会把自己的思想附着在诸葛亮身上的原因。

罗贯中的父亲是丝绸商人,他7岁开始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母亲病故,辍学跟父亲做生意。但他对商业不感兴趣,故此父亲让他跟赵宝丰学习,后又师从施耐庵。但罗贯中最喜欢的,是说书艺人和杂剧作家,并和他们志同道合。尽管他著述颇丰,但终究还是一个不被社会主流认可的文化人。这一点,和诸葛亮“山野村夫”的身份很相似。

而王朗,则是汉魏之际的经学大家。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一个在经学领域无可比拟的专家、教授,标标准准一个被社会主流当做领头羊的高级知识分子。

罗贯中在小说中让诸葛亮把王朗骂死,显然有讥讽那些有文化知识但无济世良方者的意味。同时也是告诉世人,有名气不一定有水平,文化高不一定有能力。书本知识是死的,只有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济世安民,才能安邦定国。而那些不被主流社会认可却的确有真才实学的文化人,或许才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浅显认识,不一定正确。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标签: 王朗

更多文章

  • 三国志11百家争斗:王朗的阵容难得如此豪华,江东霸主非他莫属了

    历史人物编辑:奕道君心标签:王朗

    此前演示了一番三国志11百家争斗剧本的诸葛家族,他们在游戏里凭借着诸葛亮的神算和诸葛恪的百出叠加,硬生生打垮了赵云家族,并一举压制整个荆南。有朋友就问了,跟诸葛亮吵架被骂死的王朗是不是在这个章节更牛,因为王家人放在今天也是妥妥的大姓呢。既然有人想看,那肯定得赶紧安排一期。三国志11百家争斗剧本的王朗

  • 王朗被诸葛亮骂死,正史中王朗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水一白聊历史标签:王朗

    《三国演义》中牛掰的诸葛亮靠他那张嘴出名过两次,一次是去东吴舌战群儒,以一敌百,那张嘴就像一挺机关枪,所到之处尽皆投降。还有一次就是第一次北伐,骂死了曹魏政权的重臣也是忠臣的王朗。王朗作为曹魏的司徒,以军师的名义和曹真共同抵御诸葛亮的北伐。自持才高的王朗王老头,列于两军阵前,本想神气一把,骂降诸葛亮

  • 诸葛亮与王朗对骂,其实王朗说的句句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历史人物编辑:摄影师乐民标签:王朗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金句频出,司徒王朗曾被诸葛亮痛斥为“厚颜无耻之人”,气得王朗口吐鲜血。当年诸葛亮和王朗那一场阵前骂战,曾让很多人都大呼痛快,佩服诸葛亮的同时,不自觉地就把王朗归位无耻老贼那一类。可是细细纠来,王朗在一开始所说的事情完全是有真凭实据的,而且还占据上风,那么他是如何被诸葛亮一步步引入

  • 孔明与王朗阵前争辩,其实王朗在理,为何还是败于孔明?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王朗

    引言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和别人吵架的场景。不知道和别人吵架时,有没有遇到过自己面红耳赤,被对方怼得说不出话来的情景呢。千万不要小看吵架这件事,对于吵架,不是谁声音大谁就有理的,吵架锻炼了一个人的反应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这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王

  •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为何一定要将曹爽诛灭三族?这其中有什么蹊跷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曹爽

    首先曹爽横征暴敛,滥用私权,百官受辱,朝政颓废。曹爽原本谦卑谨慎,成功排挤司马懿后,独霸朝政,后来滥用私权,任人唯亲,党羽遍布朝野,乱权专政,侵吞财产,可以说是百官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曹爽专权之后又做了许多不得人心的事。其一是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是以权利和人事为中心的变革,这也必然会触动些人的利益,比

  • 三国此人实力不亚魏延,曾挫败曹爽大军进攻?或藏诸葛亮一个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曹爽

    文:追风怒放(作者原创授权)公元244年,曹爽从骆谷道伐蜀。在不热的天气里渴死了大量的士兵、牛羊、骡子、驴子和少量马匹之后(因为要保证骑兵对蜀军的绝对优势),先头部队终于走出了骆谷道,来到了秦岭南部的丘陵。秦岭南部的丘陵和秦岭北部的丘陵不同的地方在于,秦岭北部的丘陵黄土,水源在山下很远的地方。秦岭南

  • 高平陵兵变,曹爽用两人一物三大法宝,险些让司马懿投鼠忌器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曹爽

    曹爽,后三国时代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他的名声可谓是“名满天下”,同时也是“谤满天下”。造成这两个极端名声的原因,仅仅是一场名为高平陵的政变。他的对手是耗死诸葛亮的司马懿,正如他的兄弟曹羲所说,“司马懿谲(jue)诈无比,孔明尚不能胜,况我兄弟乎?”。虽然曹爽的对手如此令人恐惧,但是一开始曹爽是处于绝

  • 高平陵政变,曹爽除了投降司马懿还有更好选择,可保全自身和曹魏

    历史人物编辑:李函泽标签:曹爽

    发生在公元249年正月的高平陵军事政变,可以说是司马懿韬光养晦十余年、励精图治几十年后的大爆发,是长期蛰伏、谋定而动的一举中的。仅仅只用了几个时辰,就完全控制了京城洛阳的局面,成功改写了历史。而摆在辅政大将军曹爽等兄弟面前的,无非是两条路,要么主动投降,以求保全自身及家小的安全和已有的富贵,但是事实

  • 高平陵之变实则埋祸于十年之前,曹爽难辞其咎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之文艺标签:曹爽

    景初二年十二月八日,年仅三十五岁的魏明帝曹叡因为长期沉湎于酒色,突然重病不起。虽然宫中御医多方医治,但是一直不见起色,曹叡也不得不考虑身后之事。曹叡曾经生了三个儿子,但是全部早夭,所以他后来收养了曹询、曹芳为养子,此时曹询年仅八岁,而曹芳只有七岁。曹叡最终选择了曹芳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考虑到曹芳年幼,

  • 识字不超过10个的王平,是如何凭借三万军队挡住曹爽十万大军的?

    历史人物编辑:赵明标签:曹爽

    在《三国演义》中,王平出场较多是和马谡一起守街亭,马谡不听王平劝谏遭致腐败,王平反而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在真实的历史上,王平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员将领,镇守汉中时曾凭借不到三万军队击败曹爽十万大军。不识字的将军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因为小时候养在外祖父何氏家,所以又叫何平,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