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没有“谋士”这种职务名称,能靠上这个工作性质的只有曹操在建安三年(198年)设的军师祭酒来印证。
在汉末征战时,已经出现“参军事”这类职务,可以推为“谋士”的前身。例如陶谦、孙坚担任过张温征西时的参军事。
到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之后,担任司空(三公之一,开公府),领车骑将军(有军权),所以曹操在司空府原来的下属部门中增加军师这一个负责出谋划策的作战策划部门,在早期,郭嘉担任军师祭酒,荀攸担任军师。
后来,曹操在南征北战中,实力逐渐增加,这个军师部门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至建安十八年(213年),荀攸担任中军师,郭嘉已死,董昭等人担任军师祭酒,由《魏书》记载曹操担任魏公时的奏章来看,中、前、左、右军师已经高于军师祭酒了。
《魏书》:于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
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高乐乡侯邓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藩、杜袭……
贾诩的履历
在历史上,贾诩在跟随董卓、李傕时期可没有指明担任过参谋类的职务。也只有《三国演义》这种小说,才会在故事中创造出“谋士”这种人物身份,增加戏剧性。
言归正史。
在董卓时期,贾诩是担任校尉的,与李傕、郭汜等人受牛辅调度,讨伐关东反董联军。
在李傕时期,贾诩入尚书台,一直在朝廷为官,李郭之乱时,贾诩还担任过短时间的将军,在献帝东归时又放弃将军身份,最后投奔同乡段煨、张绣。
在贾诩追随张绣时期,贾诩应该就是张绣的谋士(没有任何职务记载),张绣很多作战计划,包括“宛城二反曹操”,“南阳追击曹操”等经典战例,都是出自贾诩的手笔,即便曹操带着荀攸出征,也占不到多少便宜。
贾诩还帮张绣处理与其他军阀的关系,例如与刘表结盟,拒绝袁绍结盟等。
官渡之战前,在贾诩的努力下,张绣又归附曹操,曹操先给贾诩表了一个执金吾(朝廷官职),随后又表了贾诩一个虚职:冀州牧。大概意思是:若打赢了袁绍,夺了冀州,冀州就给贾诩您。
贾诩在这段时间,以“留参司空军师”来解读,贾诩其实就是兼任曹操的谋士。
陈志《贾诩传》:表(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曹操)军事。
切题
冀州平定后(204年),曹操食言,自己取了冀州,贾诩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朝廷闲职)。在前文列出的名单中(213年),可见贾诩一直都是担任太中大夫的。
按照《贾诩传》的记载,在赤壁之战(208年),渭南之战(211年)时,贾诩都有给曹操提意见、计谋的事。由此可见,贾诩平时就在朝廷养老,混日子,战时就随曹操出征,帮曹操出谋划策(和之前一样兼任曹操的谋士)。
贾诩这个人非常识时务,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何况还多次击败曹操,以至于杀死曹操的嫡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连曹操也差点死在贾诩手里。
曹操在得冀州后,许攸这个曹操的故交和恩主多次让曹操难堪,最后被曹操收拾掉,贾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许攸都如此,贾诩又有什么理由相信自己会被许攸更让曹操信任呢?
所以,贾诩在闲暇里最常做的事就是“宅”(阖门自守),平时与其他官员也没有过多的私交,儿女的婚事,也不去结交名门望族。如此,贾诩最终安享天年,这也算是一个汉末明哲保身的人物典范了。
陈志《贾诩传》:(贾)诩自以非太祖(曹操)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