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于《三国演义》都不陌生,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从罗贯中的笔下不难看出,他对于蜀汉政权有着非常深的同情,而对于诸葛连,更是不吝啬笔下的赞美之词,诸葛亮的口才书里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孤身前往东吴,舌战群儒,而在北伐中原和魏国王司徒的争辩,更加成为了经典,一顿话说下来,更是将王司徒活活气死,实际上我们如今来看,王司徒说的话其实句句在理。
大家可以看下王朗两军阵前说的什么,两人施礼完毕,王朗就问诸葛亮,何故兴兵,犯我疆界?而这次出征确实是蜀国先动的手,但是诸葛亮却回答道他是“奉诏讨贼”,奉谁的诏呢?奉的是汉献帝血书讨伐曹操的衣带诏。不过这也过去数十年了,先动手的诸葛亮还在炒剩饭,多少有些理亏。王莽接下来就说了一堆话,大意是曹操曹丕英明神武,取代汉朝当天子是名正言顺。如今带甲百万,蜀国失败只不过是时间的事,还不如投降魏国,蜀国老百姓也能够获得修生养息,这样做“岂不美哉?”
按照王司徒的理解,从汉恒帝汉灵帝开始,汉朝皇帝就开始昏庸无道起来,而汉献帝也是懦弱之君,导致军阀征战民不聊生,所以曹家当天子就是名正言顺,这点实际上没错,中国古代不像日本和欧洲,皇室并没有太过于看重血统,欧洲人认为只有血统纯正的人能够当国王,但是中国一直有这种思想:“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只要有能力的人就能够坐上皇位。
再来看王司徒说诸葛亮违抗天意,蜀国失败是注定结局,这句话也没有说错,魏国统一北方,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尽管胜多赢少,可是从未对魏国造成过伤筋动骨的挫伤,反倒是蜀国因为诸葛亮和姜维征战,耗光国库,国家贫困。
我们可以看下三国时候的人口数据,263年刘禅执政期间,根据《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记载,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魏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有35万户,230万人。
而吴蜀联合底蕴势力加起来也没有魏国强,蜀国屡屡以一州之力和魏国抗衡,确实不明智,而穷兵黩武也导致了它的灭亡。王司徒说的话非常正确,为什么诸葛亮却能够赢得这场辩论?笑道最后呢原来他抓住了王朗的致命弱点:那就是过去是他是吃汉朝的饭起来的。
王朗在汉朝底下先是当徐州从事,后来升任会稽太守,接着被拜为谏议大夫,虽然是曹操的举荐,但是刘家完全待他不薄,然而王莽在阵前,却如此说汉朝的坏话,吹捧魏国。
诸葛亮趁机用这个机会,把他的黑历史抖露出来,这样蜀军和魏军士兵都知道了:原来王司徒是这样的人。王莽感觉脸上羞愧无光,大叫一声,随即逝去。本来三国就是尔虞我诈的斗争,按照诸葛亮逻辑,凭什么刘姓就能当皇帝,篡夺宗亲土地的刘备就能继承正统呢?王司徒的脸皮还是不够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