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诸葛亮亲大哥诸葛瑾(字子瑜)离开老家琅琊阳都(今属山东临沂),躲避战乱来到江东,结识了孙权姐姐的女婿弘咨。
弘咨认为诸葛瑾满腹经纶,就向孙权举荐,与鲁肃等同为宾客,后历任长史、左将军、大将军等职,为东吴建国立下不朽的功勋。
孙权很器重诸葛瑾,对他的评价很高:“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
官二代
诸葛瑾只身投奔东吴,属于没有根基的外来户,江东豪门士族人才济济,他能混到国之重臣这一步,除了才华横溢,最主要还是靠敦厚仁义的为人。
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却不像他老子,年纪轻轻就凭着老子在朝中的关系,一步步走得顺风顺水,二十刚出头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诸葛恪,字元逊,才思敏捷,自幼有神童之称。弱冠之年官拜太子孙登左辅都尉,后任骑都尉。
黄武三年(222年)某一天,孙权见到诸葛恪,就问他:“你爹和你二叔(指诸葛亮)比较,谁更优秀呢?”
诸葛恪不假思索就说:“当然是俺爹优秀。”
孙权一扬眉毛:“何以见得?”
诸葛恪回答:“俺爹没站错队,知道跟谁干更有前途。”孙权大笑,这个马屁拍得忒舒坦了。
有一次,孙老板和业务主管诸葛瑾开玩笑。诸葛瑾脸长,正宗的鞋拔子脸,孙权就令手下牵来一头驴,在驴脸上挂了一张标签,上写着“诸葛子瑜”,群臣哄笑。
诸葛恪跪地讨要笔墨,请求添两个字,孙权同意,诸葛恪不慌不忙在后面添了两个字“之驴”,整句话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孙权大笑,当即把驴赐给了诸葛恪。
二叔的忧虑
当时的吴蜀两国关系比较好,曾经多次联合对付北方的狼——曹魏政权。
有一次蜀国使臣来到东吴,在群臣集会之时,孙权故意在蜀国使臣面前摆出老大的姿态,指着诸葛恪对使臣说:
“我们这位诸葛恪特喜欢骑马,回去跟你们丞相说说,给他侄子选一匹好马送来。”
还没等蜀国使臣回话,诸葛恪当即跪拜称谢。
孙权懵了:“马还没送来,你谢啥啊?”
诸葛恪又使出拍马神功:“区区蜀国不过是陛下后院的马厩,陛下已经下了旨意,那好马肯定能送来,我咋能不感谢陛下呢?”
好!如此不同凡响,随机应变的才能,得派上大用场。
孙权任命诸葛恪接替刚刚去世的徐详,代理节度,掌管军队后勤粮草供给工作。
可是这个差事每天要处理大量往来公文,诸葛恪并不喜欢。
蜀国丞相诸葛亮得知侄子代替了徐详,感到侄子不可能胜任,连忙给东吴丞相陆逊写信说:
“我哥诸葛瑾年纪大了,可能糊涂了。我这个侄子性格不稳重,现在让他掌管部队粮草大事,难免出错。我虽远在蜀地,可还是暗暗替他担忧啊,请您把我的意思转告给孙老板。”
陆逊把诸葛亮的信转交给孙权,孙权认为他二叔说得有理,于是就把诸葛恪调任在外领兵。
托孤之臣
诸葛恪曾多次要求独自带兵平定山越人,朝中众多大臣都持反对意见,认为山越人居住的丹阳山高路险,自从汉朝开始就难以全面平定。
诸葛恪固执己见,扬言只要三年,就可征得四万甲士,一举平定山越人。很多人——包括他的父亲诸葛瑾都认为这是说大话,不可能成功。
诸葛瑾隐隐有一丝不祥的感觉:“恪儿不会使诸葛家兴盛,反而会令家族遭受灾祸。”
诸葛瑾去世后的第四年为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病逝。
老一代重臣陆续离开,到了年青一代大展抱负的时机了。
孙权任命诸葛恪升任大将军统领三军。
神风元年(252年)初夏,跟刘备白帝城托孤惊人相似的一幕发生了。
孙权临终,在宗室孙峻的举荐下,以诸葛恪等为托孤大臣,辅佐太子孙亮。十岁的孙亮即位后,封诸葛恪为太傅,掌管东吴军国大权。
诸葛恪跟他二叔诸葛亮貌似相同,都在辅佐幼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军事朝政大权在握。
实际上叔侄二人没法比,诸葛亮的情商、智商都在侄子之上,他讲人情,懂政治,蜀国大臣可以眼里可以没皇上,但必须有丞相。
诸葛恪就不一样了,他爹等老臣以及老皇帝去世后,大臣们都在盘算谁能代替皇上更符合自身利益,江东铁杆儿坐地户谁听诸葛恪一个官二代外来户瞎嚷嚷啊。
出师北伐
吴蜀两国虽然都嚷嚷北伐,可是蜀国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行动不多,叔叔老谋深算,侄子初生牛犊。
诸葛恪首次作为主帅伐魏,破敌军于东兴,首战告捷,以老将丁奉率三千吴军干掉七万占尽优势的魏国部队。
此次东兴大捷冲昏了诸葛恪的脑袋,第二年,再派大军伐魏。
许多大臣劝谏,国库不足而士兵疲乏,不利于再次发动战争,应该养精蓄锐。
诸葛恪没有采纳群臣的建议,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新城(安徽合肥西),魏国主帅司马师按兵不动,以三千人据城抵抗。
一边疯狂攻城,一边拼命死守,三个月过去,毫无结果。
不久,魏军诈降,以缓兵之计得以喘息。
魏国援军赶到,开始大举进攻,东吴士兵在酷暑中艰难抵抗,死伤无数。
二十万大军被三千魏军击溃,一报还一报,历史就这么爱开玩笑。
被害身亡
东吴大臣愤怒声讨诸葛恪,小皇帝孙亮受不住压力,只好连续下诏,催促诸葛恪撤军,诸葛恪老大不情愿慢腾腾撤回来。
回到都城建业,诸葛恪不反思自己,还四处埋怨,而且以托孤首辅大臣自居,处事独断专行。
于是利用民怨沸腾的时机,诬陷诸葛恪叛乱。
孙峻暗中与幼主吴亮密谋,设计令诸葛恪赴宴,帐内埋伏甲士将其刺杀,时年五十一岁,诸葛恪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外逃途中被追兵所杀,其党羽及其及三族被夷灭,当年他老爹的谶语不幸言中。
吴景帝孙休上台后,下诏为诸葛恪平反昭雪,可是来不及了,人死不能复生。
诸葛恪太急于建功立业了,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北伐了,以至于朝中明争暗斗他茫然无知,啥叫刚愎自用?这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