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基本都是在战火之中度过的。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西周到东周,中国奴隶制社会由春秋五霸逐渐走向战国七雄,此后被秦统一,秦朝末年,楚汉之争又开始,最后统一于刘邦。
汉朝传承四百余年之后,再次走向了衰败,由于朝政昏庸,很快导致天下大乱,枭雄辈出,曹操作为枭雄之一逐渐掌握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假借汉献帝刘协的名号笼络兵权,以重振汉室为理由征讨四方。其中以刘备和孙权对其的威胁最大,
一强面对两弱,孙刘选择联合抗曹,最终曹操挥师南下,双方在赤壁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这场战争以孙刘联军的以少胜多而告终。
正常来说,曹操虎踞中原,手下谋士众多,诸如荀彧等为何在此时失语不言?这和曹操的用人策略有关,并且在赤壁之败后发生了转变。
一、连环计下的赤壁之败
1.多方面的联合计谋
早在刘琮献出荆州投降曹操的时候,孙刘一方已经非常不安了,尤其是在曹操着手训练水军的时候,征服江南的野心已经昭然。这时候,诸葛亮一帆风直至江南,成功劝说周瑜联合刘备抗曹。针对曹操的一系列计谋也正式开始。
首先是从曹操内部开始,蔡瑁张允虽说是荆州降将,但是在水军方面的统领训练意识却丝毫不弱,所以曹操封二人为水军大都督,总领水军训练,对于这种情况,周瑜自然不是坐以待毙。
他利用蒋干探听虚实之机,群英会诈蒋干盗书,谎称蔡瑁张允诈降,意在取曹操之人头。蒋干在返回报知曹操之后,果然将其激怒,最终不等蔡张二人反驳,就被处死,自此,曹操水兵便没有了南人的系统训练。
蔡张二人死后,周瑜一方再施铁索连环政策,借凤雏庞统之名号,再度诱骗蒋干中计。在蒋干的引荐下,凤雏庞统进入曹操水寨,在曹操的陪同之下观看了其水兵训练的现状,当然,北方人不擅长水战的实事也摆在了眼前。
北人多处陆地之上,擅长骑马作战,而此次征讨江东多以水战为主,所以庞统见到的水寨训练,自然是战船之上的呕吐不止。因此正好趁机向曹操建议铁索连舟,那么在江上作战就如履平地,最终被曹操所采纳。
此后更是以黄盖的苦肉计骗取曹操的信任,再加上曹操坚持认为正值寒冬没有东南风起,所以此次孙刘联军可以说是算无遗策,最终曹操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加持之下,依旧决定在赤壁与刘备孙权决一死战。
2.火烧曹营
眼看两军大战在即,当夜东南风甚急,手下程昱等都曾对曹操提起,但均被曹操解释为偶然。最终黄盖假称押粮船来降,猝不及防之下,攻入曹操水寨,随即点火,很快,由于大小舟船皆连环在一起,导致水寨瞬间成为火海。
此外,东吴大将韩当周泰蒋钦等,从四面八方带兵出击,杀的曹操闻风丧胆。不止是孙权,刘备一方也是在曹操军队的败退之路上埋伏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兵败溃逃的曹操还要遭遇一路上不断的截击。
若不是关羽华容道之上放其一条生路,曹操早已经命丧当场。最终,一把大火敲定了赤壁一战的失败,其实回过头来看,这场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曹操刚愎自用,过于自信。
除此之外,曹操此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是孙刘方面一系列计策天衣无缝般的实施,这一点是非常奇怪的,因为曹操虽说是以一敌二,但是手下谋士极多,除去程昱之外,还有荀彧,荀攸等,但为何此次酿成失败之前,都选择闭口不言呢?
二、叔侄二人“失语”的原因
1.死亡的先例
首先二人不为曹操进言,是因为曹操自身的性格。现在的曹操位高权重,执掌百万大军,在当时过度自信的情况之下,基本是听不进去其他人建议的,另外,曹操的反复无常也不敢让手下之人随意提出建议。
比如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曾犒赏三军,横槊赋诗。期间著名乐理大师“师勖”见曹操诗中有不祥的含义,面露不悦之色,当时曹操见状还直言是说“我向来闻过则喜,你可直言”,结果在师勖之处之后竟然被曹操以败坏诗兴为理由杀了。
大战之前直接见了血,这也好像是对其他人的一种警告,所以在后来程昱劝谏曹操时就想起了师勖的事情,才有所顾忌没有再多说,进而导致了赤壁一战的失败。所以手下的荀彧,荀攸等谋士,之所以选择保持沉默,一部分原因就是师勖的前车之鉴。
2.汉朝重臣的顾忌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荀彧荀攸叔侄二人本就忠心于大汉朝廷,而并非曹操一人。早在曹操统一中原的时候,荀彧就从袁绍处归顺了曹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荀彧还是将恢复大汉朝纲的希望放在了袁绍身上。
只不过当时的袁绍因为优柔寡断的作战风格让荀彧失望了。之所以选择曹操,是因为早年的曹操也算是一位忠心于大汉的热血青年,当时的他手上没有多少权力,却一心为朝廷着想,这是荀彧选择他的直接原因。
归顺曹操之后的荀彧可以说变成了其智囊团,在曹操统一中原的过程中不断出谋划策,建立了不少功勋。尤其是在攻打刘表和讨伐张绣的时候,荀彧是屡献奇谋,让曹操获得全盛,但是在后来曹操的心性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实力的一天天扩大,曹操开始贪恋权力,在征战地方的同时朝中架空天子,大权在握,虽无改朝换代的念头,大汉朝廷却也是名存实亡,这是忠心于汉的的荀彧所不能忍受的,看到了曹操额野心之后,终于是选择失语不言。
3.曹操对出身名门的顾忌
此二人之所以在赤壁之战之前保持沉默,和曹操的怀疑也有一定的原因。当时的曹操在开始权力的笼络之后,对于朝中之人多是保持怀疑态度的,他知道自己这样架空皇帝的做法定会引起朝臣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大汉原本的官宦世家。
最典型的就是三代公卿的杨修,杨家可以说是汉朝的名门望族,祖孙三代都是大汉重臣,才华异常凸显,无论是杨修过目不忘的能力,还是对事情的预测能力都是远超常人的,而曹操也正是担心其家族与大汉根深蒂固,不能为自己所用。
杨修跟了曹操这么多年,只当了一个负责记账的主簿,而荀彧等二人也是因为如此,甚至可以说预见到了曹操之后除掉杨修的结局,所以最终选择不开口。
但此二人先见性的眼光并没有让自己的命运有什么改变最终不但因为失语被曹操疏远,甚至还被处死。
三、战后曹操用人的变化
1.除旧用新
赤壁之战的失利一下让曹操清醒了过来,回去之后,曹操受封魏王,并且痛定思痛,对之前的人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变。首先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曹操自从手握重权之后,基本都是任用朝中之臣,忽略了不少地方上的人才。
直到赤壁失利之后,才想起了当年郭嘉所说,也意识到了这个出身寒微之人其实心怀大计,决定将原本那些没用的旧臣官员全都排除,用举荐的方式招纳新人。
在招揽底层人才的同时,曹操也不再疏远像杨修这样代代汉臣的世家子弟,其既然为当年的大汉朝廷筛选,自然是满腹经纶,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决定开始重用这些人,比如贾诩,司马懿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其实都谁“双刃剑”。
曹操在位的时候,这些人虽然表面都在为“魏王”效力,但是暗地里都在为自己的后续发展铺路。以贾诩为例,在忠心于曹操的同时参与了立嗣之争,协同曹丕将曹植踢出了立嗣的斗争之中,甚至在后来逼迫汉献帝禅位。
相比于贾诩,司马懿作为当时的名门则更加狠毒,曹操在的时候,他选择隐忍,最终等到曹操去世,他开始展示自己的才华,深得曹丕信任,最后甚至以大都督为名逐渐获得了大魏的朝政大全,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开始争夺天下。
总结
估计这件事情连曹操自己都没有想到,他费尽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最终会因为自己用人方式的改变而拱手让人,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曹操对士族大家的疏远是有一定意义的。
最后却无奈再次任用,这些渴望权力的士族大家也只是在自己执政的时候安分守己,曹操百年之后,掀起政治波澜的也是这些士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