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荀彧“失语”与赤壁之败及曹操用人之变

荀彧“失语”与赤壁之败及曹操用人之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 访问量:1570 更新时间:2024/2/7 2:22:44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基本都是在战火之中度过的。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西周到东周,中国奴隶制社会由春秋五霸逐渐走向战国七雄,此后被秦统一,秦朝末年,楚汉之争又开始,最后统一于刘邦

汉朝传承四百余年之后,再次走向了衰败,由于朝政昏庸,很快导致天下大乱,枭雄辈出,曹操作为枭雄之一逐渐掌握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假借汉献帝刘协的名号笼络兵权,以重振汉室为理由征讨四方。其中以刘备和孙权对其的威胁最大,

一强面对两弱,孙刘选择联合抗曹,最终曹操挥师南下,双方在赤壁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这场战争以孙刘联军的以少胜多而告终。

正常来说,曹操虎踞中原,手下谋士众多,诸如荀彧等为何在此时失语不言?这和曹操的用人策略有关,并且在赤壁之败后发生了转变。

一、连环计下的赤壁之败

1.多方面的联合计谋

早在刘琮献出荆州投降曹操的时候,孙刘一方已经非常不安了,尤其是在曹操着手训练水军的时候,征服江南的野心已经昭然。这时候,诸葛亮一帆风直至江南,成功劝说周瑜联合刘备抗曹。针对曹操的一系列计谋也正式开始。

首先是从曹操内部开始,蔡瑁张允虽说是荆州降将,但是在水军方面的统领训练意识却丝毫不弱,所以曹操封二人为水军大都督,总领水军训练,对于这种情况,周瑜自然不是坐以待毙。

他利用蒋干探听虚实之机,群英会诈蒋干盗书,谎称蔡瑁张允诈降,意在取曹操之人头。蒋干在返回报知曹操之后,果然将其激怒,最终不等蔡张二人反驳,就被处死,自此,曹操水兵便没有了南人的系统训练。

蔡张二人死后,周瑜一方再施铁索连环政策,借凤雏庞统之名号,再度诱骗蒋干中计。在蒋干的引荐下,凤雏庞统进入曹操水寨,在曹操的陪同之下观看了其水兵训练的现状,当然,北方人不擅长水战的实事也摆在了眼前。

北人多处陆地之上,擅长骑马作战,而此次征讨江东多以水战为主,所以庞统见到的水寨训练,自然是战船之上的呕吐不止。因此正好趁机向曹操建议铁索连舟,那么在江上作战就如履平地,最终被曹操所采纳。

此后更是以黄盖的苦肉计骗取曹操的信任,再加上曹操坚持认为正值寒冬没有东南风起,所以此次孙刘联军可以说是算无遗策,最终曹操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加持之下,依旧决定在赤壁与刘备孙权决一死战。

2.火烧曹营

眼看两军大战在即,当夜东南风甚急,手下程昱等都曾对曹操提起,但均被曹操解释为偶然。最终黄盖假称押粮船来降,猝不及防之下,攻入曹操水寨,随即点火,很快,由于大小舟船皆连环在一起,导致水寨瞬间成为火海。

此外,东吴大将韩当周泰蒋钦等,从四面八方带兵出击,杀的曹操闻风丧胆。不止是孙权,刘备一方也是在曹操军队的败退之路上埋伏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兵败溃逃的曹操还要遭遇一路上不断的截击。

若不是关羽华容道之上放其一条生路,曹操早已经命丧当场。最终,一把大火敲定了赤壁一战的失败,其实回过头来看,这场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主要是曹操刚愎自用,过于自信。

除此之外,曹操此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是孙刘方面一系列计策天衣无缝般的实施,这一点是非常奇怪的,因为曹操虽说是以一敌二,但是手下谋士极多,除去程昱之外,还有荀彧,荀攸等,但为何此次酿成失败之前,都选择闭口不言呢?

二、叔侄二人“失语”的原因

1.死亡的先例

首先二人不为曹操进言,是因为曹操自身的性格。现在的曹操位高权重,执掌百万大军,在当时过度自信的情况之下,基本是听不进去其他人建议的,另外,曹操的反复无常也不敢让手下之人随意提出建议。

比如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曾犒赏三军,横槊赋诗。期间著名乐理大师“师勖”见曹操诗中有不祥的含义,面露不悦之色,当时曹操见状还直言是说“我向来闻过则喜,你可直言”,结果在师勖之处之后竟然被曹操以败坏诗兴为理由杀了。

大战之前直接见了血,这也好像是对其他人的一种警告,所以在后来程昱劝谏曹操时就想起了师勖的事情,才有所顾忌没有再多说,进而导致了赤壁一战的失败。所以手下的荀彧,荀攸等谋士,之所以选择保持沉默,一部分原因就是师勖的前车之鉴。

2.汉朝重臣的顾忌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荀彧荀攸叔侄二人本就忠心于大汉朝廷,而并非曹操一人。早在曹操统一中原的时候,荀彧就从袁绍处归顺了曹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荀彧还是将恢复大汉朝纲的希望放在了袁绍身上。

只不过当时的袁绍因为优柔寡断的作战风格让荀彧失望了。之所以选择曹操,是因为早年的曹操也算是一位忠心于大汉的热血青年,当时的他手上没有多少权力,却一心为朝廷着想,这是荀彧选择他的直接原因。

归顺曹操之后的荀彧可以说变成了其智囊团,在曹操统一中原的过程中不断出谋划策,建立了不少功勋。尤其是在攻打刘表和讨伐张绣的时候,荀彧是屡献奇谋,让曹操获得全盛,但是在后来曹操的心性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实力的一天天扩大,曹操开始贪恋权力,在征战地方的同时朝中架空天子,大权在握,虽无改朝换代的念头,大汉朝廷却也是名存实亡,这是忠心于汉的的荀彧所不能忍受的,看到了曹操额野心之后,终于是选择失语不言。

3.曹操对出身名门的顾忌

此二人之所以在赤壁之战之前保持沉默,和曹操的怀疑也有一定的原因。当时的曹操在开始权力的笼络之后,对于朝中之人多是保持怀疑态度的,他知道自己这样架空皇帝的做法定会引起朝臣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大汉原本的官宦世家。

最典型的就是三代公卿的杨修,杨家可以说是汉朝的名门望族,祖孙三代都是大汉重臣,才华异常凸显,无论是杨修过目不忘的能力,还是对事情的预测能力都是远超常人的,而曹操也正是担心其家族与大汉根深蒂固,不能为自己所用。

杨修跟了曹操这么多年,只当了一个负责记账的主簿,而荀彧等二人也是因为如此,甚至可以说预见到了曹操之后除掉杨修的结局,所以最终选择不开口。

但此二人先见性的眼光并没有让自己的命运有什么改变最终不但因为失语被曹操疏远,甚至还被处死。

三、战后曹操用人的变化

1.除旧用新

赤壁之战的失利一下让曹操清醒了过来,回去之后,曹操受封魏王,并且痛定思痛,对之前的人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变。首先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曹操自从手握重权之后,基本都是任用朝中之臣,忽略了不少地方上的人才。

直到赤壁失利之后,才想起了当年郭嘉所说,也意识到了这个出身寒微之人其实心怀大计,决定将原本那些没用的旧臣官员全都排除,用举荐的方式招纳新人。

在招揽底层人才的同时,曹操也不再疏远像杨修这样代代汉臣的世家子弟,其既然为当年的大汉朝廷筛选,自然是满腹经纶,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决定开始重用这些人,比如贾诩,司马懿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其实都谁“双刃剑”。

曹操在位的时候,这些人虽然表面都在为“魏王”效力,但是暗地里都在为自己的后续发展铺路。以贾诩为例,在忠心于曹操的同时参与了立嗣之争,协同曹丕将曹植踢出了立嗣的斗争之中,甚至在后来逼迫汉献帝禅位。

相比于贾诩,司马懿作为当时的名门则更加狠毒,曹操在的时候,他选择隐忍,最终等到曹操去世,他开始展示自己的才华,深得曹丕信任,最后甚至以大都督为名逐渐获得了大魏的朝政大全,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开始争夺天下。

总结

估计这件事情连曹操自己都没有想到,他费尽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最终会因为自己用人方式的改变而拱手让人,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曹操对士族大家的疏远是有一定意义的。

最后却无奈再次任用,这些渴望权力的士族大家也只是在自己执政的时候安分守己,曹操百年之后,掀起政治波澜的也是这些士族大家。

标签: 荀彧

更多文章

  • 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孤独的忠臣荀彧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荀彧

    颍川荀家颍川多奇士说到荀彧就不得不提到他背后的世家,颍川荀家。荀彧的祖父荀淑,是荀子的十一世孙。年少时道德高尚,博学多才,受征召担任郎中,后升为当涂长(当涂县县长),因为觉得当时官场黑暗,便辞官离乡。荀淑反抗权恶势力,当时的李固、李膺对他崇拜有加、拜其为师,人们称荀淑为“神君”荀淑非常能生,足足有八

  • 《军师联盟》曹操容不下荀彧吗?王佐之才就此陨落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荀彧

    《军师联盟》曹操容不下荀彧吗?王佐之才就此陨落三国剧《军师联盟》的热播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剧情也越来越精彩万分。剧情中荀彧一直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一直追随其左右二十年载,为何最后却死于服毒的下场?难道是曹操容不下荀彧吗?王佐之才就此陨落,汉室的最后捍卫者,一起来看看吧。三国乱世中,一个群雄崛起的年代,一

  • 三国五大最强谋士,荀彧仅能入列,第一无人不服

    历史人物编辑:大表哥时尚标签:荀彧

    五、荀彧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是曹操生平最喜欢的的谋士,荀彧虽然不像郭嘉等人那样活跃,却是曹营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为曹操规划了所有的发展蓝图,让曹操加速了统一北方的过程。四、司马懿司马懿是三国中最后的赢家,这是刘备,曹操和孙权都没有想到的,司马懿前期的时候几乎都在猥琐发育,直到曹操,曹丕,曹睿

  • 荀彧之死——乱世当中一个忠臣的纠结与无奈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荀彧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给荀彧写的传记最后有句评价,“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从这个评价当中可以看出,陈寿对于荀彧是非常推崇,但同时也有些同情的,认为荀彧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志向。那么荀彧的志向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匡扶汉室,做一个汉家忠臣!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当时天下有名的士族

  • 为什么说荀彧是汉室忠臣,这一点没人可比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荀彧

    作为曹操帐下的顶梁柱,而且是曹操左膀右臂的荀彧,他是忠于曹操还是忠于汉室,历来是讨论的热门话题。曹操起兵之初,荀彧从袁绍处投奔而来,被曹操任命为司马,可以说当时的荀彧就是曹操以下第一人。随着曹操扫平兖州之乱,迎取汉献帝迁都许之后,荀彧被任命为侍中守尚书令,可以说当时的荀彧在实权方面,就是仅次于曹操的

  • 曹操没有荀彧、就如刘备没有经历“三顾茅庐”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荀彧

    在曹操创业起事之初,荀彧在曹营的地位就可与刘备军中的诸葛亮相比。荀彧是在曹操最低落的时候来投奔的,他之所以选择曹操,也是有一段心理经历的。曹操初见荀彧汉献帝初平二年(191),黄河下游北岸有一座小城,名叫东武阳。曹操曹操率领手下人马已在东武阳驻扎多日,一年前袁绍联络十几位刺史、太守讨伐逆贼董卓,曹操

  • 曹操没有荀彧郭嘉会是什么情况?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荀彧

    郭嘉与荀彧都是曹操的智囊,荀彧有着超人的眼光,他原本可以在当时强大的袁绍手下成为谋士首席团的一员,可是他宁愿去当时弱小的曹操手下为他规划未来。当时荀彧去追随曹操后,曹操集团简直是如鱼得水。曹操在当时虽然有一些势力,可他总是缺少一个能够为他镇守后方的智者。在徐州之战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曹操在前方进攻徐州

  • 大汉忠臣荀彧,曹操建立伟业他功勋卓著,曹氏江山被灭他难辞其咎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荀彧

    汉末年,汉室朝廷摇摇欲坠,各地诸侯拥兵自重,心怀不轨,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度几乎为零,大汉天子先被董卓控制,后来又被曹操挟持,作为其号令天下诸侯的傀儡,各地形成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大小诸侯势力互相吞并,最终形成了三个势力集团,分别是以曹操为首的曹氏集团、江东孙氏集团和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的刘备集团。

  •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士,曹操为什么要逼死他?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荀彧

    这东汉末年乃至于三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可以与当年的战国七雄相媲美,只是当时是7个国家,现在主要是三方势力争夺天下。里面其中出现了不少明君和谋臣之间互相信任的感人故事,但其实也有君臣之间最后并不怎么美妙的结局。荀彧,曹操身边最为出名的谋士之一,年轻的时候因为其才华出众被人称为“王佐之才”。汉末年

  •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荀彧

    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乔治·艾略特或许是源于理想的勇气,绝大部分人年少之际都会对自己未来的建树抱有极大的期待,桀骜不驯、敢作敢为,似乎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与意志,但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巨大偏差,命运的走向在日渐上涨的年岁间微妙地变化。究其原因,理想总是按照内心